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的“拼图”戏剧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u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声川,一位秉承“创意”理念的台湾戏剧导演。他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他把编导重任集于一身,他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创意色彩。我眼中的赖声川是一位“拼图”游戏高手,他的戏剧我日为“拼图戏剧”,但是“拼图”只是赖声川做戏的一种形式,他所选择的这种拼凑式与他要展现的内容是一致的,赖声川的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将自己的观念寄托于典型的形式的创作。换言之,他的“拼图”戏剧是追求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本文主要从集体即兴创作、相声剧两个点进行阐述。
  
  一、创作模式——集体即兴创作
  
  “集体即兴创作”模式给台湾剧场一个新的刺激。赖声川的
  “集体即兴创作”共三部曲。第一步“让每一个演员必须非常清楚的了解‘他’是‘谁”。第二步根据作品的整体概念,演员在导演设定的戏剧情境中即兴表演,“利用自己的一切来创造一个角色”。正如赖声川在《暗恋桃花源》中所说,在“即兴创作”中“每天在修正我的‘架构图’。修正的原则来自演员即兴表演时所发生的事”。第三步赖声川“便恢复传统导演的职责,负责把‘剧本’完整的呈现在舞台上”。
  如上所言,我们不难看出集体即兴创作是不以剧本为演出前提的,“所创怍的戏剧都是先有演出,事后才可能有成文的剧本”,赖声川认为:“这种创作的关键在于即兴表演”。我个人认为“集体即兴创作”所体现是一种自由表现真实感受的现代主义戏剧美学,正如《美学指南》中指出,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个性的,个体化的东西,是具有“纪念”性的。
  集体即兴创作首先是作为一种导演创作模式、一种艺术手段存在于赖声川的舞台实验上,但我们是否发现这样一点。或者说我们是否应该质疑这样一种观点——“集体即兴创作”是反编剧、反剧本、反导演的。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方法不是反编剧和剧本以及导演的,它仍然有着成熟的创作大纲,正如赖声川先生自己说过:“我在演员被选择之前。以及开始排戏之前,会花很多的时间建立一个创作概念,跟演员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会发给他们一个详细的大纲,经过二至三个月的即兴排练,大纲中的所有状况都会在排练室里面透过即兴表演的方式被充分探索。”(赖声川语)也就是说,赖声川的集体即兴创作是一种对故事框架不断的建构、解构、再建构、再解构的过程。
  如果把他的戏剧完全看成一个拼图。首先拼图要有一个填补空白的框架。戏剧情境是固定的框架,每一个情节就是拼图的每一个纸板,要完成这部作品就要求把每一个纸板按照一定的模式各归各位。我们都玩过拼图,多几个人的帮助自然游戏会在短时间内结束。那么这也就是集体即兴创作方法的优势所在。
  
