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辰梅,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理事。
谈“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关怀者”这个话题,需回到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即大学何为?大学老师何为?传统文化中有对学校使命的经典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当大学走进了21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我们作为大学老师如何回归千年之前已声明的学校使命,如何帮助学生经由知识的求取达至心性至善?关怀的主题正是在这种叩问中自然浮现,尤其是对大学生人格和心灵健康的关怀,在这个充满压力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尤为重要,值得大学老师思考和承担。
一、关怀何以如此重要?
阿伦特曾言,“人性,从来就不能在孤独中获得”,所以,人性的本质和光辉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关联中,释放和散发出来的。而关怀就是建立这种关联的重要方式,发现和确认存在的意义和幸福,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大学老师而言,都是如此重要。
(一)關怀对于大学生的重要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在瞬间“被长大”的孩子。高考是一个清晰的分水岭,考前他们是孩子,考后他们就成了大人,被抛向不再需要大人管理的自由境地。然而,他们真的成熟到不再需要关心了吗?我想,了解大学生的老师一定知道,他们的大学生活其实充满了困顿、迷惑、孤独,渴望关怀和引导。很多同学给我讲到他们在大一“散养”的那种无聊颓废后的空白以及遭遇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迷茫抑郁。所以,来到大学并非万事大吉,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仍然需要启蒙和指引,他们仍需要关心和帮助,而这样的启蒙和扶助,同辈几乎给不了,家长也很难给到,而大学老师则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使命和扶助能力。
(二)关怀对于大学老师的重要
雅思贝尔斯曾经谈到过:“人的道德很多情况下是被唤醒的,唤醒不在‘我是我(I am I)’中,而在‘我为……(I am for)’中。”其实,生命原本没有意义,当我们找到了值得奉献的对象,生命才有了深沉的意蕴。对于我而言,作为一个妈妈、一个老师,很多时候我真实的幸福在于,我的孩子和学生成为我生命的延续,为他们而付出让我获得了飘摇人生中宝贵的支点和意义。一个学生几次在微信中和我说,“老师,您是我远方的灯塔”。其实,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要成为别人的灯塔,但是当学生这样的呼唤传递给我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我要作为灯塔,或者我要努力地去成为灯塔,不负学生的期待去温暖和鼓舞他们。这正是关怀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自身存在意义的唤醒,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发现和身份认同。
二、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心灵关怀?
(一)关怀的起点在哪里?
要关怀学生的心灵,首先要找到关怀的起点。学生的心灵究竟困在哪里了,我们知道吗?我们试图去了解过吗?所以,腾出时间去诚心诚意地了解他们是关怀的真实起点。
在准备这次讲座的时候,我对学生作了一个小调查,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作为大学生,你感觉需要老师哪些方面的关心呢?”
下面是一个学生的回答:
“学业上的关心,比如询问我们作业上哪里有困难,然后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心理上的关心,多了解我们的状况和情绪,比如这学期我们课多,而且作业非常多、非常难,班上很多同学情绪都崩溃了,熬了很多的夜,身体真的吃不消了,心里也很焦虑。”
当我看到学生写的答案时,感到非常震惊。我会觉得大学生疫情期间待在家里,应该是非常空闲的,当我们以为他们都在家里打游戏、追剧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却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但是,我们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并没有多少人去真正关心和了解他们。
调查的第二个问题是:“在你的大学生活中,有哪些令你感动的来自老师的关心?”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没有”。一个学生讲到令自己感动的老师的关心,只是因为被老师“看到”了。
“在一次期末,老师抽查我背诵。在交谈过程中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她说她在课堂上其实一直在观察,发现我是一个积极活泼、很努力的小孩儿。她希望我能够不忘初心,一直努力。她给了我很高的期望。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原来自己在大学生活里面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关心。有老师在默默地观察着我,给我鼓励,让我明白自己是一个能够努力进步的人,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被看到、被在乎、被期待,学生的努力获得老师的关注之后就有了意义。所以,只有真切地体会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知道给他们什么样的关心。
(二)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寻求并确立意义感
