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执政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成效。同时,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在新的历史阶段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要求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于习惯于传统观念、遵循传统发展模式的干部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要求。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要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全党更好地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团结奋斗。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我们党根据这样的现实需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所有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意识到这种紧迫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各国发展实践生动地告诉我们,整个世界对发展的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各国纷纷研究如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注重社会全面发展,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全面进步,如此等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当前,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引发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这场危机还诱发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动荡。如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调整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党必须对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发展方向有明确的把握,对应对策略有全面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自觉地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努力争取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借鉴各国的发展经验和准确把握世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显示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理念。
  其次,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是当今世界各国执政党共同面临的课题,也是一个难题。大量事实表明,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以及自身的建设和管理,要比没有执政的时候更加艰难和复杂。而且执政的时间长短、领导的人口多少、治理的地域大小,都对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提出不尽相同的要求。如果执政党不能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这种先例不是没有,而是很多。如何有效地提高执政能力,始终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尤其在我国,把提高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除了执政能力本身的重要性之外,还在于我们党担负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基本协调、稳定、和谐的前提下,人民内部各类关系和矛盾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情况下,人民内部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存在某些不安定的隐患、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矛盾和风险,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显示了我们党立足当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分析当前党面临的执政环境,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核心在以人为本,难点和重点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支撑在加强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创新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展发展途径。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立足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显示了我们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战略思想。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执政能力建设中存在种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新的提高。与此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发展方式还存在问题,党的执政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
  第一,发展还不够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明显进步。但从整体上看,经济发展领先,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突出问题。在经济方面,我们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
  但是,发展的非均衡性十分明显,如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还不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的要求。尤其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积累的问题很多。社会服务机构虽然规模庞大,但是规章制度僵化,运行成本很高,效率低下,服务质量较差,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第二,社会发展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管理社会的难度明显增大。近些年突发的群体性事件,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确看待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这需要各级干部提高管理和应对能力。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我们的管理体制还不尽完善,缺乏一个有效的权威机构,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工作薄弱;不同部门和单位自成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大大降低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并导致衍生灾害的发生。近期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深圳市宝安区的襲警事件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上的问题。
  第三,发展不够协调。近几年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失调,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在收入、教育、医疗、消费、就业、政府公共投入等方面,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较慢,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地区差距仍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三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还不够协调。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过高,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自身也还有弱点,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提高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发展结构不够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增长速度攀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粗放的增长方式推动的,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资源型产品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应该看到,尽管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达到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可利用土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占有土地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004万公顷,按当年人口130756万人计算,人均耕地不及加拿大的1/15、俄罗斯的1/8、美国的1/6。再如,虽然我国江河纵横、水网如织,水资源总量达255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945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只是美国的1/5、俄罗斯的1/7、加拿大的1/50,是联合国列出的13個严重贫水国家之一。如此等等,都要求我们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发展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第五,发展过程中需要体现更多的公平。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利益分化问题值得引起各级干部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直坚持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使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较大提高,应当说较好地解决了“效率”问题。但是,在一些地方,社会公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兼顾。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政府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住房等方面为公众提供的社会服务存在较大差别。不公平分配成为当前社会不公的主要表现,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心理失衡。尤其在初次分配领域,由于行业垄断、地区垄断等,导致了许多不平等的竞争,使初次分配从源头上就发生不公平。加之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不到位及不落实等情况,使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逐步解决上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们要牢牢把握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一致性,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一个政党和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观,对其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能力提高的具体体现,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成果。能否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效如何的重要标准。
  首先,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什么是以人为本。我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各个阶层的利益,协调好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以人为本的目的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提高执政能力,真正实现执政为民的价值目标。
  其次,在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再次,在促进统筹兼顾的过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统筹兼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统筹兼顾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思想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从促进统筹兼顾的角度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培养大局意识和综合协调的能力,而不只局限眼前和局部的利益,要善于分析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找到协调、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政策。统筹兼顾,也要求我们提高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能力。邓小平在谈到如何进行决策时曾明确指出:“要同人民一起商量着办事,决心要坚定,步骤要稳妥,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改正不妥当的方案和步骤,不使小的错误发展成为大的错误。”
  总之,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变为现实,使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更好地提高,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执笔:郭艳陈保中
  ■ 责任编辑:袁志平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就推进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制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部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正如《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所强调的那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等方面扎实推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期刊
青年共产国际(也称青年国际或少年国际)在1924年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东方各国应在共青团组织之外新建“群众民族革命统一青年团”,作为全国性政党来领导民族革命青年斗争,并就中国另建民族革命统一青年团的问题进行了辩论。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和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取消青年国际关于另建民族革命青年组织的决议。中国青年团建设史上的这段小插曲,也折射出中国青年团与青年国际关系的另一面。    一、关于“
期刊
文学双月刊《钟山》2008年第3期刊登了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写的《瞿秋白的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一文(以下简称《瞿》文)。这篇从标题到内容都不同于一般传记文学的长文,把本来明明白白的中共党史上的一些恩怨是非搅得一塌糊涂,着实离奇古怪。这就不能不让人细细品味并澄清之。    一、瞿秋白是“不得不走”吗?    《瞿》文把1934年1月上旬,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首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近年来,中共松江区委紧紧围绕建设“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要求,以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为抓手,扎实推进和深化“双结对”主题实践活动,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关爱党员、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建立党内关爱机制的背景和动因    在2
期刊
回溯30年,理清改革开放一步步摸索的思路,继续探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该是很多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所共同希冀的。由上海市党建研究会编著的《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创新》,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作了阶段性回顾与总结,在某种程度上也预见了基层党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与该书写作的,既有长期在上海市委组织部、国资党委等职能部门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也有《解放日
期刊
社会整合的最大功能在于维系社会的和谐,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为宏观管理能力,还体现在对基层社会的整合能力。在传统治理模式下,社会基层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政府的有效管理。在政府管理现代转型、基层民主自治需要提高到新水平、社会建设需要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在城市基层社会的执政能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社会整合将成为提升党的基层执政能力的重要路径。    一、社区党建使命
期刊
五四时期,虽然仍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中,但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如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却提出了极为宝贵的世界主义观念,对民族主义形成了良性的制约。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更是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站在理性和民主的立场上,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进行审视和检讨,表达了追求“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而且成为全球化时代对传统民
期刊
申达股份是上海纺织集团的骨干企业,是规范的上市公司。随着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进一步落实,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公司下属多元投资控股、参股子公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企业大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等组织机构,并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实施公司治理与生产经营工作。在这些企业中,如何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规范运作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申达股份党委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公司党委把坚持党管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将逐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建设文明社区的重要载体,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各社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对促进上海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满足市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一、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现状    从社区服务体育设施分布来看,据对上海除崇明县以外的18个区的调查,至2007年底政府共投资建造了108个设施齐全的社
期刊
记者: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直非常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自新中国成立,我们党转变为一个在全国范围执政的政党以来,“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成为一个重大现实课题。那么,我们党在这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甄小英: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20世纪头5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迅猛发展,在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国度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与俄国、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