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畸形的MRI图像表现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3例脑血管畸形患者MRI诊断表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桥脑背侧连接小脑处短T1、长T2占位性病变,大小为2cm×2cm×2.5cm,形状规则,边界光滑,质地均匀。病变向后压迫四脑室使之变形,中线结构居中,其余脑室系统未见异常。结论:MRI诊断是脑血管畸形有效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MRI;脑血管畸形;诊断
【中图分类号】R7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285-01
脑血管畸形为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AVM)最多见,MRI能清楚显示AVM的瘤巢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直观地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和引流血管,有时可见伴随发生的动脉瘤及静脉瘤[1]。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畸形MRI的临床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13例,其中男性7例,女6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29岁。首发症状为癫痫3例,自觉肢体乏力、头晕3例,伴有肢体障碍1例,其余神经系统正常检查意外发现。
1.2 方法: 常规使用横断面扫描,有时辅以冠状面或矢状面。一般观察中线结构、后颅窝病变首选矢状面;颅底、桥小脑角及天幕区病变辅以冠状面;垂体及鞍区需加冠状面、矢状面扫描。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矢、冠状面层厚3~5mm,垂体及听神经的微小肿瘤适于<3mm的薄层扫描。增强扫描可增加正常脑与病变脑组织的对比,发现平扫未能显示的微小病灶,有助于疾病的定性诊断,鉴别原发病变与水肿、肿瘤术后复发或放疗后改变与术后改变等。颅脑MRA可获得颅内血管的影像,可进行任意角度、不同方位的观察。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2 结果
AVM多位于大脑表面,向半球深部延伸,由于流空效应,在MRI各成像序列均呈无信号,形态为簇状、条状及点状。血流缓慢区,由于偶数回波复相,在第二回波上可呈高信号,MRI不仅可显示供养动脉与引流静脉,而且还能显示并发的慢性或亚急性出血、囊变和血栓形成;绵状血管瘤由于瘤巢内血栓及反复少量出血,在T1WI或T2WI上,其瘤巢中心呈高信号,病变内可有钙质沉积的低信号及反应性胶质增生的长T1及T2信号;静脉畸形为脑表面或大脑半球、小脑半球的脑室面可见一根具有流空效应(无信号)的管样结构,无明显占位效应,破裂出血可见脑内血肿征象,但少见出血;硬脑膜在AVM在MRI上,3/4的病人可见异常扩张的引流静脉;MRI能显示静脉闭塞的继发征象。
3 讨论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指脑动脉与静脉相交通的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表现为脑内某一部位血管异常增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40岁前起病,男女比例相近。AVM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多见,85%发生于幕上,15%发生于幕下,好发于额叶、顶叶、枕叶,其次是丘脑等脑内较深部位。AVM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单发多见,多发约占2%[2]。周围脑组织易发生缺血、梗死和萎缩。AVM巢血管壁薄,极易破裂出血。
MRI能清楚显示AVM的瘤巢及海绵状血管瘤,明确病变与邻近脑组织的解剖关系,MRI结合MRA能更好地显示AVM的瘤巢、供养血管的引流静脉以及静脉畸形的全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对血管畸形的诊断优于CT;MRI显示钙化不如CT敏感;脑血管造影是AVM和硬脑膜AVF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最佳诊断技术,能够明确AVM是仅有软脑膜血管供血还是硬脑膜和软脑膜血管混合供血;血管造影显示AVM瘤巢与正常脑内结构的解剖关系及血管畸形相关的脑内异常不及CT和MRI,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更是困难,而CT和MRI均能清楚观察到。
较小的脑血管畸形(AVM)行一侧颈动脉或一侧椎动脉造影,可显示其全部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病变较大或动-静脉交通较明显时,因对侧颈内动脉或后循环的血液也流向病变区,故应行双侧颈动脉造影及椎动脉造影,以了解其全部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脑血管造影表现为一簇状血管团,与一支或多支扩张、迂回的动静脉相连,动-静脉之间有交通时,静脉显影提前到动脉期。脑静脉畸形[3]。脑血管造影时,病灶只在静脉期显影,可见数条扩张的髓静脉扇行汇集成一条扩张的中央静脉,从中央静脉再向浅静脉系统、深静脉系统或硬膜窦引流。海绵状血管瘤。在脑血管造影上多为乏血管病变,在动脉期,一般看不到供血动脉和病变血管,在静脉期或静脉窦期可见病变部分染色。静脉晚期有密集的静脉池及局部病灶染色是其特征。硬脑膜AVF。硬脑膜AVF多发生于横窦、乙状窦区,其次海绵窦区,其他部位相对少见。由于任何硬脑膜动脉参加供血,所以要根据情况选择颈内、外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造影,才能充分显示异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AVF在血管造影上的关键是要找出供血动脉的交通点。
参考文献:
[1] 戴建平,朱明旺.颅内血管畸形.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6:4450.
[2] 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主编.磁共振诊断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32.
