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健康是学生快乐学习、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现代人心理普遍呈现出亚健康的心理趋势,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青少年正处于个体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其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班主任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负责人,肩负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当下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基本教育工作的同时,应当着重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从幼儿抓起,尽可能地引导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4月出台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7成以上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仅1成居民心理完全健康。这种趋势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从客观来看,当下社会儿童面临的升学压力很大:父母的望子成龙、老师的恨其不争、同学的相互竞争……都给孩子们脆弱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霾。从主观来看,目前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被家人过度宠溺。这样的学生一般任性自大,好胜心强,有时会难以承受在校学习时遇到的大小挫折;也有少数学生属于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儿童,父母对他们的关心远远不够,以至于此类儿童往往内心敏感,缺乏自信,面对困难总是忽视逃避,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小学生心理障碍逐渐增多。青少年本身心智极不成熟,不懂得自我排遣不良情绪,此时班主任如果不能及时地开导、疏通,久而久之,学生势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仅阻碍自身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班级,影响家庭,影响社会!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的内心诉求,更是每一位班主任的由衷心愿。在此,笔者仅以个人常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经验,分析其中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班主任不同于各科任老师,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我们熟悉班级大大小小各项事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有时甚至对学生起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能够及时察觉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需要与困惑。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比学生家长更了解他们的孩子。作为班级的榜样和灵魂,孩子天生就对教师充满敬畏与爱戴之情,愿意与其分享烦恼与忧虑。一旦班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的苗头,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使学生顺利地渡过难关,继续新的学习。
另一方面,班主任是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有一定社会经历的成年人,能够对学生的困惑给出指导性建议。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疾病,仅仅一两次的心理辅导是无法治愈的。班主任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次心理开导,定期评估检测孩子的精神状态。
其次,班主任起着重要枢纽的作用,相当于家长、科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协调者,能够整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学生保驾护航。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更好地走进孩子内心;在与科任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侧面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作出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优势,将有助于打造德育校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营造良好氛围,形成良好品德
在奉行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班主任不应该只将目光放在科学文化的学习上,还应该特别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并非从一出生就恶贯满盈,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错误的思想引导,心理扭曲,又没有及时纠正,才导致了后来的悲剧。可见,心理问题正是直接与道德问题挂钩的。市面上诸如“10岁少年持刀砍伤爷爷”“六年级学生弑父藏尸”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这些看似是因为祖辈溺爱、父母不管或单亲离异所造成的意外事故,但其实究其根本还是孩子的心理扭曲,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念。我们开展心理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矫正孩子心灵,给他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防患于未然或者迷途知返。假使每个孩子都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在家孝顺父母、敬重长辈,在校与尊师重道,与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才能滋生出道德之花。
(二)拉近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率
大多数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源自于缺乏沟通。许多患有心理障碍的儿童也许在表面上与其他正常儿童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有等到你实实在在地和他接触了,你才会意识到:这个孩子心理可能出现亚健康的情况了。这样的孩子心思一般很复杂,可能会思考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当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时,便一股脑憋在心里,造成情绪失控的现象。我们提倡寓教于乐,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天性好玩,更是因为只有在快乐中学生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学到更多知识。假如学生整天沉浸在痛苦里无法自拔,又怎么会有时间去领会学习的乐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呢?班主任及时、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实就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解开学生心结的过程。在班级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是为了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是为了给心里已经产生障碍的孩子一个重获新生的机会。因此,只有当每一个孩子都保持着一颗纯真透亮的心,他们才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提高自身学习效率。
(三)预防心理疾病,打造强健体魄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大多身体疾病有因可寻、有药可治,心理疾病总是给人云里雾里、捉摸不透的感觉。它隐藏于精神内部,一旦发作就会导致身体与心灵遭受双重折磨。心理疾病不仅会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还会影响人的正常休息与学习活动,比如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黑眼圈严重、面黄肌瘦、精神恍惚的症状。此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总是提不起精神,课外活动的参与量也不高,身体素质大幅下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唯有身体好,孩子才能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中去,也才能有更多体力去参与课外活动,加强锻炼,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能够较为全面地向同学们传递心理健康的利弊,最大可能地引导学生快乐成长,带领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班主任本身的心理状态会极大程度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首先,在工作中,我们要充满热情,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事,用昂扬向上的斗志带动学生。