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肩膀上

来源 :上海党史与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a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溯30年,理清改革开放一步步摸索的思路,继续探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该是很多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所共同希冀的。由上海市党建研究会编著的《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创新》,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作了阶段性回顾与总结,在某种程度上也预见了基层党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与该书写作的,既有长期在上海市委组织部、国资党委等职能部门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也有《解放日报》、《上海支部生活》等党报党刊的专业记者,资料翔实,在行文上既有对决策背景的深入分析,也有对基层丰富实践的详细解读,实践性、理论性和可读性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会对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产生改革的要求。这在最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从政治学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领导方式的变革与转型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伴随着社会基本架构——“单位体制”的逐渐解体而式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应该说,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创新正是为了应对随之出现的“百万工人大下岗”这个社会体制巨变的挑战。从1994—1999年,上海共分流安置下岗工人达120万人之巨,约占上海户籍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此众多的人从“单位体制”下进入新旧交替并且相当稚嫩的社会体制而转型为“社会人”,在变动的社会秩序中他们有一个失落、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同时,党的基层组织也因此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立新的有效抓手和组织架构。
  转型势在必然。最初,基层党建工作者只是被动地应对,然后才是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在传统体制下,单位是城市党组织和社会体制的基本细胞。基于单位的党组织处于单位的核心地位,单位党组织作为基层资源配置的主体,它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建基于对资源的支配,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动员、调控党员、群众和社会的过程。党在基层组织结构中核心地位的丧失,使这个全新的命题落到上海各级领导和党务工作者身上——如何在没有物质性资源支配和支撑的前提下,让党的基层组织重新焕发生命力,在社会自治的架构下承担社会的组织和调控者的职责。
  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大约可以归纳为四个基本命题的创新:组织核心理念的创新、组织架构的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的创新、组织主体实现方式的创新。这“四个创新”基本上回答了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如何有效组织、管理基层社会的大命题。
  在历史巨变的时刻,思想总是一个先行者。上海基层党建首先的探索来自对基层党组织核心理念的思考。着眼于在新的社会体制背景下全面增强党自身的凝聚力,提升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在深入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主要内涵的“凝聚力工程”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理念,把服务的理念和功能引入基层党建工作者,提出“上級党组织要为基层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要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为群众服务”的“三服务”的理念。“三服务”从建强组织、关怀党员、服务群众入手,在坚持传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功能的同时,把服务理念和服务功能融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涵和工作方式,为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做实基层党组织,焕发其勃勃生机注入了源头活水。
  面对松散的基层组织,党支部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组织实现方式,才能使基层党组织这个核心成为坚强的堡垒。基于此思考,上海开启基层党建的组织架构创新。针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模式,破解国有企业党建难题;针对“楼宇经济”等服务业的蓬勃兴起,“支部建在楼上”的组织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党模式;针对党员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加大的特点,创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构建区域性党建工作平台。通过这三种组织模式的创新,上海基本建立了改革开放条件下有效覆盖全社会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面对全新的社会架构、全新的文化体系、全新的交往方式以及全新的生活节奏,上海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型向指导服务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不改变组织隶属关系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的共建、联建,形成单位、行业和区域党组织互联互动互补的活动方式。
  组织的活力缘自每个成员对组织的认知,也就是其主体意识的实现。组织活动方式的创新使党支部的组织活动逐渐正常化,但要激发起青春活力,必须让每个党员从失落中寻回其主体意识。上海在探索完善党员教育经常有效、党员管理城乡动态一体的工作机制的同时,探索维护党员主体地位、保障民主权利、激活党员主体作用的实现方式,构建党内关怀激励帮扶体系,真情关怀、服务、凝聚党员;用“公推”、“直选”支部书记等方式,改革创新党内选举制度,落实党员主体地位,以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途径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从而使党组织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在基层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大问题由上海基层党建的“四个创新”做出了大胆而有效的探索,相信一定会对全国各地的基层党建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虽然是对一个严肃而深沉课题的记录,《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创新》一书力求在理论上概括精准,该书很多作者既是一线党务工作者,也是具有学术背景的学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对党建理论的研究也会有所帮助。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叙事手法鲜活,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就是一个个基层党建的案例,相信读来不会太过沉重,会在很多读者的记忆里产生共鸣。
  当然,这是一本承载太多也无法承载太多的书。相对于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而言,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创新只是开了一个头,还有很多令我们困惑的课题需要我们用改革予以解答。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党要承担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这既是对过去30年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党建工作的要求。相信上海的党建工作者们一定能够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登高望远,为基层党建工作这个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更深入的创新与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闻办公室
  ■ 责任编辑:袁志平
其他文献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和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能否科学、正确地运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上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作为基层党建中更具开放性和活力的重要部分,应当在信息化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走出新路子
期刊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一段光辉历程,使我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回顾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方面的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一个绕不开的大事件。作为长期致力于新中国法学研究和建设的专家,您能否回顾一下我国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历
期刊
澳大利亚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澳共母党于1990年底解散。1996年10月6日澳大利亚社会主义党更名为澳大利亚共产党(简称“澳共”),使澳大利亚又有了新的共产党。2005年9月30日-10月3日新澳共在悉尼召开了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口号是“在工人阶级中建党,每一个党员都是活动家”。大会选举出以彼得·西蒙为总书记、以汉纳·米德叶顿为主席的新中央委员会
期刊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社区党组织作为党在社区的战斗堡垒,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服务功能是形势发展对社区党的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区党建的工作对象、领导体制、工作格局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从工作对象来看,由纯粹的社区居民向全体社区人员覆盖。随着经济社会转型,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给
期刊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是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业大镇,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现有户籍人口3.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作为上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先行区和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从2006年底开始,廊下镇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因地制宜,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坚决不搞“文化政绩工程”,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挖掘推广富有地方特色的“打莲湘”
期刊
记者: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的论断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同时也成为我国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那么,您对这个重要论断是怎么认识的?  李慎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己任,并为之进行艰苦卓绝、坚持不懈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就推进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制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部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方面。正如《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所强调的那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等方面扎实推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期刊
青年共产国际(也称青年国际或少年国际)在1924年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东方各国应在共青团组织之外新建“群众民族革命统一青年团”,作为全国性政党来领导民族革命青年斗争,并就中国另建民族革命统一青年团的问题进行了辩论。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和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取消青年国际关于另建民族革命青年组织的决议。中国青年团建设史上的这段小插曲,也折射出中国青年团与青年国际关系的另一面。    一、关于“
期刊
文学双月刊《钟山》2008年第3期刊登了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写的《瞿秋白的不得不走、不得不留与不得不死》一文(以下简称《瞿》文)。这篇从标题到内容都不同于一般传记文学的长文,把本来明明白白的中共党史上的一些恩怨是非搅得一塌糊涂,着实离奇古怪。这就不能不让人细细品味并澄清之。    一、瞿秋白是“不得不走”吗?    《瞿》文把1934年1月上旬,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首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近年来,中共松江区委紧紧围绕建设“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要求,以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为抓手,扎实推进和深化“双结对”主题实践活动,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关爱党员、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建立党内关爱机制的背景和动因    在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