[3] 成秋生,全伟,陈胜利,等.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中国临床医学,2005,12:986-987.
关键词: MRI;脑血管畸形;诊断
【中图分类号】R7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7-0285-01
脑血管畸形为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AVM)最多见,MRI能清楚显示AVM的瘤巢及海绵状血管瘤,可直观地显示畸形血管团、供血和引流血管,有时可见伴随发生的动脉瘤及静脉瘤[1]。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畸形MRI的临床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13例,其中男性7例,女6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29岁。首发症状为癫痫3例,自觉肢体乏力、头晕3例,伴有肢体障碍1例,其余神经系统正常检查意外发现。
1.2 方法: 常规使用横断面扫描,有时辅以冠状面或矢状面。一般观察中线结构、后颅窝病变首选矢状面;颅底、桥小脑角及天幕区病变辅以冠状面;垂体及鞍区需加冠状面、矢状面扫描。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矢、冠状面层厚3~5mm,垂体及听神经的微小肿瘤适于<3mm的薄层扫描。增强扫描可增加正常脑与病变脑组织的对比,发现平扫未能显示的微小病灶,有助于疾病的定性诊断,鉴别原发病变与水肿、肿瘤术后复发或放疗后改变与术后改变等。颅脑MRA可获得颅内血管的影像,可进行任意角度、不同方位的观察。主要用于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
2 结果
AVM多位于大脑表面,向半球深部延伸,由于流空效应,在MRI各成像序列均呈无信号,形态为簇状、条状及点状。血流缓慢区,由于偶数回波复相,在第二回波上可呈高信号,MRI不仅可显示供养动脉与引流静脉,而且还能显示并发的慢性或亚急性出血、囊变和血栓形成;绵状血管瘤由于瘤巢内血栓及反复少量出血,在T1WI或T2WI上,其瘤巢中心呈高信号,病变内可有钙质沉积的低信号及反应性胶质增生的长T1及T2信号;静脉畸形为脑表面或大脑半球、小脑半球的脑室面可见一根具有流空效应(无信号)的管样结构,无明显占位效应,破裂出血可见脑内血肿征象,但少见出血;硬脑膜在AVM在MRI上,3/4的病人可见异常扩张的引流静脉;MRI能显示静脉闭塞的继发征象。
3 讨论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指脑动脉与静脉相交通的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表现为脑内某一部位血管异常增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40岁前起病,男女比例相近。AVM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多见,85%发生于幕上,15%发生于幕下,好发于额叶、顶叶、枕叶,其次是丘脑等脑内较深部位。AVM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单发多见,多发约占2%[2]。周围脑组织易发生缺血、梗死和萎缩。AVM巢血管壁薄,极易破裂出血。
MRI能清楚显示AVM的瘤巢及海绵状血管瘤,明确病变与邻近脑组织的解剖关系,MRI结合MRA能更好地显示AVM的瘤巢、供养血管的引流静脉以及静脉畸形的全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对血管畸形的诊断优于CT;MRI显示钙化不如CT敏感;脑血管造影是AVM和硬脑膜AVF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最佳诊断技术,能够明确AVM是仅有软脑膜血管供血还是硬脑膜和软脑膜血管混合供血;血管造影显示AVM瘤巢与正常脑内结构的解剖关系及血管畸形相关的脑内异常不及CT和MRI,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更是困难,而CT和MRI均能清楚观察到。
较小的脑血管畸形(AVM)行一侧颈动脉或一侧椎动脉造影,可显示其全部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病变较大或动-静脉交通较明显时,因对侧颈内动脉或后循环的血液也流向病变区,故应行双侧颈动脉造影及椎动脉造影,以了解其全部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脑血管造影表现为一簇状血管团,与一支或多支扩张、迂回的动静脉相连,动-静脉之间有交通时,静脉显影提前到动脉期。脑静脉畸形[3]。脑血管造影时,病灶只在静脉期显影,可见数条扩张的髓静脉扇行汇集成一条扩张的中央静脉,从中央静脉再向浅静脉系统、深静脉系统或硬膜窦引流。海绵状血管瘤。在脑血管造影上多为乏血管病变,在动脉期,一般看不到供血动脉和病变血管,在静脉期或静脉窦期可见病变部分染色。静脉晚期有密集的静脉池及局部病灶染色是其特征。硬脑膜AVF。硬脑膜AVF多发生于横窦、乙状窦区,其次海绵窦区,其他部位相对少见。由于任何硬脑膜动脉参加供血,所以要根据情况选择颈内、外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造影,才能充分显示异常。脑血管造影可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AVF在血管造影上的关键是要找出供血动脉的交通点。
参考文献:
[1] 戴建平,朱明旺.颅内血管畸形.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0,6:4450.
[2] 隋邦森,吴恩惠,陈雁冰主编.磁共振诊断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32.
[3] 成秋生,全伟,陈胜利,等.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中国临床医学,2005,12:98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