  二、文本创新——相声剧的轰动
  
  赖声川的两部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这一夜,women说相声》轰动台湾相声剧场,相声这种表演形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光彩。
  欣赏几部相声剧,我们不难发现赖氏独创的这种戏剧文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结构上是几个段子的叠加,但往深处挖掘,我们会为之一振,赖氏相声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即传统文化情结的牵引。
  先举一个例子,拼图之所以好玩是因为有一个固定的模子在“勾引”我们去构建特定的图案,每一个纸板上的标识都是向着固定的图案前进的。没有这个图案。每一个纸板都可以随便排列;再举一个例子。人要进行器官移植最重要的是血脉相通。秉执这个原则我们再来分析赖声川的相声剧。
  赖声川出生在美国,但他的家庭背景是很中国化、本土化的,即他做戏的根是传统文化,这是赖氏相声剧发生的根本原因。传统文化情结牵引着赖声川的相声剧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游子在外的乡愁。一种中国古今的审美情趣。我对《干禧夜,我们说相声》感触颇深,该文八个段子,每个段子不仅是血脉相通的,更重要的是他形成了一种对比式的结构。赖声川用1900年最后一天的北京对比2000年最后一天的台北,用清末外辱内患中的百姓之苦对比今日台湾政经凋零下的民众之忧,用贝勒爷可笑的“审美情趣”对比台湾政客拙劣的政治秀,用百年前在危机中展望未来对比千年交替时重新审视“开始”与“结束”……情境、人物、语言巧妙地对比与交错,看似独立的八个段子是血脉相通、浑然天成的。
  换言之,赖声川的相声剧并不是单一相声段子的组合,他是借助“相声剧”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思考,并有意识地引导观众对社会现状进行思考。正如我们完成一部拼图作品,得到的不仅是图案呈现眼底的霎那快感,更多的是拼图过程中所经历的以及拼图本身带给我们的思考。
  也就是说赖声川的戏剧表面看似是无联系的“拼凑”,但是拼凑的东西是用一种有内在联系、血脉相通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的,是借用“拼凑”的形式,把相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了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余秋雨先生曾高度而中肯地评价了导演赖声川的艺术成就:“我们已经走近一条世纪转换的大门槛。但是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什么感觉,只知道辛辛‘苦苦地低头赶路,走一步、算一步。突然有几个人站出身来劝大家稍梢停驻。回过头去看看这个黄肤黑发的拥挤人群在这一世纪走过的全部道路,在跨越门槛前。体会一下最深切意义上的悲欢离合。这几个人中间,就有赖声川先生和他的表演工作坊。”
  赖声川的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将自己的观念寄托于典型的形式的创作。作为一个戏剧导演如何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对历史与当今的思考、基于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哲学修养如何采用属于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结构自己的剧本。最终凝炼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戏剧观念。这种观念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性的;是逻辑思维的,也是形象思维的;是诱发理性思索的,也是动情的。
  “拼图”戏剧是我对赖声川剧作的直观感受,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道道话剧大餐,更多的是在戏剧理论、戏剧审美方面的启发与经验。
其他文献
60年前,一个崭新的中国傲然屹立在东方地平线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新时代就此开始了。在这伟大历史的进程中,戏曲现代戏以崭新的形式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新的时代生活书写了新的篇章,并使戏曲现代戏自身获得了重大发展。  戏曲现代戏在与共和国共同走过的岁月中,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逐渐成长、成熟,并涌现了许多优秀剧目。值此共和国60周年华诞之际,回顾现代戏的发展历程,总结现代戏发展过程中的经
期刊
时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前后  人物: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林凤祥等  太平军战士及百姓若干  清咸丰帝、曾国藩、僧格林沁、曾国荃等  清官兵若干    第一场    [字幕:“一八五三年三月,清军一要塞。”  [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已经攻打到了离南京城不  远的一城镇要塞,此时,敌炮已哑,敌旗歪斜。不远  处的江面上,太平军水师樯帆如林。  [幕启:硝烟迷漫,杀声震天。一队腰刀手头扎红巾
期刊
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探索学生成才的规律和特点,在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注重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虽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职业型较强的校园文化特色,但多少还具有中专校园文化的色彩。因此,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期刊
戴上耳机可以随时听自己存入的音频文件(主要是音乐歌曲),“MP3”为城市人尤其是城市年轻一族所喜爱。MP3总是伴随耳畔,形成了一条亮丽的“MP3风景线”,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MP3可以用来学习,还可以充分利用空暇时间、提高学习乐趣,但是,在公共地点听MP3带来了两个直接的后果:割裂了公共空间,制造了聋人世界。  “公共地点可以被界定为一个社会中可以自由进入的场所(街道,车站等等),与此相对的
期刊
剧中人物:  包拯——北宋仁宗朝驾前左丞相兼开封府尹。  包勉——祥符县令,包拯侄。  吴妙贞——包勉之母,包拯嫂。  庞吉——当朝太师。  王延龄——当朝丞相。  陈琳——皇上亚父。  李志安——祥符县百姓(曾有过秀才功名)。  李妻——李志安妻。  玉兰——李志安女。  张员外——祥符县富豪。  主侍——包勉助手。  张三——张员外管家。  庞四——庞吉心腹。  包拯的忠义心、情义心,童年包勉
期刊
时间:2008年4月。  地点:长春SOHO小区某单元16楼的两个房间及楼顶平台。  人物:林松——男,26岁,自由摄影师。患有严重的强迫症,多疑,双重人格。  安蓉——女,21岁,在读大学生。患有性识别心理障碍。  千易——女,22岁,自由撰稿人。  过客——男女青年若干    第一幕 最靠近天堂的地方    时间:2008年4月某日,黄昏  地点:楼顶平台  人物:林松 安蓉  [幕启:舞台后
期刊
一、广场外夜    灯火绚烂,烟火升空。广场上聚集的人们正观看着天空上绽放的烟火。  广场旁一座大厦上的超大荧屏正放着宣传片——老人、孩子、年轻人骑着单车、拥抱着的情侣以及美丽的风景……  优雅的钢琴曲中,出字幕《没有被遗忘的时光》……    二、公安局办公室 内/外 日    刑警队队长周晨坐在桌前,正和两位年轻的警员小张和小刘谈着案子。  周晨:……这个案子的关键是找到老黄。他不可能去天津投靠
期刊
丑艺丑术文丑韵。幽默风趣论假真。  一个丑字诸家写,有人远来有人近。  生旦净丑一台戏,丑角始祖盛唐君。  滑稽小面三花脸,粉相可爱又可亲。  梨园夜雨千百栽,丑行世代出功臣。  戏曲无丑非全戏,丑中见美则感人。  欢天喜地靠美丑,精彩妙绝创笑云。  学丑练丑法在悟,法悟工字难解分。  生灵活现活为首,荚风乐语为标准。  丑中求出美怪俏,三能尽得赛金银。  情随神走演人物,表做谨防露祸根。  小面
期刊
剧场里灯熄了。大幕拉开。舞台上,黄水滚滚,冬肃秋杀,满目凄凉。一簇、一撮、一群群琴书艺人,艰难地沿途演唱,为着生计而倾诉着歌声。东营市吕剧团创演的大型吕剧《乡人俚曲》把我带进百年前的洪荒时代。  《乡人俚曲》,以吕剧主要创始人时殿元为原型,通过时殿元学艺、组班和创演《王小赶脚》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吕剧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她以曲折的故事情节。感人的情感脉络,合理的矛盾冲突,悲壮的意外结局,引导我们
期刊
话剧《党员》是由山东省话剧院排演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的献礼剧目。该剧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三位优秀党员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三位党员在新的时代面前出现的迷茫和探求,并最终获得坚定信念的思想嬗变历程。  30年前的优秀党员姜铁仁,曾是油田大会战的功勋队长,当站在曾经为之浴血奋斗的现在已改作游览景点的油田时,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感伤;20年前的优秀党员女作家辛静,曾经靠着一篇歌颂大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