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必须有胆有识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te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具体时代,很难把握文艺思潮取向,也很难评价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创新。只有准确把握并结合时代特点,才能对近些年来、特别是今年山东戏剧创作及《戏剧丛刊》所刊剧作在反映生活、观照时代、触及社会问题方面探索创新的价值与意义,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到拙文完稿时止,《戏剧丛刊》今年共出四期。刊多幕话剧与戏曲十部;现代、当代题材与历史题材各占一半。(若把小剧本、小品纳入,则现代、当代题材远越过历史题材。)四期中一、二期所刊都是历史题材;现、当代题材集中在三、四期。脚步非常清晰:日益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并非孤立现象。从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东戏剧创作一直有此传统。因此与现实、与时代的关系非常紧密。
  在跨世纪的起伏跌荡、鱼龙混杂的文化艺术思潮中。保持此传统特别珍贵。这需要辨真伪,明是非,顶风逆流而进。有胆有识,尤为重要。上个世纪80年代掀起了“告别革命,躲避崇高,脱离人民,淡化现实”思潮,以1992年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对话录的出版为标志达到顶点。与此相对应的是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主潮。继而文艺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出现了唯所谓“好看、好玩、好笑”是鹜、娱众媚俗的“大众”(!)文艺思潮。许多有社会担当的同行虽然一直坚持主旋律,却左支右绌,步履维艰!然而山东戏剧界与《戏剧丛刊》中流砥柱,始终给此文艺主潮以强有力的支撑。《戏剧丛刊》近期的上述强化与倾斜,是其一向努力的继续与发展。尽管二、三两期先后开辟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剧本选登”和“纪念建国60周年剧本选登”专栏,但决非单纯为了纪念;而是上述努力的有机组成。这是很有意义的戏剧取向。
  话剧《党员》(三期)及其评论(四期)的接连发表,又展现了一个最新的姿态:不仅敢涉及重大题材,还敢触碰极具政治敏感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这个意义讲,十二场话剧《党员》及其不同意见的发表,可视为这一新姿态的标志。
  《党员》正在修改、排演,所以拙文暂且据初刊文本发言。
  此剧有评论文章指出的弱点,也有明显的优点。它在描写重大题材、表达重大主题、触及具有政治敏感性的社会问题几个方面坚持主旋律;既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戏剧史的优秀传统有血缘承传关系,又有自己的探索创新。我斗胆预言:《党员》正式公演,定会产生较大的反响。而今不少作品或回避、或淡化对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及其领导作用的描写,然而剧作却理直气壮地以《党员》命名,不仅触及民营企业家人党、评优秀党员问题,还围绕此问题展开人物性格碰撞和中心戏剧冲突。这是颇具胆量,令人钦佩的开拓之举。回顾十五大通过新党章前后围绕此问题在党内外gl发的激烈争议,至今记忆犹新。恰值建党88周年、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周年诸多纪念之际,《党员》不仅把民营企业家党员郑建国参评优秀党员即将成功所引发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推到风口浪尖上,还刻意在评优过程设置重重障碍,构成戏剧情节,借以描绘了多个人物。其一是30年前的优秀党员、油田功勋队长郑建国的师傅姜铁仁。二是20年前的优秀党员、作家辛静(郑妻)。此二人恰巧被聘为评优的特邀评委,负把关之责。三是建国集团总工程师把技术关的郑万能。三位或从党性立场、或据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考量郑建国。从而引发性格碰撞,溅发色彩各异的戏剧冲突火花。