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与学的活动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任何一方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情境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在高中计算机课堂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学习内容的深化,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俨然成了“客体”。“客体”顾名思义就是旁观者。他们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过分依赖小组成员,冷眼看着周围的一切。如今这个群体已屡见不鲜,甚至呈现增长的势头。
一部分学生不是没有能力参与,而是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来可能没有兴趣,也就没有任何动力而言。二来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再加上本身的惰性心理,他们往往会选择沉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依赖小组成员,往往是“出工不出力”。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在课堂上混在其他人中装模作样。讨论时,要么人云亦云,要么会重复别人的发言。回答问题时基本是答非所问,对先前的讨论目的不明。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灌输式。教师思路缜密,惟恐哪句话没有讲到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静观其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则成一固定形式传承下来。教师被视为权威,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过程。而学生是客体,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即使参与某项课堂活动,也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参与。“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的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如果不能把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的进行选择与设计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势必又会制造出新的“客体”。仅用一台电脑,光靠电子排版就想学好计算机技能,对科技发达的时代来说,真是落伍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不能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不能激发学生课堂兴趣,能不能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进而改變学生的“看客”心态,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方刺激,使学生乐于思。面对古板陈旧的传统课堂,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我们的课堂也要跟上时代潮流,通过多变的现代化手段来加温课堂。计算机课程学习资源比较多,由于网络资源纷繁复杂不易把握教学时间,故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请学生展示讲解自己的选材及理由,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是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的时机,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第一关,重视对导入部分的处理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导入的方法。引用电影中的特效来展示各种后期处理技术,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网络资源,截取电影中部分精彩片段,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这样使得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应用型强。在观看、分析、制作三个步骤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心理兴奋状态,而且提高了课堂实效。重点难点的突破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房空间大,板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通过使用电子教室软件和画图组合来完成是个不错的选择。最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似乎重新意识到了“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图片所展示出来的就是生活。因此,适当的利用图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图片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从而很好地理解所学内容。那如何在有限的环境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就需要教师从教学载体上去做文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在于教师从“自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上隐退下来,改变过去的完全支配者和主宰者的角色,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更不是贯穿始终的学生发言的传声筒,而是成为课堂主线的引导者,在穿针引线中使学生完成自我探究的学习。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想法和课堂上的困惑。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所需来设计教学内容,同时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状况和未知的问题,进行灵活应用。任何的教学内容都有一条主线,无论是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准备,还是课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去实践,以及课后让学生总结知识去反思,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随时解答他们的困惑。
以往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成绩较好、回答积极的同学与教师相互呼应,支撑着课堂。现在沉默的那部分同学,也主动跟上教学节奏。也许他们操作不是非常快,但他们已经开始主动思考,并能认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消除以往的“看客”心态,他们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协助是必不可少的。长此以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一部分学生不是没有能力参与,而是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来可能没有兴趣,也就没有任何动力而言。二来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再加上本身的惰性心理,他们往往会选择沉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依赖小组成员,往往是“出工不出力”。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在课堂上混在其他人中装模作样。讨论时,要么人云亦云,要么会重复别人的发言。回答问题时基本是答非所问,对先前的讨论目的不明。传统的课堂教学多是灌输式。教师思路缜密,惟恐哪句话没有讲到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静观其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则成一固定形式传承下来。教师被视为权威,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过程。而学生是客体,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即使参与某项课堂活动,也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参与。“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的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如果不能把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的进行选择与设计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势必又会制造出新的“客体”。仅用一台电脑,光靠电子排版就想学好计算机技能,对科技发达的时代来说,真是落伍了。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不能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不能激发学生课堂兴趣,能不能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进而改變学生的“看客”心态,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方刺激,使学生乐于思。面对古板陈旧的传统课堂,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我们的课堂也要跟上时代潮流,通过多变的现代化手段来加温课堂。计算机课程学习资源比较多,由于网络资源纷繁复杂不易把握教学时间,故要求学生课前查阅。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请学生展示讲解自己的选材及理由,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是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的时机,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第一关,重视对导入部分的处理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导入的方法。引用电影中的特效来展示各种后期处理技术,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网络资源,截取电影中部分精彩片段,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这样使得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应用型强。在观看、分析、制作三个步骤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心理兴奋状态,而且提高了课堂实效。重点难点的突破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房空间大,板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通过使用电子教室软件和画图组合来完成是个不错的选择。最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似乎重新意识到了“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图片所展示出来的就是生活。因此,适当的利用图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图片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从而很好地理解所学内容。那如何在有限的环境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就需要教师从教学载体上去做文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模式,在于教师从“自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上隐退下来,改变过去的完全支配者和主宰者的角色,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更不是贯穿始终的学生发言的传声筒,而是成为课堂主线的引导者,在穿针引线中使学生完成自我探究的学习。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想法和课堂上的困惑。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所需来设计教学内容,同时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状况和未知的问题,进行灵活应用。任何的教学内容都有一条主线,无论是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准备,还是课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去实践,以及课后让学生总结知识去反思,这一系列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随时解答他们的困惑。
以往的课堂基本上都是成绩较好、回答积极的同学与教师相互呼应,支撑着课堂。现在沉默的那部分同学,也主动跟上教学节奏。也许他们操作不是非常快,但他们已经开始主动思考,并能认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消除以往的“看客”心态,他们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协助是必不可少的。长此以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