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声川,一位秉承“创意”理念的台湾戏剧导演。他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编导重任集于一身,他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创意色彩。我眼中的赖声川是一位“拼图”游戏高手,他的戏剧我日为“拼图戏剧”,但是“拼图”只是赖声川做戏的一种形式,他所选择的这种拼凑式与他要展现的内容是一致的,赖声川的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将自己的观念寄托于典型的形式的创作。换言之,他的“拼图”戏剧是追求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本文主要从集体即兴创作、相声剧两个点进行阐述。
一、创作模式——集体即兴创作
“集体即兴创作”模式给台湾剧场一个新的刺激。赖声川的
“集体即兴创作”共三部曲。第一步“让每一个演员必须非常清楚的了解‘他’是‘谁”。第二步根据作品的整体概念,演员在导演设定的戏剧情境中即兴表演,“利用自己的一切来创造一个角色”。正如赖声川在《暗恋桃花源》中所说,在“即兴创作”中“每天在修正我的‘架构图’。修正的原则来自演员即兴表演时所发生的事”。第三步赖声川“便恢复传统导演的职责,负责把‘剧本’完整的呈现在舞台上”。
如上所言,我们不难看出集体即兴创作是不以剧本为演出前提的,“所创怍的戏剧都是先有演出,事后才可能有成文的剧本”,赖声川认为:“这种创作的关键在于即兴表演”。我个人认为“集体即兴创作”所体现是一种自由表现真实感受的现代主义戏剧美学,正如《美学指南》中指出,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个性的,个体化的东西,是具有“纪念”性的。
集体即兴创作首先是作为一种导演创作模式、一种艺术手段存在于赖声川的舞台实验上,但我们是否发现这样一点。或者说我们是否应该质疑这样一种观点——“集体即兴创作”是反编剧、反剧本、反导演的。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方法不是反编剧和剧本以及导演的,它仍然有着成熟的创作大纲,正如赖声川先生自己说过:“我在演员被选择之前。以及开始排戏之前,会花很多的时间建立一个创作概念,跟演员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会发给他们一个详细的大纲,经过二至三个月的即兴排练,大纲中的所有状况都会在排练室里面透过即兴表演的方式被充分探索。”(赖声川语)也就是说,赖声川的集体即兴创作是一种对故事框架不断的建构、解构、再建构、再解构的过程。
如果把他的戏剧完全看成一个拼图。首先拼图要有一个填补空白的框架。戏剧情境是固定的框架,每一个情节就是拼图的每一个纸板,要完成这部作品就要求把每一个纸板按照一定的模式各归各位。我们都玩过拼图,多几个人的帮助自然游戏会在短时间内结束。那么这也就是集体即兴创作方法的优势所在。
二、文本创新——相声剧的轰动
赖声川的两部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women说相声》轰动台湾相声剧场,相声这种表演形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光彩。
欣赏几部相声剧,我们不难发现赖氏独创的这种戏剧文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结构上是几个段子的叠加,但往深处挖掘,我们会为之一振,赖氏相声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即传统文化情结的牵引。
先举一个例子,拼图之所以好玩是因为有一个固定的模子在“勾引”我们去构建特定的图案,每一个纸板上的标识都是向着固定的图案前进的。没有这个图案。每一个纸板都可以随便排列;再举一个例子。人要进行器官移植最重要的是血脉相通。秉执这个原则我们再来分析赖声川的相声剧。
赖声川出生在美国,但他的家庭背景是很中国化、本土化的,即他做戏的根是传统文化,这是赖氏相声剧发生的根本原因。传统文化情结牵引着赖声川的相声剧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游子在外的乡愁。一种中国古今的审美情趣。我对《干禧夜,我们说相声》感触颇深,该文八个段子,每个段子不仅是血脉相通的,更重要的是他形成了一种对比式的结构。赖声川用1900年最后一天的北京对比2000年最后一天的台北,用清末外辱内患中的百姓之苦对比今日台湾政经凋零下的民众之忧,用贝勒爷可笑的“审美情趣”对比台湾政客拙劣的政治秀,用百年前在危机中展望未来对比千年交替时重新审视“开始”与“结束”……情境、人物、语言巧妙地对比与交错,看似独立的八个段子是血脉相通、浑然天成的。
换言之,赖声川的相声剧并不是单一相声段子的组合,他是借助“相声剧”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思考,并有意识地引导观众对社会现状进行思考。正如我们完成一部拼图作品,得到的不仅是图案呈现眼底的霎那快感,更多的是拼图过程中所经历的以及拼图本身带给我们的思考。
也就是说赖声川的戏剧表面看似是无联系的“拼凑”,但是拼凑的东西是用一种有内在联系、血脉相通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的,是借用“拼凑”的形式,把相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了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余秋雨先生曾高度而中肯地评价了导演赖声川的艺术成就:“我们已经走近一条世纪转换的大门槛。但是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什么感觉,只知道辛辛‘苦苦地低头赶路,走一步、算一步。突然有几个人站出身来劝大家稍梢停驻。回过头去看看这个黄肤黑发的拥挤人群在这一世纪走过的全部道路,在跨越门槛前。体会一下最深切意义上的悲欢离合。这几个人中间,就有赖声川先生和他的表演工作坊。”
赖声川的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将自己的观念寄托于典型的形式的创作。作为一个戏剧导演如何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历史与当今的思考、基于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哲学修养如何采用属于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结构自己的剧本。最终凝炼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戏剧观念。这种观念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性的;是逻辑思维的,也是形象思维的;是诱发理性思索的,也是动情的。