《学记》里讲:“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同于中小学生,我们需要在更高、更深的精神意义上完成启蒙和引领。学生发给我的一段话让我“触摸”到了“继其志”的含义。
“老师您刚刚在问,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有没有一位先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我觉得好像在您身上看到了,我还真的没有深刻地感受到一位学者,尤其是像您这样年轻的学者能够这么真切地深爱着自己深耕的领域,这种感情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这是我讲完“致敬先生”专题后学生发给我的。“致敬先生”讲的是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进程中那一代筚路蓝缕、奋斗耕耘的先生们,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黄济先生、王策三先生,华东师范大学的瞿葆奎先生、陆有铨先生,等等。他们的精神世界、人格情操对我产生的影响,我希望传达给我的学生。我想,大学老师一生的价值,除了著作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被我们启蒙过、点燃过、振奋过和温暖过的心灵。只有我们自己赤诚、热爱、关切,充满对生命和事业的执着,才能够照亮学生。这种精神世界的引领是大学老师独特的关怀,也是独特的价值所在。
(三)关心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真情和温暖
大学生看上去已经长大,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是很孤独和脆弱的。在成长的关键节点上给予关心,成为学生可以抓住的那一根心灵的救命稻草非常重要。在他们大一迷茫困顿、大四压力剧增之际,在他们考试不理想挫败恐惧、转换专业犹豫无助之时,在他们恋爱受挫悲观自弃、身患病疾孤独凄苦之时,老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适时的陪伴和安慰能够起到关键性、转折性的作用。 我想用一个例子和大家一起体会关键节点上老师关心的意义。丰子恺先生在十四五岁的时候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那是他第一次离家,特别想家,而且老师们对学业要求非常严厉,他在困顿中产生辍学的想法。一天晚上,李叔同先生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讲:“你是我见过的学生中最肯用功、进步最快的一个。”这短短的一句话,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他在《我的老师李叔同》里写道:“我听到他这两句话,犹如暮春的柳絮受了一阵强烈的东风,要大变方向而突进。这一晚一定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直到现在没有变志。”关怀型师生关系可以产生的影响,在丰子恺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三、如何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
马丁·布伯在《我和你》这本书里指出,“关系是真实人生唯一的搖篮”。关怀的关系能够给人安定和温暖,这正是其所发挥的教育价值所在。
(一)立定三尺讲台,传达最深切的关怀
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最基本的就是要立定三尺讲台,传达最深切的关怀。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当中谈道:“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借由知识所形成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连接,是大学的独特象征。讲台是大学老师最为平凡而重要的关切之地。当老师倾尽心力为学生演绎知识和学问本身的魅力时,就是在用最好的方式告诉他们“人间值得”,就是在表达对他们的最深关切。
做成一个好老师,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大学老师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希望,在这个正在经历灾难和复杂变迁的世界里是无比重要的。最近读了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他谈到,为什么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学生们还那么刻苦努力地学习,就是因为他们从那些学成回国、满怀报国之情求取学问、培育学生的先生身上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以,“希望”在整个教育当中、在人的一生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马卡连柯曾经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只要有希望,只要在一个学生的心中拥有值得自己崇拜和敬仰的老师,他的心灵就是光明和安定的。所以,站稳三尺讲台的意义是可以极大延伸的。我的大学老师刘虹的座右铭极好地诠释了大学讲台的意义。“三尺讲台,如同圣坛,外慕纷华者莫登之,心智浮躁者莫登之。”时间过去近二十年了,这句话还一直在影响着我。
(二)善于实施个别化的交往和关心
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要求老师善于实施个别化的交往和关心。苏霍姆林斯基一再提醒老师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不是空洞的存在,而是一个个灵动的、拥有丰富内心体验的独特存在。师生之间要通过个别化的交往而产生“交情”。这种个别话的交往过程,往往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和影响过程。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中学历史老师。他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后会郑重地送我一本书。老师只教了我三个学期就生病离开了学校,这三本书我保存了快30年了,书页已经泛黄了,但这种个别化的关怀,却决定了我的人生选择和轨迹。我从会计跨到教育专业,努力成为一个老师,就是因为老师让我知道了教育对一个人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让我确认了这一职业的意义。