没有点儿政治的审美的胆量,怎敢给自己出此重大难题?《李笠翁曲话》“结构篇,立主脑”日:“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为一人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据此论审视《党员》的审美立意与审美结构,的确中规中矩。作者以有限的话剧篇幅,一举写活了四个人物,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所以不论从表现社会政治重大的而且敏感性极强的主题立意来看,还是从构思此戏剧冲突借以刻划内涵复杂的多个戏剧人物的角度审视,《党员》及其作者这一戏剧创新开拓与追求,都颇有胆量与气魄,都值得钦佩,应该鼓励。
  《党员》的另一特征和优势,是在较厚实的真实生活基础上追求艺术真实,在社会批判意识掌握下运用以社会剖析方法为特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塑造内涵复杂且各具独特性格发展逻辑的戏剧人物形象。
  几乎每个人物都在其风华正茂的特定时代开始其性格发展,并被卷到特定社会思潮中经历考验,展现才华,并作出独特的贡献。一路走来,风尘仆仆。既具时代风采,又沾染社会尘埃。自身性格发展前后有对比,人物之间又相互碰撞或契合。既各以其身份、性别、特定历史经历与个性特征展现其各具特点的性格发展逻辑与规律,又集聚一起,汇成社会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一部话剧中完成此任务。实在是审美表现的一大建树。
  作者彻底抛弃了写英雄人物不写缺点的陋习,不论写老党员、老优秀还是新党员、新优秀,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神人”或“高大全”人物,几乎挖掘了每一个人物的弱点和“软肋”。而且即便是弱点与“软肋”,也源自繁杂的生活与特定的时代。所以绝大部分人物性格都复杂而厚实,也能敞开心灵让观众触摸。
  由于作者在驾驭主要人物的性格开掘与发展上其识见有所不逮,但厚重的生活积累又呈破茧而出突破创作意图之势,于是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奇特审美现象: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此剧全力塑造的是第一主人公郑建国,姜铁仁是起陪衬对比作用的第二或者是第三号人物。然而并非郑建国这个中心人物,却恰恰是姜铁仁这个二、三号人物,成了此剧塑造得最成功、也更具典型性的戏剧形象。作为1952年毛泽东特批的首批部队转战油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之一员,姜铁仁在新中国首座油田玉门油田苦战九年后又奉调黄河口找油;舍生忘死战天斗地,成为开辟油田“孤一井”的功勋队长。被评为优秀党员。如果这位30年前的优秀党员舍命压井喷时内心还有为维持集体荣誉侥幸“赌一把”的杂念,那么退休之后只能靠退休金和当旅游景点“现身说法”的解说员的他,已经和油井工程脱离关系,面对这次井喷他完全可以不介入。但他不假思索,不顾老迈,挺身而出,两次冲进井喷火海,凭其丰富的经验与超乎常人的胆识,和现代设备配合,指挥若定,力挽狂澜,使油井化险为夷。姜“铁仁”者,姜“铁人”也!他四十多年一以贯之的英雄行为,体现出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白手起家、战天斗地、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正是姜铁仁这个具民族内涵与时代风采的典型人物的主要价值之所在。
  就是面对这样一个英雄人物,非常难得的是作者既坦露其当年抢险的“私”字一闪念,更着重面对并剖析其新时期所受的社会污染。回顾历史姜铁仁心潮澎湃;面对现实处境他又自卑心虚。为孙子就业他有求于郑建国,被聘任为“申优”的特邀评委时竟言词时时闪闪烁烁,不愿甚至不敢直言。尽管作者很想让这位30年前的老优秀党员给郑建国这个新赏员的“申优”开绿灯,但从极丰厚的生活积累与在生活真实基 础上追求艺术真实的现实主义原则出发,作者在绝大部分场次描写中仍把握住这位老党员的英雄本色:关键时刻姜铁仁抛开顾虑,说出掷地有声的真话。这铿锵语言展现的是社会尘埃的玷染掩盖不了其头角峥嵘的党性立场。公而忘私负直执著仍是姜铁仁一以贯之的性格发展主轴。其自相矛盾的言行是次要方面。这种复杂性格的深层次开掘,除瑕显瑜,放射出这位30年前优秀党员的品格魅力与精神光辉。显得非常真实丰满厚重,富特定的时代色采与人性感召力量。写姜铁仁如此,写其他人物也大体如此这般地坚持以社会批判意识与社会剖析方法为特点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只是人物不同,其力度也有差异。
