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与性格原型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_h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代民间传说和文本曲词中,“关羽斩貂蝉”的故事流传甚广,就故事流传在不同年代所表现出的略呈差异的内容及结局看,这部作品典型地反映了民族精神的发展演变过程与性格原型意味。本文拟从古老的临清田庄吹腔《斩貂蝉》和山东省柳子剧团《关羽斩貂蝉》的对比中,进行具体剖析。
  田庄吹腔是柳子戏的一支,运河文化的产物,自明清时期传至山东临清境内,始终作为一种乡民艺术原生态地保留着:而山东柳子戏作为清代“南昆北戈东柳西梆”中的四大地方戏剧种之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当时观众的审美兴趣而发展创新,成为一种既有古老历史又绽放现代艺术气息的崭新演出形式。所以把同宗同族的二者中的同一剧目进行比较。可以达到纵向梳理与横向贯穿的统一,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柳子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演变过程,也有利于加强对其中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及性格原型的认识。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民族精神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安顿人类生命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从无到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非常深邃的内涵,比如正直、仁义、忠厚、孝道、无私、宽厚、博爱等等。这些品质都是支撑我们民族不断发展、不断强大的原动力。理想光照现实,人们把对这种精神的完美寄托往往渗透进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关羽很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凝聚了人们精神寄托的理想人物。
  《三国演义》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美髯公关羽,书中描写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气宇轩昂,威风凛凛,而且他文武双全,读过很多书,明春秋,知大义,武功盖世,赤胆忠心,义重如山,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男子汉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在为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戏曲舞台上,关羽的形象始终和忠勇侠义连在一起。这是民族精神的具体写照,以至于后来人们居然把关羽这一形象逐渐神化,历代加封。终封至“盖天古佛”。
  纵观戏曲史上出现的关羽这一舞台形象,对他的性格塑造也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的,从而也展现了寄托在舞台人物身上的民族精神的演变过程。如果我们把田庄吹腔《斩貂蝉》的关羽形象和目前山东省柳子剧团正在上演的《关羽斩貂蝉》中的关羽形象进行对比,就会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一、斩杀貂蝉的原因不同
  
  二者发生的故事背景是相同的,都是曹操为离间桃园三兄弟的关系,把貂蝉先许关羽又赠张飞。但二者所示斩杀貂蝉的原因却又不同。在田庄吹腔中,关羽憎恶貂蝉贬低自己的丈夫吕布,认为她不守妇道,因此深恶痛绝,执意斩杀。貂蝉一度脱身,二次又点灯斩貂蝉。在这里,关羽对吕布表现出英雄惜英雄的态度,认为“有一个英雄豪杰吕奉先,会用兵权,董卓死,吕布亡,奸淫泼妇女貂蝉”,可见他把貂蝉看作红颜祸水,定斩不饶。在山东省柳子剧团上演的《关羽斩貂蝉》中,其斩貂的目的则是“舍小义取大义”,关羽为了光复汉室大业,为了顾及兄弟手足之情,明知貂蝉“能文善舞,貌似天仙,满腹经纶,不亚儿男”,仍然下决心斩杀貂蝉,表现出侠义之士难下决断、柔情难掩的一面。
  
  二、关羽这一形象表现的性格不同
  
  在田庄吹腔中的关羽形象是单一的,他居功自傲。瞧不起三弟张飞,“曹蛮把貂蝉赏在我三弟帐下,谁人不知我三弟是酒色之徒,想拆我桃园之义。叫某参透其意,合逢八月中秋,不免把貂蝉宣进帐来,一剑来杀,永无后犯”,对貂蝉恨之入骨,面对貂蝉的求饶毫不同情。而省柳子剧团搬演的关羽形象却丰富生动的多,中秋之夜,他不与曹操为伍,辞宴归帐夜读《春秋》,寻箫声见到美女貂蝉,二人诗词相对,共吐心声,彼此欣赏:
  (关羽)星光闪闪放光芒
  (貂蝉)一轮明月照四方
  (关羽)月里嫦娥怎不见
  (貂蝉)广寒宫中独自眠
  (关羽)芳魂寂寞谁堪怜
  (貂蝉)寂寞嫦娥盼君携
  (关羽)蟾宫折桂且妄攀(貂蝉)落花待等东风恋
  貂蝉期待以身相许,关羽也不由“情动心颤”,而张飞索要貂蝉却致使二人难成眷属。关羽得到大哥“美人勿留”的指示,做出艰难的抉择,“貂蝉偃月刀下死,愧煞世上多情男”。这样的处理,使得该剧更加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悲剧意味,也使得关羽侠胆柔情的义士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三、貂蝉这一形象表现的性格不同
  