《燃灯者》这本书中讲到的两代知识分子之间个别化交往所完成的薪火传承,打动了无数的人。作者赵越胜讲述了他跟北京大学周辅成先生之间几十年的忘年之交。60年代,赵越胜原本只是北京远郊兵工厂的小青工,通过参加普及性的哲学研修班向周辅成老师求教而结缘。他回忆说,周辅成先生通过开书单、点拨、聊天、辩论、领悟,为他“推开一扇窗,它面对着蔚蓝色的海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感动的——知识分子之间那种因为知识而建立的关怀关系,深沉而富有魅力,让人感受到精神可以抵达的高处。
(三)着眼于做成一个终身的老师
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着眼于做成一个终身的老师。在我看来,关怀不是一种简单的技巧和策略,而是一种人生的价值选择和生活方式。我常常想,作为大学老师的我们为什么总是感觉没有时间关心学生呢?我们忙着上课,忙着写论文,忙着报课题,忙着各种各样的事,连跟学生聊聊天的时间都没有。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吗?其实,所有的时间取舍都是一种价值排序和选择,我们认为足够重要的事,就一定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我们需要找回失落的传统文化当中的为师之道。中国的师生关系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经常称老师为“师父”,这个“父”是父亲的“父”,称学生为“弟子”,这个“弟”是弟弟的“弟”,“子”是孩子的“子”。在传统文化里,师生这一伦理关系意味着要像对待兄弟和子女一样倾注心血,去培养学生,很多师生关系的深厚甚至胜过了父子。正如钱穆先生讲的,中国士人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即人统、事统和学统。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人统,而人统意味着学以做人、学以为人。我想还有学以培养人。
我们切莫因忙于事而失落了人,恢复传统师道中师生关系的亲切和亲近,由此心到彼心,才能让我们更深体会师者的真义。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只要我们愿意关怀,我们就可以关怀。希望师者常怀仁心与关切,希望这样的关切的温暖,永不冷却。
责任编辑 李敏
谈“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关怀者”这个话题,需回到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即大学何为?大学老师何为?传统文化中有对学校使命的经典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当大学走进了21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我们作为大学老师如何回归千年之前已声明的学校使命,如何帮助学生经由知识的求取达至心性至善?关怀的主题正是在这种叩问中自然浮现,尤其是对大学生人格和心灵健康的关怀,在这个充满压力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尤为重要,值得大学老师思考和承担。
一、关怀何以如此重要?
阿伦特曾言,“人性,从来就不能在孤独中获得”,所以,人性的本质和光辉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关联中,释放和散发出来的。而关怀就是建立这种关联的重要方式,发现和确认存在的意义和幸福,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大学老师而言,都是如此重要。
(一)關怀对于大学生的重要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是在瞬间“被长大”的孩子。高考是一个清晰的分水岭,考前他们是孩子,考后他们就成了大人,被抛向不再需要大人管理的自由境地。然而,他们真的成熟到不再需要关心了吗?我想,了解大学生的老师一定知道,他们的大学生活其实充满了困顿、迷惑、孤独,渴望关怀和引导。很多同学给我讲到他们在大一“散养”的那种无聊颓废后的空白以及遭遇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迷茫抑郁。所以,来到大学并非万事大吉,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仍然需要启蒙和指引,他们仍需要关心和帮助,而这样的启蒙和扶助,同辈几乎给不了,家长也很难给到,而大学老师则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使命和扶助能力。
(二)关怀对于大学老师的重要
雅思贝尔斯曾经谈到过:“人的道德很多情况下是被唤醒的,唤醒不在‘我是我(I am I)’中,而在‘我为……(I am for)’中。”其实,生命原本没有意义,当我们找到了值得奉献的对象,生命才有了深沉的意蕴。对于我而言,作为一个妈妈、一个老师,很多时候我真实的幸福在于,我的孩子和学生成为我生命的延续,为他们而付出让我获得了飘摇人生中宝贵的支点和意义。一个学生几次在微信中和我说,“老师,您是我远方的灯塔”。其实,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要成为别人的灯塔,但是当学生这样的呼唤传递给我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重要,我要作为灯塔,或者我要努力地去成为灯塔,不负学生的期待去温暖和鼓舞他们。这正是关怀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自身存在意义的唤醒,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发现和身份认同。
二、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心灵关怀?