“拼图”戏剧是我对赖声川剧作的直观感受,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道道话剧大餐,更多的是在戏剧理论、戏剧审美方面的启发与经验。
一、创作模式——集体即兴创作
“集体即兴创作”模式给台湾剧场一个新的刺激。赖声川的
“集体即兴创作”共三部曲。第一步“让每一个演员必须非常清楚的了解‘他’是‘谁”。第二步根据作品的整体概念,演员在导演设定的戏剧情境中即兴表演,“利用自己的一切来创造一个角色”。正如赖声川在《暗恋桃花源》中所说,在“即兴创作”中“每天在修正我的‘架构图’。修正的原则来自演员即兴表演时所发生的事”。第三步赖声川“便恢复传统导演的职责,负责把‘剧本’完整的呈现在舞台上”。
如上所言,我们不难看出集体即兴创作是不以剧本为演出前提的,“所创怍的戏剧都是先有演出,事后才可能有成文的剧本”,赖声川认为:“这种创作的关键在于即兴表演”。我个人认为“集体即兴创作”所体现是一种自由表现真实感受的现代主义戏剧美学,正如《美学指南》中指出,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个性的,个体化的东西,是具有“纪念”性的。
集体即兴创作首先是作为一种导演创作模式、一种艺术手段存在于赖声川的舞台实验上,但我们是否发现这样一点。或者说我们是否应该质疑这样一种观点——“集体即兴创作”是反编剧、反剧本、反导演的。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方法不是反编剧和剧本以及导演的,它仍然有着成熟的创作大纲,正如赖声川先生自己说过:“我在演员被选择之前。以及开始排戏之前,会花很多的时间建立一个创作概念,跟演员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会发给他们一个详细的大纲,经过二至三个月的即兴排练,大纲中的所有状况都会在排练室里面透过即兴表演的方式被充分探索。”(赖声川语)也就是说,赖声川的集体即兴创作是一种对故事框架不断的建构、解构、再建构、再解构的过程。
如果把他的戏剧完全看成一个拼图。首先拼图要有一个填补空白的框架。戏剧情境是固定的框架,每一个情节就是拼图的每一个纸板,要完成这部作品就要求把每一个纸板按照一定的模式各归各位。我们都玩过拼图,多几个人的帮助自然游戏会在短时间内结束。那么这也就是集体即兴创作方法的优势所在。
二、文本创新——相声剧的轰动
赖声川的两部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women说相声》轰动台湾相声剧场,相声这种表演形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光彩。
欣赏几部相声剧,我们不难发现赖氏独创的这种戏剧文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结构上是几个段子的叠加,但往深处挖掘,我们会为之一振,赖氏相声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即传统文化情结的牵引。
先举一个例子,拼图之所以好玩是因为有一个固定的模子在“勾引”我们去构建特定的图案,每一个纸板上的标识都是向着固定的图案前进的。没有这个图案。每一个纸板都可以随便排列;再举一个例子。人要进行器官移植最重要的是血脉相通。秉执这个原则我们再来分析赖声川的相声剧。
赖声川出生在美国,但他的家庭背景是很中国化、本土化的,即他做戏的根是传统文化,这是赖氏相声剧发生的根本原因。传统文化情结牵引着赖声川的相声剧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游子在外的乡愁。一种中国古今的审美情趣。我对《干禧夜,我们说相声》感触颇深,该文八个段子,每个段子不仅是血脉相通的,更重要的是他形成了一种对比式的结构。赖声川用1900年最后一天的北京对比2000年最后一天的台北,用清末外辱内患中的百姓之苦对比今日台湾政经凋零下的民众之忧,用贝勒爷可笑的“审美情趣”对比台湾政客拙劣的政治秀,用百年前在危机中展望未来对比千年交替时重新审视“开始”与“结束”……情境、人物、语言巧妙地对比与交错,看似独立的八个段子是血脉相通、浑然天成的。
换言之,赖声川的相声剧并不是单一相声段子的组合,他是借助“相声剧”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思考,并有意识地引导观众对社会现状进行思考。正如我们完成一部拼图作品,得到的不仅是图案呈现眼底的霎那快感,更多的是拼图过程中所经历的以及拼图本身带给我们的思考。
也就是说赖声川的戏剧表面看似是无联系的“拼凑”,但是拼凑的东西是用一种有内在联系、血脉相通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的,是借用“拼凑”的形式,把相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了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余秋雨先生曾高度而中肯地评价了导演赖声川的艺术成就:“我们已经走近一条世纪转换的大门槛。但是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什么感觉,只知道辛辛‘苦苦地低头赶路,走一步、算一步。突然有几个人站出身来劝大家稍梢停驻。回过头去看看这个黄肤黑发的拥挤人群在这一世纪走过的全部道路,在跨越门槛前。体会一下最深切意义上的悲欢离合。这几个人中间,就有赖声川先生和他的表演工作坊。”
赖声川的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将自己的观念寄托于典型的形式的创作。作为一个戏剧导演如何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历史与当今的思考、基于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哲学修养如何采用属于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结构自己的剧本。最终凝炼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戏剧观念。这种观念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性的;是逻辑思维的,也是形象思维的;是诱发理性思索的,也是动情的。
“拼图”戏剧是我对赖声川剧作的直观感受,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道道话剧大餐,更多的是在戏剧理论、戏剧审美方面的启发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