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提及的“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在音乐教学方面的解决思路和基本问题,提升了我们在审美教育中的认识,还从教学方法、教师以及教材等方面的途径,来提升并保障“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 音乐教育;审美;教法;教材
一、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音乐教材,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所以,编写教材与选择合适的教材都具有欣赏价值,作为音乐教材,他们能唤醒音乐的美感的乐曲与歌曲,因此,音乐教材是音乐审美的前提与基础。
(一)创造因素:空间美
对于教材的编写本来就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活动,不是封闭单一的活动。当教材给师生带来创造美的空间的时候,才能有力的激发师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我国当前的音乐教材编写过程中,音乐教材的空间美主要取决于教材编写是否开放,传统的教材体例封闭,内容陈旧,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需要,围绕学科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因此,要求音乐教育在众多方面都具备美的品质,教材也不例外。
其实教材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具有其獨特的韵味与价值。在新课标出台之前,学生喜爱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甚至有些学生提到音乐课就望而生畏,哀声怨气,这主要源于传统的音乐课主要讲授了乐理理论,因此,让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学习兴趣,显而易见,让学生真正喜爱音乐课,就必须要让美术、文学、音乐于一体,不能只有音符,没有音乐,音乐势必要在视觉上在学生面前具备强有力的艺术冲击力,学生要情不自禁的对音乐的印刷、文学、色彩、版式、构图等爱不释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还要将音乐提升到审美的高度与境界,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与欣赏的兴趣。
(二)作品因素:内容美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音乐的教育观念所强调的重点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所以我国音乐教材中选取的音乐作品都需要满足这一要求,这样一来使得音乐教材编写者在对音乐作品进行选择时受到了极大的局限,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却被忽视。新音乐课程的教育观念发了极大的转变,它所强调的重点是审美,只要可以为学生提供欣赏、创造及表现的作品就都可以成为教材的编写内容,学生通过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去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
这样,音乐作品的美自然就成为教材编写者的首选,因为只有音乐作品美才能够使得学生提高自身鉴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的事物。与过去传统的音乐教材相比较,传统的音乐教材基本只注重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改编后的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的是教材中作品的思想内涵之美,同时也展现了音乐作品的旋律艺术之美,体现出对于艺术作品选择的精品意识。有了这样的精品音乐教材不仅为学生上音乐课提供了优美肥沃的土壤,更为以后自身对于美的追求埋下了美的根基。
二、在音乐教学方法中审美原则的分类
(一)音乐实践性原则
音乐强调的是体验、体会并追求精神的共鸣。由此,所谓音乐的教学并不像其他科目一样仅限于口头讲授,它是一种体验互动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作品之中,领悟其独特魅力,如此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简言之,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主体,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不断的亲身经历与磨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及音乐处理技能。
(二)音乐多样性原则
音乐本质上是一种叫人愉悦的审美艺术,其充分的情感投入、积极的精神体验都将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若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处于精神放松快乐的情绪之中,则非常有助于其主动接受音乐知识的摄入。每个孩子都爱玩,但只要善于利用这一天性便可使整个教学事半功倍。譬如说组织一些音乐游戏,这是发掘学生音乐天性,或者说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音乐课堂考验教师的才华,也是学生“美的熏陶、美的探索、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成长”最佳场所。
三、教师的审美情趣及观念
(一)自由平等的音乐交流
在音乐课堂上彼此之间平等充分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审美情趣的重要标准之一,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必须被艺术教学所摒弃。在音乐的世界里,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不是威严与压迫的象征,而是与学生融为一体的个体,在和谐平等的互动关系中积极建立良性的教学关系。音乐教师要善于把主动权抛给学生,鼓励学生放下心理负担,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音乐教学的情感享受过程中,同表演、同跳、同唱。在成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要适时给予他们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在音乐课堂上完成情感的转变与飞跃,不仅有美的享受,更有理性知识的累积。
(二)适宜有度的评价
不可否认,仍有很多音乐教师习惯于模式化的教学手法,一味向学生倾注繁多枯燥的音乐常识,压制音乐课堂的情感互动性。但是,音乐作为一门以互动参与为最大特性的艺术鉴赏课程,缺少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那这种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失败的。音乐教师的主导定位就是音乐情境的创设者,让学生在恰当的艺术氛围中去融入、去体验。在此过程中插入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音乐本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优秀的音乐教师在授课时,绝不会局限于自上而下的严厉教育,而是会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美]贝内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吴斌,王安国著,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5)