  以上两个特点和优势是紧密相连、有机结合的。写人物如此。展示戏剧冲突也是如此。若不是存在“胆”有余而“识”不足的局限,在解决戏剧冲突中暴露了“软肋”,造成了硬伤,以《党员》现有的基础,显现的规模与气势,可能有更大的建树。
  《党员》的主题是当代优秀党员对二、三十年前的老优秀{党员的历史超越。它以郑建国申报优秀党员的先进材料(简称“材料”)为物件线索,以考量郑是否合格的过程为事件线;索,两线贯穿全剧,以郑建国、柳思雨为一方,姜铁仁、辛静、刘万能为另一方展开性格碰撞与戏剧冲突。
  30年前郑建国和其队长姜铁仁、其妻辛静沿着上述中国石油人方向走在同一条路上,抢险负伤后一度消沉。受《洛克菲勒传》的影响,人生追求骤变:放弃石油事业,自干“三产”。虽有其妻催他入党的压力也认为“没有必要入党”,从此成了两股道上的车。后来又入党并任党委书记。纯系油田某领导的授意与封赏,并非主观意愿。但尝到甜头后又以急迫的心情申报优秀党员,则另有目的。连“材料”也是秘书代为炮制的。吹牛的成分自己也心知肚明。
  为这份“材料”的是非真伪,他和姜铁仁、辛静两个特邀评委之间发生冲突。在辛静心目中,在她的成名作中热情讴歌的30年前的优秀党员姜铁仁才是真正的优秀党员的标尺。她这个20年前的优秀党员。20年间从未发现郑“到底有什么先进事迹。”凭“水分”与“吹牛”申优。违背了她“写真人、说真话、表真情”的原则,故严格把关,不想放过。对此事姜铁仁有时摇摆闪烁,关键时刻才吐真言:“我们打天下,你们来享受,我看是石油养肥了你”;“事实是你根本不配当优秀党员,你的材料把你捧上了天,说成神了!”
  在戏剧冲突中郑建国的表现是阴阳两面:在两位评委面前严加包装,绝不吐露内心隐秘。可以承认“材料”有水份,却死守创造了社会财富和捐资办学两条硬材料作底线。辛静揭穿了其办学为了做“广告”的动机(郏也不否认),却无力道破其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质。姜铁仁更是如此。
  在知音和情人柳思雨面前。郑持另一种态度:不仅原形毕露,而且肆无忌惮。一是宣扬其人生观价值观是以垄断“美国百分之八十炼油工业”且能“左右金融政策”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为“心目中排名第一的英雄”,要实现自己“对财富”“无法抑制的欲望”。二是确实“做过”不那么光明正大的事。三是“肚子里坏主意多”,“习惯了用谎言和虚伪来保持自己。”这些能反映郑的本质的自白,有的论者却忽略了。
  剧作大体上能依照靠舞台行动写人物的审美表观原则。井喷事件这场戏就写得颇为精采。郑和柳误以为事故原因在自己生产的防喷器不合格。遂预设了死不承认的抵赖态度。真正原因是油井用了橡胶老化了的美国防喷器,但队长为逃避责任要求郑建国承认用的是他公司的产品。钱权交易的条件是今后多订货。否则就以不再订货相威胁。郑见利忘义。让总工程师刘万能签字,刘坚守科学良心不肯签,面对开除威胁主动辞职。柳思雨却越俎代疱主动签字。一件事写活了三个人物:刘万能铮铮铁骨;郑与柳欲达目的不择手段。实证了其确实是用钱权交易等“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才积累起巨大财富,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却并没有做出任何先富带后富的贡献。这种种行径,有何“优秀”可言?
  郑也不掩盖自己的本质:他向柳承认自己“已经成了一个终日麻木运转的挣钱机器”,“名利的诱惑。又让我终日惊恐不安”。正因为心虚才急需优秀党员的头衔做防护。这道破了他由不入党到入了党还急于申“优”的真正动机与实质。欲达此目的,弄虚作假、吹牛搞水份都无所顾忌。
  郑建国上述阴阳两面的态度描写,客观上起了对照作用。也反映了作者一面忠实于生活,另一面又想成全其笔下的人物。但对这些描写的客观效果,作者似乎始料未及。剧中的郑建国让人联想到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所写的“两面国”中的“两面人”。正面的脸“可爱可亲”,掀开“浩然巾”遮盖的后面则暴露出真正的“恶脸”。不过郑建国毕竟不尽相同于“两面”国民,他内心的“真”中也有“善”。对以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为标志的石油人精神与生活还有感情,对自己的“恶脸”尚存忏悔之心。然而这与写姜铁仁瑕不掩瑜不同;郑的性格中这些正面的东西,实在瑜难掩瑕。因为这些“瑕”都是致命伤!把他写成民营企业家之一种类型,固然真实生动站得住;当作优秀党员写,怎么能树得起来并让观众心服?
