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校园文化建设,多数的人都会把目光集中到校园中的标语、字画、牌匾上,注重了校园中假山、回廊的建设,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文化。但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目标,所追求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仅靠这些有形的陶冶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形成一定的精神与气质,这便是无形文化的建设之目的。
校园无形文化作为一个抽象的名词,却有许多实质性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目标形成,校园“三风”建设,规章制度的完善、环境文化的渲染和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些是学校管理中容易忽视的内容,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思考学校无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归纳出无形文化建设方法,以期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办学目标:无形文化作用的基础
学校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方向。办学目标的形成,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学校现状的分析,办学条件的提炼,员工精神的激发所形成的。它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
办学目标的确定需要校园文化作为基础。无形文化影响着决策者的思想,影响着管理方法的确立。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办学目标。各班相应制定班级工作目标,直至制定个人工作目标。这些目标的确立受着校园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无形文化一旦形成,就可以作为学校员工共同表现出来的作风,更能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强大“文化磁场”。师生员工在它的作用下必然受到影响,从而使个体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学校目标的要求,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风建设”:无形文化表现的精髓
学校“三风”建设,是校园无形文化的集中呈现。即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校风是中心,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旗帜。也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标。其次,重点抓好教师的教风,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最后是学风,塑造优秀人才、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教育最高目的。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严谨的校风引导人,以高尚的师风感染人,以良好的学风培养人”。
校风是学校工作的总领,是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不断积淀而形成的,符合普遍的教育发展规律,诠释了“教书育人”这一教育理念。我们的校风是:“厚学求真,修德至善”。厚学即“浓郁的学识、丰富的知识”;求真意即“追求真实”。厚学是求真的基础,求真是厚学的理想状态。“修德”,意为“修正德行”。在学校教育中,不论是教师的自我教育,还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都是在培育有德之人,培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人。至善就是“达善、极善”。我们将“厚学求真修德至善”提炼为学校的校风,正是基于此联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并能与教育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风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风范,是规范教育者教学行为的准则,也是学校无形文化的最重要内容。我们的教风是:“爱、严、诚、睿、思”。其中的“爱”是热爱、关爱。教育者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在岗位上还要爱同事、爱学生。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是教育者高尚情操的最好体现。“严”对于教育者来说,更能理解其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不仅要有严谨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流程,还要有严肃的教育态度以及严格的教育要求,否则教育目标将难以达成。教风中的“诚”是诚恳、诚挚。作为教育者而言,诚于求教、诚于传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虚心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教诲,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样耐心细致地传授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于自己的同事,无疑有利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睿”就是睿智,也就是教育者个体的教育智慧。拥有教育智慧就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不露痕迹地消解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并能有效地组织和应用教育资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效益。“思”是思索、是思考。凡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具有独立的思维方式,运用自己的学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反思,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或创新教学思路。学会思考,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员工精神则是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是他们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的客观表达。更是学校无形文化的又一呈现。“齐心、尚德、自律、尽责”就是经过多年的办学经验所打造出的“员工精神”,反映出全体教职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涨的工作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她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那就是“爱岗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求实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精神”。
学风就是学习的风气,是学习者应该遵循的方法与要求。我们倡导的学风是:“勤、博、谦、恒、实”。其中的“勤”,就是勤奋,做到“勤于动口”“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博”指的是广涉博学,作为学习者,应该紧跟知识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博览群书,涉猎多种学科知识,以更新自己的知识构成,丰富自己的头脑,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谦”是谦和、是谦逊、是谦虚,这是学习者应该秉持的一种学习态度,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学风中的“恒”就是持之以恒,学习者要想学业有成,恒心和坚持到底的信念是最重要的。“实”就是务实,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做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学习者。
规章制度:无形文化效能的保障
完善的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规章制度是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理念和风格特色,也是执行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学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无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办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师生获得成功、学校得到发展的保障系统。
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期的产物,是保障学校教育有章可循、有序发展的。目的是用制度来强化,用习惯来内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学校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环境建设:无形文化发展的延伸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一种景观特色,是校园无形文化的一种表达,更是学校发展的外在表达方式。环境中包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取代的。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更能够激发求知欲望,完善健康人格,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是环境建设要包含文化教育底蕴。校园文化环境应当融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方向,体现出学校的管理文化。在环境规划建设中能融合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理念及目标,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让师生以无穷的遐想空间,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浓郁的教育作用。
其次是环境营造文化氛围,由氛围产生教育力量。无形文化重在熏陶、重在感染。既要反映出小学生的天真童趣,更要折射出少年儿童的活泼天性,体现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习惯:无形文化作用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问,行为习惯到底是什么呢?跟校园文化建设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也是需要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生活方式。教育的过程就是在培养习惯。而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在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成长。这些无形的文化时时刻刻地教育着学生。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习惯培养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孩子对某个习惯产生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形成,另一方面可以由良好的文化风气所影响。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向往的感情。其次,要强化理解规范的具体内容,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规范标准,才能自觉形成良好的习惯。而这些更需要无形文化的感染,因此,无形文化对学生的习惯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及时评价和奖惩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而这种评价与激励更是校园无形文化的重要内涵。好的奖励措施会让孩子在成功中体验养成良好习惯的乐趣。培养良好习惯是一个复杂纷繁的过程,通过制度约束,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生活得很有情趣、很有意义。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校园中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良好氛围的营造,教师大爱形象的塑造,规范有效的制度的落实更是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