(一)关怀的起点在哪里?
要关怀学生的心灵,首先要找到关怀的起点。学生的心灵究竟困在哪里了,我们知道吗?我们试图去了解过吗?所以,腾出时间去诚心诚意地了解他们是关怀的真实起点。
在准备这次讲座的时候,我对学生作了一个小调查,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作为大学生,你感觉需要老师哪些方面的关心呢?”
下面是一个学生的回答:
“学业上的关心,比如询问我们作业上哪里有困难,然后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心理上的关心,多了解我们的状况和情绪,比如这学期我们课多,而且作业非常多、非常难,班上很多同学情绪都崩溃了,熬了很多的夜,身体真的吃不消了,心里也很焦虑。”
当我看到学生写的答案时,感到非常震惊。我会觉得大学生疫情期间待在家里,应该是非常空闲的,当我们以为他们都在家里打游戏、追剧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却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但是,我们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并没有多少人去真正关心和了解他们。
调查的第二个问题是:“在你的大学生活中,有哪些令你感动的来自老师的关心?”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没有”。一个学生讲到令自己感动的老师的关心,只是因为被老师“看到”了。
“在一次期末,老师抽查我背诵。在交谈过程中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她说她在课堂上其实一直在观察,发现我是一个积极活泼、很努力的小孩儿。她希望我能够不忘初心,一直努力。她给了我很高的期望。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原来自己在大学生活里面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关心。有老师在默默地观察着我,给我鼓励,让我明白自己是一个能够努力进步的人,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被看到、被在乎、被期待,学生的努力获得老师的关注之后就有了意义。所以,只有真切地体会学生的内心需求,才能知道给他们什么样的关心。
(二)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寻求并确立意义感
《学记》里讲:“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同于中小学生,我们需要在更高、更深的精神意义上完成启蒙和引领。学生发给我的一段话让我“触摸”到了“继其志”的含义。
“老师您刚刚在问,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有没有一位先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我觉得好像在您身上看到了,我还真的没有深刻地感受到一位学者,尤其是像您这样年轻的学者能够这么真切地深爱着自己深耕的领域,这种感情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这是我讲完“致敬先生”专题后学生发给我的。“致敬先生”讲的是中国教育学学科发展进程中那一代筚路蓝缕、奋斗耕耘的先生们,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黄济先生、王策三先生,华东师范大学的瞿葆奎先生、陆有铨先生,等等。他们的精神世界、人格情操对我产生的影响,我希望传达给我的学生。我想,大学老师一生的价值,除了著作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被我们启蒙过、点燃过、振奋过和温暖过的心灵。只有我们自己赤诚、热爱、关切,充满对生命和事业的执着,才能够照亮学生。这种精神世界的引领是大学老师独特的关怀,也是独特的价值所在。
(三)关心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真情和温暖
大学生看上去已经长大,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是很孤独和脆弱的。在成长的关键节点上给予关心,成为学生可以抓住的那一根心灵的救命稻草非常重要。在他们大一迷茫困顿、大四压力剧增之际,在他们考试不理想挫败恐惧、转换专业犹豫无助之时,在他们恋爱受挫悲观自弃、身患病疾孤独凄苦之时,老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适时的陪伴和安慰能够起到关键性、转折性的作用。 我想用一个例子和大家一起体会关键节点上老师关心的意义。丰子恺先生在十四五岁的时候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那是他第一次离家,特别想家,而且老师们对学业要求非常严厉,他在困顿中产生辍学的想法。一天晚上,李叔同先生把他叫到办公室跟他讲:“你是我见过的学生中最肯用功、进步最快的一个。”这短短的一句话,对他的影响特别大。他在《我的老师李叔同》里写道:“我听到他这两句话,犹如暮春的柳絮受了一阵强烈的东风,要大变方向而突进。这一晚一定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口,因为从这晚起,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直到现在没有变志。”关怀型师生关系可以产生的影响,在丰子恺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三、如何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
马丁·布伯在《我和你》这本书里指出,“关系是真实人生唯一的搖篮”。关怀的关系能够给人安定和温暖,这正是其所发挥的教育价值所在。