  然而剧作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追求艺术真实的现实主义方法产生了也许更出乎作者预料的效果。它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揭示的一条客观规律:资本一旦形成规模并具备较强的实力,必然提出政治权力与政治利益的强烈要求。这种要求一旦实现,必将改变上层建筑及其包含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和面貌,郑建国的性格取向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把姓“资”姓“社”的拷问当成禁忌。恕我直言,起码在评选优秀党员这个政治问题上,此禁忌很难设置。因为共产党员的本质不仅姓“社”,而且姓“共”。禁言姓啥,如何评判?又如何评其是否优秀?如果任凭郑建国这个企图控制国家“炼油工业百分之八十”且能“左右国家金融政策”的人不仅人了党,还评上优秀,此闸一开,势必决口!“党”还能保证姓“共”,政权还能保证姓“社”吗?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事关此剧表达的主题与思想倾向是否正确,是否产生积极社会效果,是否经得住时代与历史的检验。掉以轻心,就可能步人误区,产生负面的社会效果。对此必须慎之又慎!
  唯其如此,上述的真实性极强且不回避其政治敏感性的描写,是作者给自己解决戏剧冲突造成的最大的难度:反过来又成为对作者的主体意识极大的考验。从剧作迎头直上的勇气看他似乎有恃无恐,所持的也许就是作者对此问题独特的识见。这识见及其取向,从戏剧冲突的“解决”中表达得清清楚楚。其内涵涉及要害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展开。总策略是改变标准,降低门槛。具体策略是两条:第一条是让人物当传声筒:替作者宣示政见I替郑建国评动摆好。例如郑建国和辛静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党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动态发展变化了。”从字面看这并无大谬。但郑要求辛:“让你写我的人生,就是想表现党在改革开放3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并进行深度的剖析与思考。”他用大段自自,陈述 了30年中他分阶段积累财富的成绩。这就暴露了天机:把他追逐和实现美国式垄断石油、左右金融的资本主义梦等同于改革开放30年建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核心价值观!第二条具体策略是“异化”姜铁仁、辛静性格发展既定逻辑走向,迫使其在郑的“社会财富”面前骨质疏松,腰椎变软,改持拜金主义立场。让姜贬低自己30年来迄今所作贡献的价值;把创造财富当成唯一价值,形成了抹煞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独尊物质文明的“价值观”。强迫辛静放弃对郑建国所谓“公众对商人的道德要求是低的。我怎么就不够优秀党员”的谬论的批驳,放弃对“优秀党员”的道德要求是最高的这一观点的坚持;一反常态,提出了“过去的优秀党员是弱势党员,现在的党员应该是强势党员”的奇谈怪论。对那份她一直认为是吹牛有水分的“材料”也不再挑剔,改口说“可以一字不改往上报。”更出格的是居然还把自己20年前就绣好因郑不合格没给他的那面国旗,情绪激动地献给他!借此形成戏剧高潮的顶点。作者竟是这么歪曲异化了两个老优秀党员以衬托他心目中的当代优秀党员,强行解决了戏剧冲突,造成虚伪的大团圆结局!