  貂蝉在田庄吹腔中只是一个配角,戏份很少,而且性格表现出两面性,显得不够诚实和善良。她先是为丈夫之死难过,“可叹儿夫吕奉先,白门楼染黄泉,到如今月圆了,月圆了,人不得团圆。人不得团圆!”但当关羽问起时,又极尽贬低之能事,“那吕布逞的什么强,怎能够占四方,只杀得这边厢,那边厢,好一似拉马卒,怎称起能将,怎称起能将?”在省柳子剧团的舞台上,貂蝉这一形象得到了更为充分的挖掘和表现,戏份和关羽几乎并重,而且文舞兼擅,知晓大义,他倾慕关羽。受到误解时,竭力为自己辩护,“董卓之死在弄权,休怪司徒计连环。国贼受诛民欢庆,貂蝉错在哪一款?”有理有据,声情并茂,赢得了关羽的尊重,同时也赢得了观众,从而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貂蝉形象,与侠骨柔情的关羽形象相得益彰。
  
  四、故事结局不同
  
  在田庄吹腔中,故事最终的结局是关羽在痛恨中斩杀貂蝉,貂蝉求饶。“灯花儿扑摇摇,灯花儿剪去了,乌鸦不住枝头叫,关二爷剑下求饶”;而省柳子剧团的演出中,关羽虽痛下决心,最终不忍下手,一把推开貂蝉,令其逃命,而貂蝉此时去意已诀。转身回来自刎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至此,一个是男儿侠骨不乏柔情,一个是女儿柔弱不失义胆,二人性格被刻画到极致。
  这正契合了荣格关于性格原型的心理学说,荣格认为,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表现,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这是一种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种原型最重要的就是女性侧面(Anima,阿妮玛)和男性侧面(Amimus,阿妮姆斯)。阿妮玛是指男性心理中的女性成分或意向,它由男性在漫长岁月中与女性交往所获得的经验而产生;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理中的男性成分或意向,它由女性长期认识男性所获得的经验而产生,这种原型在时间上反复出现,在空间上也是普遍地存在的。作为一种“先入之见”,阿尼玛喜欢女人身上“一切虚荣自矜、孤独无靠、缺乏自信和没有目的的东西”。它通常都是在女人身上得到外化,表现出所谓的“女人性格”。但是,另一方面,它同样顽固地生存在男性心理底层,并常常瞬间再现于男性身上,使男性表现出本不应该有的“女人气”。我们看到,即便是在人们共同崇拜的男性形象——关羽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女性柔情的一面,就像在绝代佳人——貂蝉身上,也存在着男儿特有的义胆侠骨一样。因此可以说,关羽形象和貂蝉形象都是人类性格原型的典型表现,当关羽性格中柔情的一面与貂蝉性格中侠义的一面相遇,便产生了共鸣,二人情义相投,互相视为知己。
  可见,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也正体现出了民族精神中的性格原型意 味,它走过了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演变过程。具体到中国的文艺作品,这种性格原型更呈现为两种基本的性格特征,男子刚强勇猛,是女人的支柱;女子温柔善良,是男人的依附。
  关羽作为忠义的化身,至今被供奉在各地的祠堂庙宇,但是,他的性格中所表现出的对于女性的蔑视和漠视,不说在古老的吹腔戏中,就是在目前的柳子戏舞台上,也还是显而易见。当貂蝉成为桃园三兄弟(主要是关羽和张飞)矛盾的焦点,而貂蝉又明白无误地表示“倾慕二爷心意猿”,“三爷虽是一条好汉,但绝非貂蝉意中之人,若送我回帐勿宁于死”之后,关羽想到的并不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爱情,却是寄希望于刘备的决定,而刘备的一句“美人勿留”就让他做出了选择,这种选择无一例外地是以牺牲一个美丽柔情的女子为代价。
  对于貂蝉来说,这种牺牲早在义父司徒王允设连环之计、将她同时送与董卓和吕布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而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貂蝉对此几无怨言,连环计中她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即使后来终不能免杀身之祸,即将丧身于久已倾慕的关羽刀下,仍是无怨无悔,只把满心的遗憾与惆怅在临死之际作一抒发,“恋情绝花无缘命乖蹇,枉有美貌姿,空,负旷世胆,虽有舍身连环计,一生未逢真情难”,令人无限唏嘘。
  而从貂蝉这一角色的设置来看,历史上本无貂蝉,是文人虚构的一个艺术形象,本来也是为了衬托这个男人的世界而产生的。作品中设置这一角色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关羽义薄云天的英雄形象,请看作品的最后一句合唱,“休言英雄难过美人关,试看关羽斩貂蝉”。
  这就是作品的主题,在剧目演变发展过程中,关羽、貂蝉的性格塑造发生了变化,貂蝉也走出曾经“红颜祸水”的误区得到了观众的理解和尊重,她和关羽一样成为这出戏的主角。可是那又如何呢,貂蝉最终仍旧是关羽的陪衬,是依照男性世界的理想标准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了男人的事业,可以抛弃个人幸福,也可以义无反顾,以死殉情。关羽是忠义的典范,貂蝉也成为那个时代女性学习的标杆。
  陈独秀曾经以“三爱”笔名发表《论戏曲》,他说戏曲“要做得忠孝义烈,唱得激昂慷慨,于世道人心极有益”,并且指出“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这些论点,都是立足于戏曲在陶冶群众性情、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其实不止戏曲作品,其他文艺作品,莫不如此。
其他文献
2009年5月18日,2009国际导演大师班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了开业典礼。本次国际导演大师班是由中国文化部艺术司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承办,聘请当今美国顶级的最有成就的五位导演大师亲自授课并进行导演工作坊,每一位国际导演负责一周的教学工作,并在每周的结束时安排公开展示汇报以及总结研讨:授课对象主要针对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院团导演以及上戏导演系师生。国际导演大师班计划自
