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fwe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让学生心存“美”的意识;合理设计教学,引领学生探寻语言艺术之美;鼓励创作个性作品,感知汉字的美丽和魅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其实也是在培养和提高教师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师:你为什么要学习语文?
  生1:高考要考的。
  生2:能给人滋养。
  生3:对生活质量提高有重大辅助作用。
  生4:能使人生更有价值。
  ……
  关于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必须推崇并在实践中致力于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或抓手。道理很简单:语文的核心就是“美”。美从哪里来?基本的元素是语言和文字。可以自豪地说,汉字、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文字,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语言文字。从对“美”的探寻角度出发学语文,则一切优秀的汉语言和文字会让我们一次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是在享用精神盛宴,使我们的心性得以涵养,让我们更明智而理性地认识整个世界和人生,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在自媒体背景下的专题读写活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让“美”根植于学生内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心存“美”的意识
  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美”就是“好看”“漂亮”,但是,“美”并不仅仅如此。上述学生回答的“能给人滋养”“对生活质量提高有重大辅助作用”“能使人生更有价值”,也是语文给人的哲理和精神愉悦之美,只是学生未能认识到这就是“美”。因此,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知美、认识美,心里有“美”的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工作。
  要让学生感觉到“美”,最为有效的途径是有意识地通过各种不同文体作品(包括不同文化领域作品)的阅读理解和赏析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欣赏汉语言文字之美。笔者以为,首选文体作品应是古体诗、散文。因为,从古体诗中不仅可以参悟韵律之美,而且可以参悟虚实、阴阳等的和谐统一之美。散文文本被大家称为“美文”,“美”在哪里?美在像诗一样的文字表达,美在真切表达情感或思想。如《诗经》,单就语言美这一点就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领悟诗歌的朴实美、精炼美、音韵美,更不用说读《诗经》能让学生慢慢浸润诗情、感知诗味、感悟诗意了。如鲁迅的《野草》,虽然作者说《野草》是独语,“不希望人去读”,但是要走近鲁迅,认识鲁迅,就必须用“读”的方式领悟鲁迅在《野草》中所表达的情趣和理趣。钱理群教授说,进入《野草》有两个途径。但无论何种途径,笔者认为最佳的方式是朗读。也有人说,阅读鲁迅的作品不仅仅要朗读,甚至要喊读,这样才能体现鲁迅的情怀。笔者认为这话有道理,因为作者就是在“呐喊”,在唤醒沉睡的国人。
  朱光潜先生曾引用阿尔卑斯山路旁的一句话——“欣赏啊,慢慢走!”来期冀人们能够好好欣赏世间万事万物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鉴赏美,进而养成高尚的审美习惯呢?
  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在学生踏入高中的门槛之时,很有必要花一点时间与学生探讨三个问题: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感?什么是语言艺术?第一个问题,重在帮助学生区分美与丑,让学生心中有“美”。第二个问题则让学生明确美是一种使人身心愉悦、感到和谐的意识,理解美是如何产生的。第三个问题,巢宗祺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必须紧扣“品味语言,鉴赏形象”。笔者深以为然,紧扣语言文字的应用和形象的塑造,让学生感知语言艺术之美的体现形式和内涵,进而使学生能够以“美”的标准来理解、赏析甚至评价语言艺术——这也是语文教学需要达到的最为重要的目标。学生也许对这三个问题并不会有深刻的感受,但强调的次数多了,学生就能慢慢以“美”的标准来欣赏语言艺术。学生很乐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分析经典作品产生的偶然机缘与必然的关系;尝试分析“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观的统一;尝试应用整体观分析《家》《茶花女》等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尝试分析古典诗词中的移情作用或内模仿问题;尝试分析《寂静的春天》中的语言艺术之美……
  二、合理设计教学,引领学生探寻语言艺术之美
  有了审美意识和习惯后,教学如何展开才更能让学生领悟美的真谛?八个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即抓住语言和形象引领学生探寻美——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高中语文教学最宜从欣赏古体诗语言文字之美入手,彰显语言文字之魅力,进而激发起学生探寻美的激情和兴趣。这样说是基于民族的习惯而言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曲黎敏说:“唤醒诗性,从《诗经》开始。”他们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中国人的诗性是骨子里的,看遍全世界,唯有中华民族是以诗为经的,而且还以《诗》为群经之首。现在流行一句话: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有诗和远方。笔者把这里的“诗”理解为《诗经》,并且认为,只要把《诗经》学习理解透了,就将既会“言”,能说会道,更能“写”,恰如其分。而这正是语言艺术之美的具体体现。笔者曾告诉学生,《诗经》的精髓是“真”。孔夫子也评价道:“思无邪。”什么是“无邪”?正确的理解是不偏不斜,即“正”“真”。正是“真”才造就了《诗经》那种崇尚自由、率真、积极向上的高雅之风。
  其次,基于当代人的审美取向,阅读理解经典散文是学生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形成审美情趣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大众的眼里,散文是美文,其美在语言表达上很见文采,譬如,大量使用修辞,多使用形容词、动词等描述性语言,句式灵活,既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有意蕴,如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美在富有情趣,因为散文和诗歌一样,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美在富有理趣,因为它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或人与事中发现蕴含的深刻道理,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风筝》以及周国平的《面对苦难》;美在表现手法灵活多变,有时采用白描手法抒发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有时通过平静的叙述展现情怀,如鲍吉尔·原野的《那个叫世界的地方到底在哪》。一句话,散文美就美在能够应用美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或(和)思考,字里行间充满情趣或(和)理趣,并由此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善于借景抒情或叙事写人抒情的人是朱自清,最敢在复杂的人类世界里说真话的人是鲁迅。阅读散文宜从两位大家开始。因此,我们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并集体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朱自清与鲁迅散文选读》。实践证明,即使是鲁迅的杂文,学生也能借助自媒体来理解鲁迅那种忧国忧民、希望能够唤醒更多国人的迫切愿望。
  有了这样的开端,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探寻更多不同文体文本的语言艺术之美了。如叙述类文本的虚实相间美、壮美与秀美、戏剧美与悲剧美、诙谐美与严肃美、节奏美与画面美,论述类文本的严谨美与理性美,实用类文本的真实美与形象美等,它们都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生活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三、鼓励创作个性作品,感知汉字的美和魅力