  然而这能站得住。能使观众信服并经得住现实与历史的检验吗?的确,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及其党纲、党章是有重大的修改与发展。但这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推陈出新、兴利除弊和与时俱进;决非像郑建国人生道路般的改弦更张。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和通过第一个党章时起至今88年来,一直把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作为最低纲领;把现实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始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从1945年七大开始至今,始终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党纲党章最重要的修改有两次。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纲党章。2007年十七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载人党纲党章。至此,在继承并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建成了完整的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上述一切在十七大修订的新党章所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中得到组织保证,通过党员的实践来贯彻落实。这两个体系及八项义务决定了共产党员的阶级本质与党性品格。这就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动态发展变化”。由此可见,与时俱进既继承和坚持了党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价值观,又结合中国特色与时代变迁加以发展与丰富。但基本内容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党员只有在贯彻与实践上述一切的过程中表现突出。才可能达到优秀标准。这个优秀标准也是一以贯之。决非实际上也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像市场价格那样不断浮动或改变。也从未如剧本所说把创造社会财富的多寡当成标准。去评什么油田的、省级的或全国的优秀党员。如果这个“标准”能成立,那么早就该把香港大亨李嘉诚拉进党,再献上一项超级优秀党员的桂冠!在“出’新”与“兴利”之同时。党也在“推陈”与“除弊”。这就是既要防右,又要重点反“左”。而不是把党的优秀传统或30年前、20年前的优秀党员当作“陈”甚或当作“弊”随意贬低或否定、抛弃。他们代表的优秀传统永葆革命的青春,不存在什么“弱势”与所谓“失去了价值”。
  郑建国30年的“美国梦”怎么能反映“党在改革开放30年所走过的历程”?他的30年走的是性质根本不同的路。两者不啻南辕北辙!不必讳言,中国共产党围绕着建设什么样的党和如何建设党问题不断进行自身改革与自我完善。其全过程一直受到党内外、国内外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内的种种思潮的干扰、冲击、引诱甚至歪曲。中央一直采取强有力的对策措施来应对,包括刚刚开过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议和通过的文件在内,旗帜鲜明地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和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党之间泾渭分明地存在着本质区别。诚恳期待《党员》的修改有利于帮助划清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与界限。对此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水平之提高与升华,这是至关重要的。
  《党员》是部生活基础厚重扎实,又颇具审美表现锐气与大气之作。但照初刊本文搬上舞台显然不宜。究竟如何修改,已成为戏剧界关注的大事。但怎么改法却见仁见智。迄今为止至少提出了三种具可行性的方案。
  一是删,二是小改,三是大删大改。大改势必局部地伤郑的筋、动他的骨。若是,则主体意识将面临改弦更张的选择。
  转这个大弯儿决非一念之间的小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好在此剧生活基础、审美基础都很扎实,又具有本文开头所述的两大特点与优势。特别是若能把以生活真实为基础追求艺术真实的原则(异化了姜、辛的性格显然违背了它),和以社会批判意识与社会剖析方法为特点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到底(初刊本戏剧冲突的解决显然拐了弯)贯穿始终,即便主体意识一时转不过弯来,也可能充分尊重人物性;格已经显现的取向,让他们自然地自由地走下去。
  非常有趣的是:现在我们碰到了巴尔扎克式的古老的艺术命题:世界观、价值观和创作方法之间的矛盾。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这种文艺现象非常普遍。著名的泰斗车尔尼雪夫斯基、L·托尔斯泰、曹雪芹等都是著名的例证。在中国,20世纪40年代以来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此现象几近绝迹。孰料《党员》的审美取向与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及生活真实倾向之间存在的矛盾,让我们不得不旧话重提。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有许多关于此问题的经典论述。如1888年恩格斯在给哈克纳斯的信中就有关于思想性与现实主义问题的以下论断:“巴尔扎克于是不得不违反他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出了他所心爱的贵族的必然没落而描写了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他看出了仅能在当时找得着的将来的真正人物,——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巴尔扎克老人最伟大的特点之一。”我毫无把《党员》作者与巴尔扎克归于同类的意思,我只是期待作者从这个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得到启示。有所吸取与借鉴;以利胆识兼俱地致力戏剧创新。
  这也许是《党员》所有贡献中,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种启示。
其他文献