期刊
战争历来是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关注的重要视域。对于战争所做出富有深刻人类精神意蕴的美学阐释。是战争影片制作者的使命。影片《沂蒙六姐妹》对于战争阐释,具有独特的视角、人文价值和艺术美,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一部百年电影史,许多人将战争题材作为重要的表现领域,探索其间的无穷意蕴,从而获得美的彰显。战争本为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但正是战争中无数为民族与国家的正义之战而拼搏与牺牲的人们及群体,超越战
期刊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应文化部之邀,山东省菏泽市戏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戏山东梆子《山东汉子》进京参加了献礼演出。《山东汉子》自搬上舞台以来,已在全国巡演500余场,盛夏七月,也正值《山东汉子》首演六周年纪念。7月24日,该剧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隆重上演,两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掌声不绝。这除了主人公孟少良先进事迹本身的感召力之外,还有赖于艺术家们的二度创作,是这一艺术典型的人性之美和执着精神感染了观
期刊
现实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教学和创作中占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每当提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美学特色和创作风格时,人们往往会首当其冲地提到这一特征。从整体的戏剧美学的角度来讲。这样的认识可以获得业内的专家、学者包括导演等创作人员的一致认可。然而作为培养和指导演员实践创作的系统,将其引入到演员的培训和创作实践中,这样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细化。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
期刊
每个话剧演员走进话剧这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故事,崔妍的故事是从大学毕业开始的。  崔妍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声乐专业,大学时的她对话剧接触不多,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话剧演员。是山东省话剧院柳玉林院长把她带入了话剧这一神奇的世界,从此话剧走进了她的人生。话剧院的生活让她有机会观看到精彩的话剧演出,渐渐地她被剧中人物的不同命运深深地吸引着,一个个话剧形象在她心目中产生着奇妙的感受,她开始做起自己在话剧
期刊
李尚通的长篇小说《俚歌镇传奇》读后,耳目一新。美丽的传奇,分外动人。蕴含在深处的主题,触动心灵。  书中社会历史背景铺陈的气势恢宏,故事情节描述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展示的出神入化。人物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方言俚语运用的丰富多彩,整部小说从头到尾弥漫着传奇气息,犹如一朵奇葩,绽放在当代小说百花苑中,产生着一种奇异的魅力,引人眼球,散发着一股勾魂的芬芳,使人倾倒。  风光旖旎的俚歌镇,千百年来一直伫立
期刊
《天下泉城》即将播出,在这部大型城市宣传片中,我们试图调动更多的手段参与到叙事中。影视作品中的音响是经过创作者精心选择而制作出来,具有特定意义和内涵的声音。音响可以制造非常真实的空间感。用声音的真实感造成影视作品的现场真实感。经过创作者选择的音响还可以准确地传达人的主观意图,表现特定境遇中特殊的环境场景和微妙的情感变化。从表现形式上看,音响可以分成画外音响和画内音响,从意义内涵来看,音响可以分成写
期刊
第23届田汉戏剧奖评奖活动于2009年9月1日至4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隆重举行。本届评奖活动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戏剧奖组委会主办,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福建艺术》编辑部承办。来自全国的十几家戏剧艺术期刊社的主编、负责人以及部分老主编和戏剧创作、理论工作者四十余人出席了这次评奖活动。中国田汉研究会、福建省文化厅及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  经第23届田汉戏剧奖评委会认真评审。在初评
期刊
离开具体时代,很难把握文艺思潮取向,也很难评价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创新。只有准确把握并结合时代特点,才能对近些年来、特别是今年山东戏剧创作及《戏剧丛刊》所刊剧作在反映生活、观照时代、触及社会问题方面探索创新的价值与意义,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到拙文完稿时止,《戏剧丛刊》今年共出四期。刊多幕话剧与戏曲十部;现代、当代题材与历史题材各占一半。(若把小剧本、小品纳入,则现代、当代题材远越过历史题材。)
期刊
1976年12月,被苍山县柳琴剧团招收为一名正式演员,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转折点,至今在这艺术殿堂里度过了33个春秋。自踏进剧团大门那天起,从学、唱、念、做、打,到手、眼、身、步法,从练功到学戏,从学戏到演戏,经过了一个非常艰辛的历程。因为我天生一个清新明亮的嗓子,加之性格内向,不管传统古装戏,还是新编现代戏,那些正面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良家妇女的形象更适合我的本色。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同志们的帮助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