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新课导入法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566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情感、启迪智慧、诱发思维呢?我们要紧紧抓住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教师从实际出发的精心安排的新课导入,可以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思索,可以为新课的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下面谈一谈我们根据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新课导入中的几种尝试。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又叫 “开门见山”导入法,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于“开门见山”,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一些新授的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可开门见山的点出课题,立即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一节时,可作如下开篇“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每种三角函数的数值都是用两条线段的比值来定义的,这是我们在应用中带来诸多不便,如果变成一条线段,那么应用起来就会方便的多,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这样引入课题,不仅明确了这堂课的主题,而且也说明了产生这堂课的背景。
  二、忆旧导入法
  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用回忆旧知识来自然的导入新课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导入新课,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可把新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讲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可以在复习回忆两角和公式的基础上顺利的导入,将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基础上顺利导入。讲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
  三、类比导入法
  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例:讲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类比指数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提出课题。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 “已知”和“未知”自然的连接起来,温故而成为知新的基石,课堂教学可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发现导入法
  启发学生从某些现象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讲立体几何《锥体体积》时,教师拿一个圆柱形容器和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当装满圆柱的沙倒入圆锥形容器中恰好倒满三次时,问学生:“你们能发现它们体积的关系吗?”学生立即就能悟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学生这个发现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个体积上的三分之一的关系是否对等高等底的各种形状的锥体和柱体都成立?若成立,怎样从理论上严格证明这一结论呢?今天就要来研究这一问题。这样导入新课就把学生从生动的实验所得到的发现引向严密的逻辑推理,对教材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过渡,对学生来说,则成为一种思维上的需要和满足。对于那些容易发现的规律适用于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五、设疑导入法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讲立体几何《球冠》一节时,教师可如下设疑: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四等分,试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如何?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议论,同学们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教师这时却肯定的说:“这四部分面积时一样的,都是球面积的1/4!”又说:“这难道可能吗?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小,中间的圈要大,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球冠。”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就可以解开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學生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这个结论也将使学生经久不忘。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置疑点,是教学艺术的表现,良好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六、趣味导入法
  新课开始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讲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在高斯八岁时,他的算术老师除了一道题:计算从 1到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回答说:“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了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顺序颠倒,两式相加成为:再被 2除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问:“那末对一般的等差数列{ an }前n项和 S n =a1 +a2 +a3 +……+an 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 =n(a1 +an)/2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导入法,有时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例在讲《等比数列》概念时,由于前面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定义方法类似,可举例: 1、2、4、8、16、……让学生观察这种数列的特点,再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这里就把发现导入法和类比导入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了。
  新课导入的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的为新课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便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他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使学生从“苦学”步入“乐学”的境界,在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高度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应收账款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周转和资产的质量。当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正面临着内忧外患。一方面,外部市场竞争激烈,为在竞争中抢占,企业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信用期限来承揽项目;另一方面,施工企业内部法律意识不强,工作职责不明确,对应收账款缺乏正确管理,导致许多企业应收账款濒临坏账的边缘。因此,本文分析了施工企业应
本文以武昌工学院为例,针对该院2011级开设大学英语中的七个专业(涵盖文理科)1102名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的统计归纳,分析研究了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回避现状,以及在英语
[摘要]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形成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养成实践习惯,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关键词]自主;合作;开放;实践;创新    语文课堂的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在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许多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色彩等巧妙结合起来,制作成精彩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讲解、说教变成动态的图像应用于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让学生爱学、乐学,实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新理念。可以说,精彩的
摘 要: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精心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必在良好。所以说要改变目前“语文不景气”现象,语文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那么何谓优化?要遵循:趣味、热烈、和谐的原则。  关键词:语文 教学设计 原则    一、教学设计要有趣味  在信息传递快速,知识爆炸的今天,社会节奏加快,科学进步,真让人目不暇接。而语文教材中,又“古董”味较浓,学生们远离那些时代和作者,因此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鉴于这些
1 美军“模块化”计划的提出rn2004年2月,美国陆军宣布将重组作战部队,目的是使作战部队变得更加灵活.在这之前,美国陆军作战部队服役人员超过17,000名,并以“师”为单位进行
期刊
引言  光电技术是将传统光电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先进技术,是获取光电信息和借助光电来提取其它有用信息的途径,例如研究力、电流、声音、温度等。这一先进技术也促使人类有效地拓展了自身的视觉功能。当前光电技术已经渗透发展到许多科学领域,并且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是半导体激光器的广泛应用,第三代微光像增强器的实用化和具有高量子效率的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的充电倍增管,
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已经成为我党执政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之举,而保证党内生活常态化更是直接关系着党的建设根基。多年来,随着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人数在非公社会
不管是平时的测试,还是高考,文言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才能翻译准确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对句子作个全面的分析,分清句中的实词、虚词,了解句式上的特点或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实词、虚词、句式、修辞的不同情况,使用正确的翻译方法。一般说来,文言翻译主要有“留、对、换、拆、删、补、调、贯”八种方法,其中“留、对、换、拆、删”是针对词汇的,“补、调、贯”是针对句式和修辞的。具体解说如下:  (一)留,就
乡土写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母题.从20世纪20年代鲁迅在启蒙视域下致力"国民性批判"的大量经典文本,到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在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湘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