比如,在对待学生时,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显得亲切而富有耐心,做到不因个人原因迁怒学生,公私分明。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教师不要吝惜赞美,及时肯定他的行为,流露出开心、赞赏的神情,而假如学生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则要以合理的方式处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我们还应该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例如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陈鹤琴先生的《儿童心理之研究》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著作。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心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有能力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施以援手,也能自我吸收部分心理学知识,完善自身。另外,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乐观向上,勇于直面困难,学会在挫折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只有心理素质优秀的教师才能足够冷静地处理教学中的出现的种种难题,才能真正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落实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积极了解学生心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受到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心理上出现了裂痕。大多数儿童在遇到事情后的第一反应是把它藏在心里,而不是和教师倾诉。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成为一个“有心人”,时刻留心班级同学的学习状态是否良好。班主任可以在课下多和学生以朋友的方式沟通交流,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内心想法,更多地以他们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学生对教师建立了认同感,才有可能进一步转换为信赖感和依赖感,才会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喜怒哀乐,我们才能及时察觉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帮助。书籍也是非常好的辅助工具,从其中的经典案例可以侧面透析当代儿童的总体特征,对教师理解学生行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班主任应当发挥好个人重要枢纽作用,和家长时常沟通,和各科任老师定时交流,多方全面地获取学生的信息。
(三)多途径开展心理活动
想要真正落实好心理教育,绝不只是口头上说说那么简单,需要我們落实到点滴生活。我们不妨采取多途径的方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渗透到班级上下。一是采取班干部值班制度。每周安排一名班干部作为班级值周生,记录班级同学最近的状态,定期和老师沟通。班主任不可能一天到晚跟在学生身后,通过其他学生的眼睛可以更好地掌握班级情况。二是定时举办心理班会,在班会课上直接宣传心理知识。有时还可以转变形式,举办“心理故事会”“心理辩论会”,让学生直接代入情境,增加他们的切身感受。三是利用好班级黑板报,安排值日生每天写些简单的心理常识,耳濡目染之间,改变学生的心理。班主任甚至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插入相关的内容,潜移默化,无形之中影响学生一举一动。总之,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位班主任都需要根据自己班级的不同情况宣传教育。
四、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班主任不仅仅要监督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应该培养出的是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障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题,在班级工作中也应该融入心理健康原则,悉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地给孩子增加幸福感。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事关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学习状态等多个方面,作为班主任,要在平时与孩子们多交流沟通,使其人格健全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其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宝家怡、赵敏.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研究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2期.
[2]王俊.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小学教学参考》,2017年12期.
[3]刘继荣.浅谈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学周刊》,2018年05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4月出台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7成以上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仅1成居民心理完全健康。这种趋势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小学生的日常学习。从客观来看,当下社会儿童面临的升学压力很大:父母的望子成龙、老师的恨其不争、同学的相互竞争……都给孩子们脆弱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霾。从主观来看,目前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被家人过度宠溺。这样的学生一般任性自大,好胜心强,有时会难以承受在校学习时遇到的大小挫折;也有少数学生属于单亲家庭或是留守儿童,父母对他们的关心远远不够,以至于此类儿童往往内心敏感,缺乏自信,面对困难总是忽视逃避,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小学生心理障碍逐渐增多。青少年本身心智极不成熟,不懂得自我排遣不良情绪,此时班主任如果不能及时地开导、疏通,久而久之,学生势必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不仅阻碍自身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班级,影响家庭,影响社会!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家长的内心诉求,更是每一位班主任的由衷心愿。在此,笔者仅以个人常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经验,分析其中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班主任不同于各科任老师,是班级活动的管理者。我们熟悉班级大大小小各项事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有时甚至对学生起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能够及时察觉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的需要与困惑。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比学生家长更了解他们的孩子。作为班级的榜样和灵魂,孩子天生就对教师充满敬畏与爱戴之情,愿意与其分享烦恼与忧虑。一旦班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的苗头,教师就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使学生顺利地渡过难关,继续新的学习。
另一方面,班主任是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有一定社会经历的成年人,能够对学生的困惑给出指导性建议。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疾病,仅仅一两次的心理辅导是无法治愈的。班主任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日常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次心理开导,定期评估检测孩子的精神状态。
其次,班主任起着重要枢纽的作用,相当于家长、科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协调者,能够整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学生保驾护航。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更好地走进孩子内心;在与科任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侧面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作出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优势,将有助于打造德育校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营造良好氛围,形成良好品德
