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尚通的长篇小说《俚歌镇传奇》读后,耳目一新。美丽的传奇,分外动人。蕴含在深处的主题,触动心灵。
书中社会历史背景铺陈的气势恢宏,故事情节描述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展示的出神入化。人物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方言俚语运用的丰富多彩,整部小说从头到尾弥漫着传奇气息,犹如一朵奇葩,绽放在当代小说百花苑中,产生着一种奇异的魅力,引人眼球,散发着一股勾魂的芬芳,使人倾倒。
风光旖旎的俚歌镇,千百年来一直伫立在胶东半岛的最东端,由于自然形成的深水港湾,这里“自古便成为商贾休憩相聚的宝地”。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长期以来面朝大海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种古老而传统的渔耕生活。年复一年,寒来暑往,日子平淡而恬静。当星转斗移到公元20世纪30年代之后,日本鬼子来了,从此,整个俚歌镇就像濒临的大海一样,汹涌激荡,一直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一股股的风暴、一阵阵的骤雨,不时掠过小镇的上空,不时降落在小镇的地面。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淌中。小镇上的人们饱受着不断地吹打,迎来一次次的洗礼,送走一回回的冲刷。
作者把惊心动魄的社会历史作为背景横面,把小镇上的人物命运作为故事纵线。把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藏其中。其横面拓展的宽广起伏,纵线牵引的绵长曲折,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深邃的蕴含中又是那么地明晰,使人们在点、线、面得交织辉映中,看到一幅动人心弦的、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现实主义历史长卷。
在这幅历史长卷中,作者以女主人公杨转子为主线,以三个男人为干线,以形形色色的其他人物为支线,错综复杂地编织扭结在一起,放到俚歌镇半个多世纪的世事沧桑之中,向人们讲述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通过对三个家庭三代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示俚歌镇上人们在50多年时光流逝中的命运变迁。其镜头时而推向纵深、时而拉到近前、时而广角远景、时而聚焦特写,但始终定格在“与人为善”这一中华美德上。并深深蕴含着“和为贵”这一民族灵魂,耐人寻味。
主人公扬转子确实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位普通渺小的平民后代,这个地位卑微的渔家女儿,一生嫁过三个男人,这三个男人都爱过她,一个是生活意义上的爱。另一个是肌肤意义上的爱,再一个是精神意义上的爱,而她对这三个男人,一个是真情实意,另一个是万般无奈,再一个是不敢爱也不能爱。这三个男人一个是取得胜利,当了大官,再娶了女人,与她咫尺天涯;另一个是白痴傻瓜,不明不白地葬身大海,与她阴阳相隔;再一个是失败逃跑,终生未娶,在异国他乡梦牵魂绕,与她千里相望。她与这三个男人仅仅是那么短暂的一瞬,但却永远地留下了与他们或是两厢情愿。或是被迫无奈,或是半推半就的交媾产品——孩子。而她又不得不寡家一人,孤单只身,肩负起对三个儿女的抚养重担。她义无反顾,抱着“一个都不能丢”的坚定信心,咬紧牙关、含辛茹苦、排除万难,以母爱的博大胸怀,把三个孩子拉扯大,使他们成家立业。她在这条坎坷的人生路上一直昂首挺胸、坚忍不拔、没有倒下,最后迎来了太平盛世。真是一个传奇的女人,传奇的母亲。
围绕主人公的其他人物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封建宗法实力的化身潘五爷,还有他那森然的潘家大院,给以神秘莫测之感。封建宗法势力的叛逆者和掘墓人魏忠国,火烧潘家大院,棍击潘五爷,拉杆子、扯队伍、打鬼子、斗敌顽。在被装入麻袋沉海放大锚死定了的关口,杨转子机智送民间剪纸用的袖珍小剪,使他在沉入大海后,以特好的水性,用反捆的双手持剪断绳,浮上海面,真是人间奇迹。当十年动乱结束后,官复原职的他,通过冷静反思,抱着对当年大炼钢铁毁林举动的忏悔,便毅然辞官挂印,到林场去当了一名普通造林职工,这惊世骇俗的举措,震撼人心。美艳芳这位在京津一带红透的京剧旦角,流落小镇成为地主老财的小妾。最后被弄到花街柳巷。她被人吃被人害,她也吃人也害人,但她善根未绝、良心未泯,及时通风报信,使抗日组织躲过一劫、转危为安,其人其事犹如她的名字一样惊艳奇芳。油里滚刘仁义为抗日组织免遭灭顶之灾,大义灭亲,用计杀死儿子。令人惊叹。靠修鞋谋生的瘸子永京竟是我党的地下交通员,解放后作为废品站的一把手,在那个砸锅炼铁的年代竞机智地将刘记油炸铺的传家之宝——百年老锅给保存了下来,使人钦佩。旧时俚歌镇的名妓粉儿,从黑暗走向光明。在新社会成了一名妇女主任。并且在她身上还不时的发生着风流韵事,使人捧腹。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众多人物,被作者描绘涂抹的生动活鲜、五光十色,绝妙无比。
