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应追求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kon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也有不少教师对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往往使情境创设“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误区之一 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做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 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 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 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 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 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误区之二 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误区之三 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此外,还有不顾学生实际水平,一味注重多媒体的实验操作,等等。
  情境虽说是教师利用外部的事和物给孩子以刺激,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兴趣或困惑,但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能引起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需要。因此,探讨如何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自然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数学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拓展”的方式展开。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中,导入可以这样设计:课始播放精美课件,笑笑家中的整洁客厅,走进客厅,厅内桌椅及其许多小摆设等井然有序,地面整洁美观;接着进入笑笑的房间,床上、桌上及地上,到处散落着各种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杂乱无毒。这时教师直接导入:小朋友们,大家观看了笑笑家的客厅和房间,有什么感受?你们能帮助笑笑整理房间吗?准备怎样整理呢?这样的情境设计从学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人手,情境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进入新课学习。使原来抽象的“分类”变得通俗易学,枯燥的“整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可以充分运用已有经验,自主进行整理分类,在做中学,玩中学。
  
  二、追求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应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鲜活的数学,在实际应用中学数学。
  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内容时,有位教师结合“六一”节即将来临,抓住契机,把书本上的例题作适当改动,让学生在虚拟的现实中学习统计知识。教师提出:“六一”即将到来,我们班准备举行联欢活动,大家想要表演的节目肯定很多,老师现在想知道大家喜欢什么节目。一听说有联欢活动,同学们兴致马上来了,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喜欢的节目。这时教师趁机说:“大家想表演的节目这么多,怎样才能知道哪种节目参加的人数多呢?哪种少呢?”这样,学生们通过合作,都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中,通过收集和整理数据,全班共同完成统计图。观察自己的统计的结果,从中看出全班同学各种爱好特长,既学会了统计知识和方法,也为“六一节”活动开展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数字依据。
  像这样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中的数学事例,情境创设生活化,既真实有效,又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易于理解,学生学习兴趣当然高。
  
  三、设置信息丰富、给予学生思考空间的教学情境
  
  创设的情境要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信息量。一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二是能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自己适合的学习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在获得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习数学的愿望。如人教版实验教材《9加几》是通过运动会的情景图引入,在这一幅图中学生可以提出很多有关9加几的数学问题,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总之,我们要从情境的趣味性、真实性、效用性、思考性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尽力提高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数学。
其他文献
绘画作品不仅是评价幼儿绘画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与幼儿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了解幼儿的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踪幼儿的绘画作品。  一、案例背景  “春天里”中班美术活动正在进行。教师先与幼儿一起讨论春天里有什么,孩子们边说,教师一边将相关的内容画下来(无任何布局提示)。接下来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春天主题的画,并且特别提示了将这里面的内容进行组合。  二、案例描述与思考  (一)作画通感  我看到的:  旸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之苦恼的恐怕大多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徘徊不前。教师基本上每堂语文课都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实践,练习题也没少做,所用时间不少,花费精力也很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的语文阅读水平却迟迟不见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想有阅读水平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舒芜先生说过:“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
预设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关于职业的5个单词doctor,nurse,driver,farrnfer和baseball player,并能介绍人物的职业。  2.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your father?He is a doctor.并能做替换练习。  3.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人的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水准之上,而是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养成道德习惯。在具体教学《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我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扣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点”呢?也就是探究性学习到底应该在何处探究才能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在重点处探究    在许多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老师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探讨的话题却是与教学主旨无关紧要的,这样的探究缺乏方向性,漫无目的,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局限于“就教材教语文”,只重视了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学发展性功能的教育。造成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严重脱离。教材只是师生活动的中介物,教师在实施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既要以教材为依托,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将学与用、练与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语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一、走进现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培养习惯,渗透学法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显然有别于低年级,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而要求音形义的结合。同时,应注重学生学习词语的良好习惯,指导学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感受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就更深刻,教学效果就会更佳,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个人认为朗读应当从低年级孩子抓起,根据
晋人鲍照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平白如侃的家常话,读来倍感亲切:“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这真是一种田园般的生活,朴素得近乎完美。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能力避烦琐的分析,追求简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然的、整合的、延伸的课堂中学习,学生一定学得轻松快乐。    一、简约。课堂的生命    《易经·系辞上传》有一段话:“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
我们听了一堂《燕子专列》的教研课,感触颇深,现简介如下:  课文记叙了一个很感人的爱心故事。这年春天,成千上万的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