(一)立定三尺讲台,传达最深切的关怀
对于大学老师而言,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最基本的就是要立定三尺讲台,传达最深切的关怀。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当中谈道:“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借由知识所形成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连接,是大学的独特象征。讲台是大学老师最为平凡而重要的关切之地。当老师倾尽心力为学生演绎知识和学问本身的魅力时,就是在用最好的方式告诉他们“人间值得”,就是在表达对他们的最深关切。
做成一个好老师,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大学老师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希望,在这个正在经历灾难和复杂变迁的世界里是无比重要的。最近读了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他谈到,为什么在西南联大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学生们还那么刻苦努力地学习,就是因为他们从那些学成回国、满怀报国之情求取学问、培育学生的先生身上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以,“希望”在整个教育当中、在人的一生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马卡连柯曾经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只要有希望,只要在一个学生的心中拥有值得自己崇拜和敬仰的老师,他的心灵就是光明和安定的。所以,站稳三尺讲台的意义是可以极大延伸的。我的大学老师刘虹的座右铭极好地诠释了大学讲台的意义。“三尺讲台,如同圣坛,外慕纷华者莫登之,心智浮躁者莫登之。”时间过去近二十年了,这句话还一直在影响着我。
(二)善于实施个别化的交往和关心
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要求老师善于实施个别化的交往和关心。苏霍姆林斯基一再提醒老师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学生不是空洞的存在,而是一个个灵动的、拥有丰富内心体验的独特存在。师生之间要通过个别化的交往而产生“交情”。这种个别话的交往过程,往往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和影响过程。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中学历史老师。他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后会郑重地送我一本书。老师只教了我三个学期就生病离开了学校,这三本书我保存了快30年了,书页已经泛黄了,但这种个别化的关怀,却决定了我的人生选择和轨迹。我从会计跨到教育专业,努力成为一个老师,就是因为老师让我知道了教育对一个人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让我确认了这一职业的意义。
《燃灯者》这本书中讲到的两代知识分子之间个别化交往所完成的薪火传承,打动了无数的人。作者赵越胜讲述了他跟北京大学周辅成先生之间几十年的忘年之交。60年代,赵越胜原本只是北京远郊兵工厂的小青工,通过参加普及性的哲学研修班向周辅成老师求教而结缘。他回忆说,周辅成先生通过开书单、点拨、聊天、辩论、领悟,为他“推开一扇窗,它面对着蔚蓝色的海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很感动的——知识分子之间那种因为知识而建立的关怀关系,深沉而富有魅力,让人感受到精神可以抵达的高处。
(三)着眼于做成一个终身的老师
建立关怀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着眼于做成一个终身的老师。在我看来,关怀不是一种简单的技巧和策略,而是一种人生的价值选择和生活方式。我常常想,作为大学老师的我们为什么总是感觉没有时间关心学生呢?我们忙着上课,忙着写论文,忙着报课题,忙着各种各样的事,连跟学生聊聊天的时间都没有。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吗?其实,所有的时间取舍都是一种价值排序和选择,我们认为足够重要的事,就一定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我们需要找回失落的传统文化当中的为师之道。中国的师生关系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经常称老师为“师父”,这个“父”是父亲的“父”,称学生为“弟子”,这个“弟”是弟弟的“弟”,“子”是孩子的“子”。在传统文化里,师生这一伦理关系意味着要像对待兄弟和子女一样倾注心血,去培养学生,很多师生关系的深厚甚至胜过了父子。正如钱穆先生讲的,中国士人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即人统、事统和学统。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人统,而人统意味着学以做人、学以为人。我想还有学以培养人。
我们切莫因忙于事而失落了人,恢复传统师道中师生关系的亲切和亲近,由此心到彼心,才能让我们更深体会师者的真义。孔子讲,“我欲仁,斯仁至”,只要我们愿意关怀,我们就可以关怀。希望师者常怀仁心与关切,希望这样的关切的温暖,永不冷却。
责任编辑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