  “点横竖撇捺,象形又会意。只字显乾坤,片语尽人事。言简意蕴美,形胜性情怡。一丝再一路,都说有孔子。”
  这是笔者的作品,笔者把它展示给学生,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让学生树立以规范、工整书写汉字为美的意识,引领学生去创造美的作品。所以,在写作上,笔者主张不要将学生的写作定义为“作文”,而应当将其定义为“创作”。所以,“作文”应当被定义为“作品”。在创作上,教师都必须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当然,这必須讲究技巧,当人们饶有兴味地品读你的作品时,就说明了你真的感知并且领悟到了汉字的魅力。这些观念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反复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这样的审美观。比如,一位学生在阅读《巴黎圣母院》后写了一篇评论——《佛罗伦爱情观形成原因探析》,认为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自身的性格和观念导致他形成“得不到就毁掉”的爱情观、悲观宿命论这三大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且还联系《尘埃落定》《项链》等经典小说展开论述,说服力较强。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其实也是在培养和提高教师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永远是相生共融的。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自媒体为媒介,开展专题读写活动教学》(课题批准号:2017ZQJK017)的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地理科学品质主要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尤为重要,它能促使学生坚持实事求是以及谦虚、谨慎的科学精神;能促使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和知识的满足;能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地理素养较高的人。文章主要从深挖教材内涵、整合地理知识、丰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良好地理科学品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生;地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芦浦镇道头小学,台州318000)  【摘 要】在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有各种“意外”现象。如何才能使教师在课堂上不会出现“意外”,提高课堂的活力,智慧的回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將结合教学实践,梳理课堂上回答的常见误区,并从延迟答题、捕捉亮点、指点迷津、转换视角四个方面分析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理答;误区;对策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作出的及时评价,是课堂问答的
【摘 要】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教学内容选择要“连贯,成系统”、教学设计要“多元、高效”、 场地、器材的设计利用、课堂观察与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力争让学生的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高效;体育课堂;教学;反思  关于“体育教学效益”的概念早在赵乃虹的《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
【摘 要】英语在当今社会运用广泛,社会和学校都非常注重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小学生接受第二语言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受地域的限制,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学习英语的欲望不强烈;课堂效率低,英语素质较差,城乡差异悬殊,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研究,从学生心理状况、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师生沟通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教学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
(浙江省温岭市三星小学,温岭317500)  【摘 要】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课堂教学需要生成,同样需要预设,生成与预设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因此,只有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教学预设中,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让数学课堂更有魅力,让教学别有洞天。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生成;课堂魅力  在《計算器的认识和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责任担当”列为中国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之一。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重心,而责任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中山市濠头中学提出了“责立自我·任当天下·做最美濠中人”的责任教育目标,在学校的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班团活动中全面开展和推进高中生责任教育。  关键词:责任教育;德育工作;课堂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
【摘 要】在新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了“日积月累”的小栏目,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丰厚文化的积淀,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本文从“巧搭支架,理解‘日积月累’”、“巧择时机,勾连‘日积月累’”、“巧设活动,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小学语文;日积月累;语文素养;有效课堂  “日积月累”是人教版教材“语文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南华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正如俗话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意味着世界万物都是有差异的。现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研究表明,由于遗传素质、社会背景和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生的心理、情感等等都客观存在着差异。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实行研学后教的课堂上,该如何利用差异开展合作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非常值得教师去思考与实践的事情。对此,笔者以关注教学中的细节这个小切口切入,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注重关注教材主题图的用意;关注学生学习材料的选择;关注学生操作活动的反馈等这些细节,为促进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供有效的载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细节;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
【摘 要】写作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能力,同时还应在各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写作能力  写作是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直观体现,更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