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看客”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feng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与学的活动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任何一方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情境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在高中计算机课堂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学习内容的深化,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俨然成了“客体”。“客体”顾名思义就是旁观者。他们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过分依赖小组成员,冷眼看着周围的一切。如今这个群体已屡见不鲜,甚至呈现增长的势头。
  一部分学生不是没有能力参与,而是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来可能没有兴趣,也就没有任何动力而言。二来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再加上本身的惰性心理,他们往往会选择沉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依赖小组成员,往往是“出工不出力”。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在课堂上混在其他人中装模作样。讨论时,要么人云亦云,要么会重复别人的发言。回答问题时基本是答非所问,对先前的讨论目的不明。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灌输式。教师思路缜密,惟恐哪句话没有讲到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静观其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则成一固定形式传承下来。教师被视为权威,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过程。而学生是客体,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即使参与某项课堂活动,也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参与。“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的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如果不能把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的进行选择与设计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势必又会制造出新的“客体”。仅用一台电脑,光靠电子排版就想学好计算机技能,对科技发达的时代来说,真是落伍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不能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不能激发学生课堂兴趣,能不能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进而改變学生的“看客”心态,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方刺激,使学生乐于思。面对古板陈旧的传统课堂,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我们的课堂也要跟上时代潮流,通过多变的现代化手段来加温课堂。计算机课程学习资源比较多,由于网络资源纷繁复杂不易把握教学时间,故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请学生展示讲解自己的选材及理由,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是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的时机,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第一关,重视对导入部分的处理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导入的方法。引用电影中的特效来展示各种后期处理技术,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网络资源,截取电影中部分精彩片段,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这样使得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应用型强。在观看、分析、制作三个步骤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心理兴奋状态,而且提高了课堂实效。重点难点的突破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房空间大,板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通过使用电子教室软件和画图组合来完成是个不错的选择。最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似乎重新意识到了“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图片所展示出来的就是生活。因此,适当的利用图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图片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从而很好地理解所学内容。那如何在有限的环境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就需要教师从教学载体上去做文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在于教师从“自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上隐退下来,改变过去的完全支配者和主宰者的角色,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更不是贯穿始终的学生发言的传声筒,而是成为课堂主线的引导者,在穿针引线中使学生完成自我探究的学习。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想法和课堂上的困惑。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所需来设计教学内容,同时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状况和未知的问题,进行灵活应用。任何的教学内容都有一条主线,无论是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准备,还是课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去实践,以及课后让学生总结知识去反思,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随时解答他们的困惑。
  以往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成绩较好、回答积极的同学与教师相互呼应,支撑着课堂。现在沉默的那部分同学,也主动跟上教学节奏。也许他们操作不是非常快,但他们已经开始主动思考,并能认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消除以往的“看客”心态,他们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协助是必不可少的。长此以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幼儿正处于创造力的萌芽阶段 ,他们好奇、好问、好动 ,有着强烈的创造欲 ,对什么事都跃跃欲试。而幼儿此时的创造才能还处于形成之中 ,是一种潜在的才能 ,有待于培养和发展。因此 ,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重中之重的课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发展幼儿的创新技能。  【关键词】创新潜能 创
期刊
现代社会已经把教育扩展到家庭、幼儿园、社区的三大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区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应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将社区的一切有利资源转化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资源。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我园能充分利用并挖掘家庭、社区的资源优势,通过走出幼儿园,走进社区,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以及参加义务劳动等丰富活动开展,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体验和感悟的成长空间,使幼儿获得最具实效的教育
期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略)  二、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从学科特点上对学习提出了要求,强调了学习要通过学生的听、说、读、写、练等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来完成,那么学生也就是作业的主体,要主动去完成作业,做自己喜欢的作业,做出自己特色性的作业以提高其文化素养。“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在他的多元智
期刊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不断深入,小学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有效教学是广受讨论的课题,不少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了解学生  在接手一个班级时,教师要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对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首先是对学生个性的了解。不同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对老师喜欢程度对
期刊
【内容摘要】数学教学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从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推进课程改革;创设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落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每
期刊
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型的人才,要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首先要有一定的学习力。学习力指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运用该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力的形成与个人的兴趣、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密切关系老师。  一、兴趣的强弱影响学生学习力的高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所做、所学的事情有兴趣,他才会有毅力、有动力克服有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才会积极主动去学习,
期刊
所谓学习起点,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储备。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因素。我们把学生的学习起点分为两类,即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由于社会发展日渐信息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丰富多样,学习渠道不再仅仅只有教师和教材,他们从父母长辈、课外读
期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中小学德育大纲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藏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现代教学理念也认为,如今的藏语文教学,要摒弃过去贯用的“谈话法”、“满堂灌”,要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审美、去创造!怎样进行藏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一直以来本人藏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
期刊
【摘 要】从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来看,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如何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但在我们的课堂中却存在很多无效、失败的课堂交流现象。本文从营造交流氛围、把握交流的契机、交流方法引导、交流效果评价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交流 策略  新课程标准将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与同学交换意见,与教师互相沟通,感受他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