赖声川,一位秉承“创意”理念的台湾戏剧导演。他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编导重任集于一身,他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创意色彩。我眼中的赖声川是一位“拼图”游戏高手,他的戏剧我日为“拼图戏剧”,但是“拼图”只是赖声川做戏的一种形式,他所选择的这种拼凑式与他要展现的内容是一致的,赖声川的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将自己的观念寄托于典型的形式的创作。换言之,他的“拼图”戏剧是追求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本文主要从集体即兴创作、相声
期刊
当下学术界的浮躁之风,有愈刮愈烈之趋势。很多的学者早已耐不住寒窗、坐不了冷板凳。他们周旋于头顶乌纱与方孔兄之间不能自拔,学术抄袭、学术腐败之现象频频见诸报端。纵观当下,真正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读书破万卷的学者也越来越少,而优秀的作品更如凤毛麟角。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衍柱教授的新作《诗与美:生命的圣火》(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以下简称《诗与美》)一书,是作者从改革开放30年来已公开出
期刊
2009年5月18日,2009国际导演大师班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了开业典礼。本次国际导演大师班是由中国文化部艺术司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承办,聘请当今美国顶级的最有成就的五位导演大师亲自授课并进行导演工作坊,每一位国际导演负责一周的教学工作,并在每周的结束时安排公开展示汇报以及总结研讨:授课对象主要针对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院团导演以及上戏导演系师生。国际导演大师班计划自
期刊
战争历来是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关注的重要视域。对于战争所做出富有深刻人类精神意蕴的美学阐释。是战争影片制作者的使命。影片《沂蒙六姐妹》对于战争阐释,具有独特的视角、人文价值和艺术美,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一部百年电影史,许多人将战争题材作为重要的表现领域,探索其间的无穷意蕴,从而获得美的彰显。战争本为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但正是战争中无数为民族与国家的正义之战而拼搏与牺牲的人们及群体,超越战
期刊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应文化部之邀,山东省菏泽市戏剧院创作排演的大型现代戏山东梆子《山东汉子》进京参加了献礼演出。《山东汉子》自搬上舞台以来,已在全国巡演500余场,盛夏七月,也正值《山东汉子》首演六周年纪念。7月24日,该剧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隆重上演,两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掌声不绝。这除了主人公孟少良先进事迹本身的感召力之外,还有赖于艺术家们的二度创作,是这一艺术典型的人性之美和执着精神感染了观
期刊
现实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教学和创作中占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每当提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美学特色和创作风格时,人们往往会首当其冲地提到这一特征。从整体的戏剧美学的角度来讲。这样的认识可以获得业内的专家、学者包括导演等创作人员的一致认可。然而作为培养和指导演员实践创作的系统,将其引入到演员的培训和创作实践中,这样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细化。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认识
期刊
每个话剧演员走进话剧这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故事,崔妍的故事是从大学毕业开始的。  崔妍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声乐专业,大学时的她对话剧接触不多,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话剧演员。是山东省话剧院柳玉林院长把她带入了话剧这一神奇的世界,从此话剧走进了她的人生。话剧院的生活让她有机会观看到精彩的话剧演出,渐渐地她被剧中人物的不同命运深深地吸引着,一个个话剧形象在她心目中产生着奇妙的感受,她开始做起自己在话剧
期刊
李尚通的长篇小说《俚歌镇传奇》读后,耳目一新。美丽的传奇,分外动人。蕴含在深处的主题,触动心灵。  书中社会历史背景铺陈的气势恢宏,故事情节描述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展示的出神入化。人物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方言俚语运用的丰富多彩,整部小说从头到尾弥漫着传奇气息,犹如一朵奇葩,绽放在当代小说百花苑中,产生着一种奇异的魅力,引人眼球,散发着一股勾魂的芬芳,使人倾倒。  风光旖旎的俚歌镇,千百年来一直伫立
期刊
《天下泉城》即将播出,在这部大型城市宣传片中,我们试图调动更多的手段参与到叙事中。影视作品中的音响是经过创作者精心选择而制作出来,具有特定意义和内涵的声音。音响可以制造非常真实的空间感。用声音的真实感造成影视作品的现场真实感。经过创作者选择的音响还可以准确地传达人的主观意图,表现特定境遇中特殊的环境场景和微妙的情感变化。从表现形式上看,音响可以分成画外音响和画内音响,从意义内涵来看,音响可以分成写
期刊
第23届田汉戏剧奖评奖活动于2009年9月1日至4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隆重举行。本届评奖活动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戏剧奖组委会主办,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福建艺术》编辑部承办。来自全国的十几家戏剧艺术期刊社的主编、负责人以及部分老主编和戏剧创作、理论工作者四十余人出席了这次评奖活动。中国田汉研究会、福建省文化厅及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领导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  经第23届田汉戏剧奖评委会认真评审。在初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