在奉行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班主任不应该只将目光放在科学文化的学习上,还应该特别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并非从一出生就恶贯满盈,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错误的思想引导,心理扭曲,又没有及时纠正,才导致了后来的悲剧。可见,心理问题正是直接与道德问题挂钩的。市面上诸如“10岁少年持刀砍伤爷爷”“六年级学生弑父藏尸”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这些看似是因为祖辈溺爱、父母不管或单亲离异所造成的意外事故,但其实究其根本还是孩子的心理扭曲,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念。我们开展心理活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矫正孩子心灵,给他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防患于未然或者迷途知返。假使每个孩子都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在家孝顺父母、敬重长辈,在校与尊师重道,与同学和睦相处,共同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才能滋生出道德之花。
(二)拉近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率
大多数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源自于缺乏沟通。许多患有心理障碍的儿童也许在表面上与其他正常儿童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有等到你实实在在地和他接触了,你才会意识到:这个孩子心理可能出现亚健康的情况了。这样的孩子心思一般很复杂,可能会思考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当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时,便一股脑憋在心里,造成情绪失控的现象。我们提倡寓教于乐,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天性好玩,更是因为只有在快乐中学生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学到更多知识。假如学生整天沉浸在痛苦里无法自拔,又怎么会有时间去领会学习的乐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呢?班主任及时、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其实就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解开学生心结的过程。在班级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既是为了减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是为了给心里已经产生障碍的孩子一个重获新生的机会。因此,只有当每一个孩子都保持着一颗纯真透亮的心,他们才能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提高自身学习效率。
(三)预防心理疾病,打造强健体魄
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大多身体疾病有因可寻、有药可治,心理疾病总是给人云里雾里、捉摸不透的感觉。它隐藏于精神内部,一旦发作就会导致身体与心灵遭受双重折磨。心理疾病不仅会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还会影响人的正常休息与学习活动,比如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黑眼圈严重、面黄肌瘦、精神恍惚的症状。此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总是提不起精神,课外活动的参与量也不高,身体素质大幅下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唯有身体好,孩子才能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中去,也才能有更多体力去参与课外活动,加强锻炼,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能够较为全面地向同学们传递心理健康的利弊,最大可能地引导学生快乐成长,带领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班主任本身的心理状态会极大程度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首先,在工作中,我们要充满热情,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事,用昂扬向上的斗志带动学生。比如,在对待学生时,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显得亲切而富有耐心,做到不因个人原因迁怒学生,公私分明。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教师不要吝惜赞美,及时肯定他的行为,流露出开心、赞赏的神情,而假如学生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则要以合理的方式处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我们还应该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例如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陈鹤琴先生的《儿童心理之研究》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著作。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心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有能力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施以援手,也能自我吸收部分心理学知识,完善自身。另外,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乐观向上,勇于直面困难,学会在挫折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只有心理素质优秀的教师才能足够冷静地处理教学中的出现的种种难题,才能真正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落实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积极了解学生心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受到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心理上出现了裂痕。大多数儿童在遇到事情后的第一反应是把它藏在心里,而不是和教师倾诉。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成为一个“有心人”,时刻留心班级同学的学习状态是否良好。班主任可以在课下多和学生以朋友的方式沟通交流,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内心想法,更多地以他们的眼光看待事物。只有学生对教师建立了认同感,才有可能进一步转换为信赖感和依赖感,才会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喜怒哀乐,我们才能及时察觉他们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帮助。书籍也是非常好的辅助工具,从其中的经典案例可以侧面透析当代儿童的总体特征,对教师理解学生行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班主任应当发挥好个人重要枢纽作用,和家长时常沟通,和各科任老师定时交流,多方全面地获取学生的信息。
(三)多途径开展心理活动
想要真正落实好心理教育,绝不只是口头上说说那么简单,需要我們落实到点滴生活。我们不妨采取多途径的方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渗透到班级上下。一是采取班干部值班制度。每周安排一名班干部作为班级值周生,记录班级同学最近的状态,定期和老师沟通。班主任不可能一天到晚跟在学生身后,通过其他学生的眼睛可以更好地掌握班级情况。二是定时举办心理班会,在班会课上直接宣传心理知识。有时还可以转变形式,举办“心理故事会”“心理辩论会”,让学生直接代入情境,增加他们的切身感受。三是利用好班级黑板报,安排值日生每天写些简单的心理常识,耳濡目染之间,改变学生的心理。班主任甚至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插入相关的内容,潜移默化,无形之中影响学生一举一动。总之,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位班主任都需要根据自己班级的不同情况宣传教育。
四、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班主任不仅仅要监督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应该培养出的是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障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题,在班级工作中也应该融入心理健康原则,悉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地给孩子增加幸福感。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事关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学习状态等多个方面,作为班主任,要在平时与孩子们多交流沟通,使其人格健全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其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宝家怡、赵敏.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研究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17年02期.
[2]王俊.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谈.《小学教学参考》,2017年12期.
[3]刘继荣.浅谈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学周刊》,201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