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导致教师的思路受制于教材,学生学习的思路受制于教师的教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牵制式”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实现课程目标,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创造性处理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靳玉乐等主编)将教材定义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的图书教材,又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立足课标,大胆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加工、运用教材。
取舍教材。让教材内容凸显时代性
政治教材在编写时虽着眼于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而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少教师不能把大量的鲜活的事例、视频、学生存在的困惑等所关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课堂,更不会把“生活主题”看作一个整体统筹安排组织教学,导致知识体系被肢解,一节课往往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休,让学生心生厌烦。
为了克服教材的滞后性,体现时代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改变和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时代。
例如。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部分时,可以将网络盛传的“猪八戒”“蒜你狠”“姜你军”“逗你玩”“糖高宗”“苹地起”等话题引入课堂。通过有针对性事例的选取,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理解,又能很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
重组教材。让教学内容更富生机
政治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根据政治学科的科学系统编排的,教材的编写者在安排教学内容上有自己的出发点,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在使用的教材,其可塑性很大,编者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因此,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重组,让教学内容更精彩,使教学素材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材内容更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教授的“认清基本国策”第一部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是由“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三板块所组成。学生一看不知从何人手,尤其在第一二目中从不同角度重复提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可是却分别涉及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不免让刚接触中国国情史的初三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在教学中,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创造性地把目标题改为三大板块:“成就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办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在讲授中先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第二目中谈谈你对自己所在城市、乡村的变化。由此放眼国家,让学生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由这引出取得成就的原因。这样就把原本教材中第一二日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糅合和调整,删掉了不必要的累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避免了第一二目中所出现的重复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更容易理解掌握。
生成教材。让教材充满智慧和灵性
生成意识要求教师把教材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育要素。因为教材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求教师一方面创造性地利用课本教材,在对课本教材的处理方式上,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另一方面利用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及时生成教材,包括各种课本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及时生成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例如,在讲《家,温馨的港湾》时,通过画“亲情树”,认识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缘关系,体味浓浓的亲情;通过“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小活动,学生在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付出的同时会更多地思考如何回报父母;通过“写给父母的一封信”,让学生学会怎样与父母沟通,掌握沟通的方法技巧;请平时与家长冲突较多的学生扮演家长,其他同学扮演孩子,模仿家长与孩子冲突时的语言态度,再现生活场景,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与父母沟通的正确方法。
总之,建立综合化、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教材设计和编制中贯彻统整的理念和要求,是教材改革摆脱以往教材巨大的物性化的学科惯性,而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的关键。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无论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管它是一种主要的资源。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要广大教师树立起新教材观,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教学中就一定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能更加重视突出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化被动为主动,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充满生机与活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提升,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形成。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注重对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因此,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且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并被用于教学实践中。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靳玉乐等主编)将教材定义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的图书教材,又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立足课标,大胆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紧紧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加工、运用教材。
取舍教材。让教材内容凸显时代性
政治教材在编写时虽着眼于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而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少教师不能把大量的鲜活的事例、视频、学生存在的困惑等所关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课堂,更不会把“生活主题”看作一个整体统筹安排组织教学,导致知识体系被肢解,一节课往往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休,让学生心生厌烦。
为了克服教材的滞后性,体现时代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改变和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时代。
例如。在上《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部分时,可以将网络盛传的“猪八戒”“蒜你狠”“姜你军”“逗你玩”“糖高宗”“苹地起”等话题引入课堂。通过有针对性事例的选取,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理解,又能很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
重组教材。让教学内容更富生机
政治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根据政治学科的科学系统编排的,教材的编写者在安排教学内容上有自己的出发点,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在使用的教材,其可塑性很大,编者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因此,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重组,让教学内容更精彩,使教学素材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材内容更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例如,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教授的“认清基本国策”第一部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是由“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三板块所组成。学生一看不知从何人手,尤其在第一二目中从不同角度重复提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可是却分别涉及了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不免让刚接触中国国情史的初三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在教学中,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创造性地把目标题改为三大板块:“成就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办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在讲授中先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第二目中谈谈你对自己所在城市、乡村的变化。由此放眼国家,让学生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由这引出取得成就的原因。这样就把原本教材中第一二日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糅合和调整,删掉了不必要的累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避免了第一二目中所出现的重复问题,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更容易理解掌握。
生成教材。让教材充满智慧和灵性
生成意识要求教师把教材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育要素。因为教材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求教师一方面创造性地利用课本教材,在对课本教材的处理方式上,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紧扣课程标准而不是紧扣教材;另一方面利用与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及时生成教材,包括各种课本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及时生成教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例如,在讲《家,温馨的港湾》时,通过画“亲情树”,认识自己与家人、亲戚的血缘关系,体味浓浓的亲情;通过“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小活动,学生在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付出的同时会更多地思考如何回报父母;通过“写给父母的一封信”,让学生学会怎样与父母沟通,掌握沟通的方法技巧;请平时与家长冲突较多的学生扮演家长,其他同学扮演孩子,模仿家长与孩子冲突时的语言态度,再现生活场景,通过换位思考,理解与父母沟通的正确方法。
总之,建立综合化、整体的、整合的或统整的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也是教材设计和编制中贯彻统整的理念和要求,是教材改革摆脱以往教材巨大的物性化的学科惯性,而走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的关键。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让教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教师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材无论编得多么出色,它依然只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被加工和重新创造的对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尽管它是一种主要的资源。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要广大教师树立起新教材观,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教学中就一定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能更加重视突出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中化被动为主动,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充满生机与活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观念的不断提升,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形成。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注重对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因此,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且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同,并被用于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