本文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提及的“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在音乐教学方面的解决思路和基本问题,提升了我们在审美教育中的认识,还从教学方法、教师以及教材等方面的途径,来提升并保障“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 音乐教育;审美;教法;教材
一、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教材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音乐教材,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所以,编写教材与选择合适的教材都具有欣赏价值,作为音乐教材,他们能唤醒音乐的美感的乐曲与歌曲,因此,音乐教材是音乐审美的前提与基础。
(一)创造因素:空间美
对于教材的编写本来就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活动,它是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活动,不是封闭单一的活动。当教材给师生带来创造美的空间的时候,才能有力的激发师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我国当前的音乐教材编写过程中,音乐教材的空间美主要取决于教材编写是否开放,传统的教材体例封闭,内容陈旧,缺少以学生为主体的需要,围绕学科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我国的音乐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因此,要求音乐教育在众多方面都具备美的品质,教材也不例外。
其实教材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具有其獨特的韵味与价值。在新课标出台之前,学生喜爱音乐,但是不喜欢上音乐课,甚至有些学生提到音乐课就望而生畏,哀声怨气,这主要源于传统的音乐课主要讲授了乐理理论,因此,让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学习兴趣,显而易见,让学生真正喜爱音乐课,就必须要让美术、文学、音乐于一体,不能只有音符,没有音乐,音乐势必要在视觉上在学生面前具备强有力的艺术冲击力,学生要情不自禁的对音乐的印刷、文学、色彩、版式、构图等爱不释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还要将音乐提升到审美的高度与境界,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与欣赏的兴趣。
(二)作品因素:内容美
我国一直以来对于音乐的教育观念所强调的重点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所以我国音乐教材中选取的音乐作品都需要满足这一要求,这样一来使得音乐教材编写者在对音乐作品进行选择时受到了极大的局限,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却被忽视。新音乐课程的教育观念发了极大的转变,它所强调的重点是审美,只要可以为学生提供欣赏、创造及表现的作品就都可以成为教材的编写内容,学生通过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去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
这样,音乐作品的美自然就成为教材编写者的首选,因为只有音乐作品美才能够使得学生提高自身鉴赏美的能力,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的事物。与过去传统的音乐教材相比较,传统的音乐教材基本只注重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改编后的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的是教材中作品的思想内涵之美,同时也展现了音乐作品的旋律艺术之美,体现出对于艺术作品选择的精品意识。有了这样的精品音乐教材不仅为学生上音乐课提供了优美肥沃的土壤,更为以后自身对于美的追求埋下了美的根基。
二、在音乐教学方法中审美原则的分类
(一)音乐实践性原则
音乐强调的是体验、体会并追求精神的共鸣。由此,所谓音乐的教学并不像其他科目一样仅限于口头讲授,它是一种体验互动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真正投入到音乐作品之中,领悟其独特魅力,如此才是有效的教学方式。简言之,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主体,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不断的亲身经历与磨练,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及音乐处理技能。
(二)音乐多样性原则
音乐本质上是一种叫人愉悦的审美艺术,其充分的情感投入、积极的精神体验都将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若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处于精神放松快乐的情绪之中,则非常有助于其主动接受音乐知识的摄入。每个孩子都爱玩,但只要善于利用这一天性便可使整个教学事半功倍。譬如说组织一些音乐游戏,这是发掘学生音乐天性,或者说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音乐课堂考验教师的才华,也是学生“美的熏陶、美的探索、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成长”最佳场所。
三、教师的审美情趣及观念
(一)自由平等的音乐交流
在音乐课堂上彼此之间平等充分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审美情趣的重要标准之一,传统课堂的“填鸭式”教学必须被艺术教学所摒弃。在音乐的世界里,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不是威严与压迫的象征,而是与学生融为一体的个体,在和谐平等的互动关系中积极建立良性的教学关系。音乐教师要善于把主动权抛给学生,鼓励学生放下心理负担,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音乐教学的情感享受过程中,同表演、同跳、同唱。在成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要适时给予他们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在音乐课堂上完成情感的转变与飞跃,不仅有美的享受,更有理性知识的累积。
(二)适宜有度的评价
不可否认,仍有很多音乐教师习惯于模式化的教学手法,一味向学生倾注繁多枯燥的音乐常识,压制音乐课堂的情感互动性。但是,音乐作为一门以互动参与为最大特性的艺术鉴赏课程,缺少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那这种教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失败的。音乐教师的主导定位就是音乐情境的创设者,让学生在恰当的艺术氛围中去融入、去体验。在此过程中插入有关的音乐基础知识,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音乐本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优秀的音乐教师在授课时,绝不会局限于自上而下的严厉教育,而是会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美]贝内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吴斌,王安国著,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