校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校园中的无形文化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现象。这需要在管理中不断地建设与完善。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
校园无形文化作为一个抽象的名词,却有许多实质性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目标形成,校园“三风”建设,规章制度的完善、环境文化的渲染和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些是学校管理中容易忽视的内容,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思考学校无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归纳出无形文化建设方法,以期达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办学目标:无形文化作用的基础
学校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方向。办学目标的形成,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学校现状的分析,办学条件的提炼,员工精神的激发所形成的。它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
办学目标的确定需要校园文化作为基础。无形文化影响着决策者的思想,影响着管理方法的确立。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办学目标。各班相应制定班级工作目标,直至制定个人工作目标。这些目标的确立受着校园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无形文化一旦形成,就可以作为学校员工共同表现出来的作风,更能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强大“文化磁场”。师生员工在它的作用下必然受到影响,从而使个体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学校目标的要求,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风建设”:无形文化表现的精髓
学校“三风”建设,是校园无形文化的集中呈现。即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校风是中心,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旗帜。也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标。其次,重点抓好教师的教风,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最后是学风,塑造优秀人才、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教育最高目的。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严谨的校风引导人,以高尚的师风感染人,以良好的学风培养人”。
校风是学校工作的总领,是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不断积淀而形成的,符合普遍的教育发展规律,诠释了“教书育人”这一教育理念。我们的校风是:“厚学求真,修德至善”。厚学即“浓郁的学识、丰富的知识”;求真意即“追求真实”。厚学是求真的基础,求真是厚学的理想状态。“修德”,意为“修正德行”。在学校教育中,不论是教师的自我教育,还是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都是在培育有德之人,培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人。至善就是“达善、极善”。我们将“厚学求真修德至善”提炼为学校的校风,正是基于此联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并能与教育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风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风范,是规范教育者教学行为的准则,也是学校无形文化的最重要内容。我们的教风是:“爱、严、诚、睿、思”。其中的“爱”是热爱、关爱。教育者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在岗位上还要爱同事、爱学生。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是教育者高尚情操的最好体现。“严”对于教育者来说,更能理解其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不仅要有严谨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流程,还要有严肃的教育态度以及严格的教育要求,否则教育目标将难以达成。教风中的“诚”是诚恳、诚挚。作为教育者而言,诚于求教、诚于传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虚心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教诲,是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样耐心细致地传授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于自己的同事,无疑有利于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睿”就是睿智,也就是教育者个体的教育智慧。拥有教育智慧就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不露痕迹地消解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事件,并能有效地组织和应用教育资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效益。“思”是思索、是思考。凡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都具有独立的思维方式,运用自己的学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反思,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或创新教学思路。学会思考,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员工精神则是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是他们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的客观表达。更是学校无形文化的又一呈现。“齐心、尚德、自律、尽责”就是经过多年的办学经验所打造出的“员工精神”,反映出全体教职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涨的工作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她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那就是“爱岗敬业精神”“团队精神”“求实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精神”。
学风就是学习的风气,是学习者应该遵循的方法与要求。我们倡导的学风是:“勤、博、谦、恒、实”。其中的“勤”,就是勤奋,做到“勤于动口”“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博”指的是广涉博学,作为学习者,应该紧跟知识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博览群书,涉猎多种学科知识,以更新自己的知识构成,丰富自己的头脑,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谦”是谦和、是谦逊、是谦虚,这是学习者应该秉持的一种学习态度,要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学风中的“恒”就是持之以恒,学习者要想学业有成,恒心和坚持到底的信念是最重要的。“实”就是务实,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做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学习者。
规章制度:无形文化效能的保障
完善的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规章制度是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理念和风格特色,也是执行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学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无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办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是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师生获得成功、学校得到发展的保障系统。
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期的产物,是保障学校教育有章可循、有序发展的。目的是用制度来强化,用习惯来内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学校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环境建设:无形文化发展的延伸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一种景观特色,是校园无形文化的一种表达,更是学校发展的外在表达方式。环境中包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取代的。良好的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更能够激发求知欲望,完善健康人格,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是环境建设要包含文化教育底蕴。校园文化环境应当融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方向,体现出学校的管理文化。在环境规划建设中能融合学校的历史与现状、理念及目标,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让师生以无穷的遐想空间,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浓郁的教育作用。
其次是环境营造文化氛围,由氛围产生教育力量。无形文化重在熏陶、重在感染。既要反映出小学生的天真童趣,更要折射出少年儿童的活泼天性,体现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良好习惯:无形文化作用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问,行为习惯到底是什么呢?跟校园文化建设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也是需要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生活方式。教育的过程就是在培养习惯。而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在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成长。这些无形的文化时时刻刻地教育着学生。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习惯培养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孩子对某个习惯产生兴趣。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形成,另一方面可以由良好的文化风气所影响。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适时进行榜样教育,让孩子对养成某个良好习惯产生向往的感情。其次,要强化理解规范的具体内容,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规范标准,才能自觉形成良好的习惯。而这些更需要无形文化的感染,因此,无形文化对学生的习惯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及时评价和奖惩也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而这种评价与激励更是校园无形文化的重要内涵。好的奖励措施会让孩子在成功中体验养成良好习惯的乐趣。培养良好习惯是一个复杂纷繁的过程,通过制度约束,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生活得很有情趣、很有意义。文化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校园中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良好氛围的营造,教师大爱形象的塑造,规范有效的制度的落实更是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
校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校园中的无形文化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管理中,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现象。这需要在管理中不断地建设与完善。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