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对于孩子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强,小学教育尤其是培养小学生情感的语文教育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小学生语文教育要坚持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具体体现在语文教育的资源材料生活化,传授语文教育的方法生活化,表现形式多样化。只有坚持和实践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真正地构建小学生的语文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生活化 初探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语文是人们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工具,课本作为教学资源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与实际生活贴近,注意力只限于课本,学生很难深刻地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学好语文的必要性,这样就很难产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所以要把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源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并使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深入实践,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学习问题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具体实践锻炼,促成语文学习的生活化,这不仅是大语文格局构建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需要勉力为之。即使是课堂上新课文的学习,也都可以融入生活实际。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如教学人教版《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地了解了“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了:“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2.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凡卡》后,抛出“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这个话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
二、精心设计,把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1.尽情表现,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北师大版《包公审驴》一课时,让学生表演“审驴,放驴”,揣摩体会包公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使语文课堂生活化。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北师大版《跳水》时,创设情境:“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让学生出谋策划。此时,学生就会与船长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中船长机智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3.美文欣赏,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学习北师大版《三月桃花水》一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重点句,用自己的口把作者的心表达出来。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体验“水声如音乐,水清如明镜”的意境。汇报时,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音乐,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生活。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注重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生活化 初探
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语文是人们在生活中广泛运用的工具,课本作为教学资源有其独特的价值。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与实际生活贴近,注意力只限于课本,学生很难深刻地认识到语文的本质和学好语文的必要性,这样就很难产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所以要把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源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并使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深入实践,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学习问题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具体实践锻炼,促成语文学习的生活化,这不仅是大语文格局构建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需要勉力为之。即使是课堂上新课文的学习,也都可以融入生活实际。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如教学人教版《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地了解了“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了:“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2.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凡卡》后,抛出“凡卡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吗”这个话题,正反两方的同学各抒己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到沙皇统治制度的黑暗,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儿童是多么的幸福。
二、精心设计,把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1.尽情表现,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北师大版《包公审驴》一课时,让学生表演“审驴,放驴”,揣摩体会包公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使语文课堂生活化。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情也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北师大版《跳水》时,创设情境:“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让学生出谋策划。此时,学生就会与船长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中船长机智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3.美文欣赏,感悟生活。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透露出物美、景美、事美、情美、人更美,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学习北师大版《三月桃花水》一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重点句,用自己的口把作者的心表达出来。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体验“水声如音乐,水清如明镜”的意境。汇报时,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音乐,让学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理解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生活。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注重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