当我们掩卷而思,细细品嚼回味《俚歌镇传奇》时,从时间跨度上看,给人以长的感受;从牵涉头绪上看,给人一种广的感受;从故事情节上看,给人以妙的感受;从人物刻划上看。给人以奇的感受;从外在场境上看,给人特的感受;从内在蕴含上,给人以深的感受。作者把中华大地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沧桑浓缩在一个滨海小镇之中,通过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不断裂变,给人一种强大震撼的辐射力和冲击波。这部具有全境化、史诗性,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长篇杰作,说她是当代小说苑中的奇葩,绝无半点夸大溢美之词,的确名符其实。
李尚通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一部美仑美奂的佳作,与他多年的渔家生活息息相关,俚歌镇的原型就是俚岛镇,这个曾被古人称为东夷的地方,景色十分优美,尚通的老家就这个镇上的一个小渔村,名叫项家寨,尚通生于斯,长于斯。在。那广袤无垠金闪银烁的海滩上。烙下了他天真烂漫少年时代的脚印。在那青松柏翠、柞黄枫红的山岚中留下了他朝气蓬勃青春年华的足迹。20世纪70年代,他曾在该镇当过文化站长,对小镇上的一石一土、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么地熟悉,更是那么地热爱。直到他年近三旬,赶上了中国恢复高考,他便匆匆忙忙地考入了高等学府。毕业后,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便再无暇经常回到他那个人生的出发地。对于生他养他的那片故乡热土,他总是那么情有独钟,依旧那么执著的眷恋和梦牵魂绕。他始终关注着那一方水土养育的父老乡亲。关注着他们的生活,关注着他们的命运。他总想用手中的笔把那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和善良勤劳的人们介绍给大家。于是他从20多年前就开始了素材的搜集。整理加工,经过20多年的积累沉淀,思考酝酿,现在象久积于地下的炽烈岩浆,喷涌而发,并且用胶东半岛那种特有的方言俚语进行表述,尤其使我们这些年过半百,与尚通有着同样经历的人看后,倍觉亲切,爱不释手。
观赏着这朵婀娜多姿的奇葩,吸吮着这朵奇葩散发的氤氲芬芳,使人心旷神怡,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书中社会历史背景铺陈的气势恢宏,故事情节描述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展示的出神入化。人物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方言俚语运用的丰富多彩,整部小说从头到尾弥漫着传奇气息,犹如一朵奇葩,绽放在当代小说百花苑中,产生着一种奇异的魅力,引人眼球,散发着一股勾魂的芬芳,使人倾倒。
风光旖旎的俚歌镇,千百年来一直伫立在胶东半岛的最东端,由于自然形成的深水港湾,这里“自古便成为商贾休憩相聚的宝地”。在这片土地上,人们长期以来面朝大海背朝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种古老而传统的渔耕生活。年复一年,寒来暑往,日子平淡而恬静。当星转斗移到公元20世纪30年代之后,日本鬼子来了,从此,整个俚歌镇就像濒临的大海一样,汹涌激荡,一直到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一股股的风暴、一阵阵的骤雨,不时掠过小镇的上空,不时降落在小镇的地面。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淌中。小镇上的人们饱受着不断地吹打,迎来一次次的洗礼,送走一回回的冲刷。
作者把惊心动魄的社会历史作为背景横面,把小镇上的人物命运作为故事纵线。把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藏其中。其横面拓展的宽广起伏,纵线牵引的绵长曲折,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深邃的蕴含中又是那么地明晰,使人们在点、线、面得交织辉映中,看到一幅动人心弦的、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现实主义历史长卷。
在这幅历史长卷中,作者以女主人公杨转子为主线,以三个男人为干线,以形形色色的其他人物为支线,错综复杂地编织扭结在一起,放到俚歌镇半个多世纪的世事沧桑之中,向人们讲述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通过对三个家庭三代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示俚歌镇上人们在50多年时光流逝中的命运变迁。其镜头时而推向纵深、时而拉到近前、时而广角远景、时而聚焦特写,但始终定格在“与人为善”这一中华美德上。并深深蕴含着“和为贵”这一民族灵魂,耐人寻味。
