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当今教育的必然追求,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以课堂教学为背景,以课前精心预设、课堂灵动调控、课后及时反思三方面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我素质,获得高效益。
【关键词】有效 ;课前预设; 课中调控 ;课后反思
随着我校市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深入进行,个人感觉收获颇多。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具体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生成性的、常态性的教学活动。简单说,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有效教学可以分课前、课内、课后三步得以实现。
一、课前精心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效教学须从有效备课说起,没有有效的备课,何来有效的课堂呢?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校长说:“要把平常的课上成公开的课,把公开的课上成平常的课。”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备课的时候,应该拿出备研究课、备公开课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呈现一个精彩、有效而灵动的课堂。
有效备课要确立适宜、适度、适当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如果目标的制定和达成不相符合,未达标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高目标需要大视野,小目标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知识目标强调理解,能力目标强调运用,情感目标强调感悟,创新目标强调变通。一句话,明确了三维目标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也就有了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备好教材是取得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备《认识面积》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做的: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深入地研读教材,除了吃透课时的重难点,还要预设怎样引导学生如何突破,如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措手不及,顺利应对课堂生成。在比较近似图形的面积过程中,课前就充分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①用剪拼的方法;②用摆硬币的方法;③用数小格子的方法。④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对于比较的方法,它的利弊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我也预设了几种情况,并给予点拨和引导:A喜欢用剪拚的方法,因为它非常直观,但拼剪时要注意安全;B喜欢摆硬币的方法,便于操作,但要有足够多的硬币;C喜欢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但要注意方格中每个格子的大小必须相同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完全吻合,这样教学设计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的生成。
二、课堂灵动调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大舞台,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新课改的理论要求我们教师摈弃传统的那种“说教”教学模式,而需要我们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调动学习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情境,主要是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对象、时间等的不同,创设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例举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几种加以说明。
1、激疑引趣设情境。 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设置这种问题,在于从兴趣入手组织注意,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从让学生举出能被3整除的一、两位数做起,再让学生举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如123)的例子后,教师故意激发学生:“你们说出这个数太慢了,我有了123这个数作基础,就可以一口气说出一大堆能被3整除的数来。”边板书边说:“231,213,321,312,123321,23123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教师在新课的起始阶段,就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经验提出了研究新问题的感性材料,同时激发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浓厚兴趣,产生了“我要学'的动力,给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2、旧中引新设情境。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出示准备题:有8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向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是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紧接着,将准备题中的“8”改为“9”,作为新课的例题: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个盘子?然后引导学生边用学具操作边思考。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突出了演变点,由在除法计算时没有剩余的数引出有剩余的数,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几乎收到了一点即破的效果。
3、步步深入设情境。步步深入设情境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环节紧凑。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件演示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出发到相相遇。让学生思考:(1)这是关于几辆车的问题?(2)开始时它们的位置怎样?(3)它们怎样走?(4)结果怎样?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题意,思维逐步深入,从而突破难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4、提示矛盾设情境。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新知。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兔妈妈给两只小兔分月饼,请小朋友用手指的个数表示每只小兔分到月饼的个当选:(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得几块?学生很快就伸出两个手指头。(2)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兔,每只小兔得几块月饼?这时,很多学生被难住了。有些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头,说:每只小兔分得半块,不到一块,所以这个手指头要弯一半下来。教师再问:你们能一个数来表示这“半块”吗?学生都摇了摇头。这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全体学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5、深化知识设情境。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反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2=90度。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试题,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启迪了学生,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关键词】有效 ;课前预设; 课中调控 ;课后反思
随着我校市级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深入进行,个人感觉收获颇多。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具体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生成性的、常态性的教学活动。简单说,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有效教学可以分课前、课内、课后三步得以实现。
一、课前精心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效教学须从有效备课说起,没有有效的备课,何来有效的课堂呢?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校长说:“要把平常的课上成公开的课,把公开的课上成平常的课。”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备课的时候,应该拿出备研究课、备公开课的时间和精力,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呈现一个精彩、有效而灵动的课堂。
有效备课要确立适宜、适度、适当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如果目标的制定和达成不相符合,未达标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高目标需要大视野,小目标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知识目标强调理解,能力目标强调运用,情感目标强调感悟,创新目标强调变通。一句话,明确了三维目标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也就有了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备好教材是取得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备《认识面积》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做的: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深入地研读教材,除了吃透课时的重难点,还要预设怎样引导学生如何突破,如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解读会有哪些感悟,探究会有哪些答案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措手不及,顺利应对课堂生成。在比较近似图形的面积过程中,课前就充分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①用剪拼的方法;②用摆硬币的方法;③用数小格子的方法。④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对于比较的方法,它的利弊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我也预设了几种情况,并给予点拨和引导:A喜欢用剪拚的方法,因为它非常直观,但拼剪时要注意安全;B喜欢摆硬币的方法,便于操作,但要有足够多的硬币;C喜欢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但要注意方格中每个格子的大小必须相同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完全吻合,这样教学设计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有效地促进了课堂的生成。
二、课堂灵动调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大舞台,是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新课改的理论要求我们教师摈弃传统的那种“说教”教学模式,而需要我们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调动学习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情境,主要是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对象、时间等的不同,创设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例举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几种加以说明。
1、激疑引趣设情境。 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设置这种问题,在于从兴趣入手组织注意,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从让学生举出能被3整除的一、两位数做起,再让学生举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如123)的例子后,教师故意激发学生:“你们说出这个数太慢了,我有了123这个数作基础,就可以一口气说出一大堆能被3整除的数来。”边板书边说:“231,213,321,312,123321,23123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教师在新课的起始阶段,就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经验提出了研究新问题的感性材料,同时激发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浓厚兴趣,产生了“我要学'的动力,给课堂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2、旧中引新设情境。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先出示准备题:有8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向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是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紧接着,将准备题中的“8”改为“9”,作为新课的例题: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个盘子?然后引导学生边用学具操作边思考。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突出了演变点,由在除法计算时没有剩余的数引出有剩余的数,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几乎收到了一点即破的效果。
3、步步深入设情境。步步深入设情境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环节紧凑。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件演示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出发到相相遇。让学生思考:(1)这是关于几辆车的问题?(2)开始时它们的位置怎样?(3)它们怎样走?(4)结果怎样?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理解题意,思维逐步深入,从而突破难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4、提示矛盾设情境。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新知。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兔妈妈给两只小兔分月饼,请小朋友用手指的个数表示每只小兔分到月饼的个当选:(1)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2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得几块?学生很快就伸出两个手指头。(2)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两只小兔,每只小兔得几块月饼?这时,很多学生被难住了。有些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头,说:每只小兔分得半块,不到一块,所以这个手指头要弯一半下来。教师再问:你们能一个数来表示这“半块”吗?学生都摇了摇头。这时,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成了全体学生的迫切需要,激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5、深化知识设情境。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反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2=90度。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试题,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启迪了学生,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