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打造灵活而有效地课堂,就要学会巧妙提问,在既活跃课堂又活跃思维的同时,使学生的求知水到渠成。
一、精心设问是基础。教师在讲课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方面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在设计提问时,选择最佳的切人点,如:知识的重难点、学生的困惑之处、事情的比较、规律的探索、思维的转折、知识的过渡等。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其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要力求难度适中,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问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灵活性。既事先精心设计,又要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做必要的调整,不能固执于自己的偏见。
例如,在学习必修4《哲学生活》“人生价值”这一概念时,可以设问:“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各指什么?”在学生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设问:“哲学上‘人生价值’的‘价值’又是指什么呢?”这样通过设问便顺利完成了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到哲学中“人生价值”的衔接,循序渐进。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时,又对旧知识的复习起到巩固作用。
二、巧妙启发是关键。新课标的理念是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应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便于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像 “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方式,用多了学生就会不动脑筋地信口回答,应该尽量避免。
例如常见的启发式提问语有: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等。以上这些启发性的提问用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因为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基础、能力的不同,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想到的知识多些,有的想到的内容少些,有的学生说的内容层次深些,有的可能肤浅些,上述教学用语顾及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的回忆和建构。
三、因人施问是前提。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兼顾各种类型的学生。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提问并获得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
例如,在讲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时,讲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提的问题是“从课本上,你能学到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则提问“据你所知,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采取哪两种手段?”,而“请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和调节作用”就留给成绩好一些的同学回答。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四、鼓励赏识是必须。每个人都有一种被肯定、被赏识的需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在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同层次的回答后,运用赏识性语言,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或反应平淡,学生不明白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满意,让人摸不着头脑。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反复使用的赏识性常用语:“很好!”、 “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力真强!”、“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真是巧思妙言!值得大家学习!”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包括自己不喜欢的学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使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更好地接受知识,更好地成长。
五、反思性提问是延伸。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合理运用反思性提问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呢?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谈谈感想,加深印象。“你觉得通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通过研究,你有什么体会或启发?”;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己来做课堂小结。如:“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还可以通过提问延伸到课外或下一堂课,巩固所学知识。“请你课后到周围找一找,有哪些地方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包含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资料,看谁收获最多?”
这些反思性的语言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提炼出学法,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
总之,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新课标下的中学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学习新课程,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巧妙提问中活学知识,使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摇篮。
一、精心设问是基础。教师在讲课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方面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在设计提问时,选择最佳的切人点,如:知识的重难点、学生的困惑之处、事情的比较、规律的探索、思维的转折、知识的过渡等。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其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要力求难度适中,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问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灵活性。既事先精心设计,又要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做必要的调整,不能固执于自己的偏见。
例如,在学习必修4《哲学生活》“人生价值”这一概念时,可以设问:“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各指什么?”在学生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设问:“哲学上‘人生价值’的‘价值’又是指什么呢?”这样通过设问便顺利完成了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到哲学中“人生价值”的衔接,循序渐进。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时,又对旧知识的复习起到巩固作用。
二、巧妙启发是关键。新课标的理念是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应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便于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像 “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方式,用多了学生就会不动脑筋地信口回答,应该尽量避免。
例如常见的启发式提问语有: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预习后,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等。以上这些启发性的提问用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因为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基础、能力的不同,做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想到的知识多些,有的想到的内容少些,有的学生说的内容层次深些,有的可能肤浅些,上述教学用语顾及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的回忆和建构。
三、因人施问是前提。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兼顾各种类型的学生。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提问并获得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
例如,在讲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时,讲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提的问题是“从课本上,你能学到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则提问“据你所知,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采取哪两种手段?”,而“请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和调节作用”就留给成绩好一些的同学回答。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四、鼓励赏识是必须。每个人都有一种被肯定、被赏识的需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在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同层次的回答后,运用赏识性语言,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或反应平淡,学生不明白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满意,让人摸不着头脑。以下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反复使用的赏识性常用语:“很好!”、 “你头脑真灵活!”、“你接受力真强!”、“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真是巧思妙言!值得大家学习!”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包括自己不喜欢的学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使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更好地接受知识,更好地成长。
五、反思性提问是延伸。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合理运用反思性提问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呢?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谈谈感想,加深印象。“你觉得通过这节课,有什么收获?”、“通过研究,你有什么体会或启发?”;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己来做课堂小结。如:“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还可以通过提问延伸到课外或下一堂课,巩固所学知识。“请你课后到周围找一找,有哪些地方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包含着许多丰富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自己去寻找资料,看谁收获最多?”
这些反思性的语言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提炼出学法,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
总之,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新课标下的中学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学习新课程,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巧妙提问中活学知识,使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