主人公扬转子确实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位普通渺小的平民后代,这个地位卑微的渔家女儿,一生嫁过三个男人,这三个男人都爱过她,一个是生活意义上的爱。另一个是肌肤意义上的爱,再一个是精神意义上的爱,而她对这三个男人,一个是真情实意,另一个是万般无奈,再一个是不敢爱也不能爱。这三个男人一个是取得胜利,当了大官,再娶了女人,与她咫尺天涯;另一个是白痴傻瓜,不明不白地葬身大海,与她阴阳相隔;再一个是失败逃跑,终生未娶,在异国他乡梦牵魂绕,与她千里相望。她与这三个男人仅仅是那么短暂的一瞬,但却永远地留下了与他们或是两厢情愿。或是被迫无奈,或是半推半就的交媾产品——孩子。而她又不得不寡家一人,孤单只身,肩负起对三个儿女的抚养重担。她义无反顾,抱着“一个都不能丢”的坚定信心,咬紧牙关、含辛茹苦、排除万难,以母爱的博大胸怀,把三个孩子拉扯大,使他们成家立业。她在这条坎坷的人生路上一直昂首挺胸、坚忍不拔、没有倒下,最后迎来了太平盛世。真是一个传奇的女人,传奇的母亲。
围绕主人公的其他人物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封建宗法实力的化身潘五爷,还有他那森然的潘家大院,给以神秘莫测之感。封建宗法势力的叛逆者和掘墓人魏忠国,火烧潘家大院,棍击潘五爷,拉杆子、扯队伍、打鬼子、斗敌顽。在被装入麻袋沉海放大锚死定了的关口,杨转子机智送民间剪纸用的袖珍小剪,使他在沉入大海后,以特好的水性,用反捆的双手持剪断绳,浮上海面,真是人间奇迹。当十年动乱结束后,官复原职的他,通过冷静反思,抱着对当年大炼钢铁毁林举动的忏悔,便毅然辞官挂印,到林场去当了一名普通造林职工,这惊世骇俗的举措,震撼人心。美艳芳这位在京津一带红透的京剧旦角,流落小镇成为地主老财的小妾。最后被弄到花街柳巷。她被人吃被人害,她也吃人也害人,但她善根未绝、良心未泯,及时通风报信,使抗日组织躲过一劫、转危为安,其人其事犹如她的名字一样惊艳奇芳。油里滚刘仁义为抗日组织免遭灭顶之灾,大义灭亲,用计杀死儿子。令人惊叹。靠修鞋谋生的瘸子永京竟是我党的地下交通员,解放后作为废品站的一把手,在那个砸锅炼铁的年代竞机智地将刘记油炸铺的传家之宝——百年老锅给保存了下来,使人钦佩。旧时俚歌镇的名妓粉儿,从黑暗走向光明。在新社会成了一名妇女主任。并且在她身上还不时的发生着风流韵事,使人捧腹。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众多人物,被作者描绘涂抹的生动活鲜、五光十色,绝妙无比。
当我们掩卷而思,细细品嚼回味《俚歌镇传奇》时,从时间跨度上看,给人以长的感受;从牵涉头绪上看,给人一种广的感受;从故事情节上看,给人以妙的感受;从人物刻划上看。给人以奇的感受;从外在场境上看,给人特的感受;从内在蕴含上,给人以深的感受。作者把中华大地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沧桑浓缩在一个滨海小镇之中,通过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不断裂变,给人一种强大震撼的辐射力和冲击波。这部具有全境化、史诗性,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长篇杰作,说她是当代小说苑中的奇葩,绝无半点夸大溢美之词,的确名符其实。
李尚通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一部美仑美奂的佳作,与他多年的渔家生活息息相关,俚歌镇的原型就是俚岛镇,这个曾被古人称为东夷的地方,景色十分优美,尚通的老家就这个镇上的一个小渔村,名叫项家寨,尚通生于斯,长于斯。在。那广袤无垠金闪银烁的海滩上。烙下了他天真烂漫少年时代的脚印。在那青松柏翠、柞黄枫红的山岚中留下了他朝气蓬勃青春年华的足迹。20世纪70年代,他曾在该镇当过文化站长,对小镇上的一石一土、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么地熟悉,更是那么地热爱。直到他年近三旬,赶上了中国恢复高考,他便匆匆忙忙地考入了高等学府。毕业后,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便再无暇经常回到他那个人生的出发地。对于生他养他的那片故乡热土,他总是那么情有独钟,依旧那么执著的眷恋和梦牵魂绕。他始终关注着那一方水土养育的父老乡亲。关注着他们的生活,关注着他们的命运。他总想用手中的笔把那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和善良勤劳的人们介绍给大家。于是他从20多年前就开始了素材的搜集。整理加工,经过20多年的积累沉淀,思考酝酿,现在象久积于地下的炽烈岩浆,喷涌而发,并且用胶东半岛那种特有的方言俚语进行表述,尤其使我们这些年过半百,与尚通有着同样经历的人看后,倍觉亲切,爱不释手。
观赏着这朵婀娜多姿的奇葩,吸吮着这朵奇葩散发的氤氲芬芳,使人心旷神怡,真是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