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是思想之船的船帆和鼓满船帆的劲风,有了它才能破浪前进。”《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强化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应该从课内的阅读教学着手,让学生享受阅读中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以及精神对话,以此来构筑属于学生自己的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在上课的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让学生看鲁迅的《朝花夕拾》;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推荐他们阅读《名人传》;教《荒岛余生》时,让他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等等。这样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就主动找书阅读了。
2.营造阅读氛围。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作用。教师可以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创建班级图书馆。“书非借书不能读也”,很多学生往往将家中的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活动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班级阅读蔚然成风。
3.做好阅读计划。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仅局限于书籍、报刊,应注意“杂一点”,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科普读物。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方法的指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可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
以《西游记》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1.导读阶段。本阶段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引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2.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最终理清整部《西游记》的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3.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及诸神魔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4.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西游记》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1.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新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具体到每一天,每天至少要阅读两千字以上。我班规定: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约10页)。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即应采取必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
2.读写结合。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读的任务的同时完成:必读作品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上下、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作摘抄,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使用;名著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
3.开展活动。为使读书活动顺利开展,可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练笔交流会等。
4.落实检查。课外阅读是否收到好效果,检查督促是关键。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等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阅读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求,并且将成为陪伴自己终身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享受。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强化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应该从课内的阅读教学着手,让学生享受阅读中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以及精神对话,以此来构筑属于学生自己的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在上课的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让学生看鲁迅的《朝花夕拾》;上《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推荐他们阅读《名人传》;教《荒岛余生》时,让他们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等等。这样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就主动找书阅读了。
2.营造阅读氛围。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作用。教师可以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创建班级图书馆。“书非借书不能读也”,很多学生往往将家中的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活动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班级阅读蔚然成风。
3.做好阅读计划。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仅局限于书籍、报刊,应注意“杂一点”,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科普读物。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方法的指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可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
以《西游记》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1.导读阶段。本阶段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引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2.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最终理清整部《西游记》的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3.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及诸神魔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4.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西游记》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1.规定课外阅读的底线,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新大纲规定,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具体到每一天,每天至少要阅读两千字以上。我班规定:每个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约10页)。部分规定课外阅读的内容即应采取必读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方法。
2.读写结合。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读的任务的同时完成:必读作品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上下、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文学作品作摘抄,将读物中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重要段落抄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查阅、使用;名著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读后感、评论等。
3.开展活动。为使读书活动顺利开展,可适当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练笔交流会等。
4.落实检查。课外阅读是否收到好效果,检查督促是关键。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等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阅读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求,并且将成为陪伴自己终身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享受。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