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以“互动”、自主阅读鉴赏作为选修教材的主要教学方式。实现“互动”和自主阅读鉴赏的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给适当的方法和为之创造互动的机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体现学生在学习和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选修课 互动 自主鉴赏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以诗养性,以诗怡情,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能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体会诗歌内蕴,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评价古代诗歌。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资源(如网络),自主学习、欣赏文字、内容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意见。
4.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 了解有关高考对相关知识点的考查要求,能较好地回答高考型诗歌鉴赏题。
5.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名诗名句,既滋养其人生,又助其作文。
二、诗歌模块的教学程式
1.示范鉴赏,授之以“渔”。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之部”共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单元,每一单元前有“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我首先打破教材的编排序列,先从第三单元开始,在这里强调吟咏的重要性和一般方法。我们通过《将进酒》的学习,体会了诗歌的音乐美,研究了诗歌的音韵、平仄等知识,欣赏了诵读和古诗新唱两种美妙的读诗法门,还提前学唱了李煜的《虞美人》。此后,我们就把“读”作为诗歌部分最重要也是最常规的教学手段了。美读,有感情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先体会再诵读再体会等等,在以后的学习中,成了学生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然后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通过对作者及创作背景的把握去探讨作品的意蕴美和情感美的方法。在这里,我们的收获有三:一是学生有了了解作者、了解背景的意识,不会盲目地去猜诗了;二是学生基本能把领悟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的情趣和自主评价结合起来;三是丰富了文史常识,积累了一定量的作家作品知识。我们又通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想像能力,了解诗歌由物生象、由象生境、由境生情的主要特征,并习惯沿此途径赏析诗歌。
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养成习惯、掌握方法。
2.自主赏析,交流互动。
学生能自主赏析诗歌是我们确定的最具体的能力目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也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当我们总体介绍了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后,我安排了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每节课前几分钟由学生自主介绍并赏析一首课外诗歌。全班学生轮流上台,具体次序由科代表安排。科代表需至迟前一天确定第二天上台讲课的同学,该同学自主选择一首诗(包括词、曲),并在上课前抄写在黑板上或投影在屏幕上。我们要求讲课的同学尽量不用讲稿(大多数同学做到了),争取在5分钟内赏析该诗,并回答同学的提问。每节课上,最热闹、最活跃的时刻就是全班同学争先给该同学提问的时候了。在这里,自主赏析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非常自然地实现了。
3.以背促读,读练结合。
我决定以背的方式加强积累,并不考虑教材是否有要求。我们设定了语文小组(每班7个小组),由科代表负责确定每天要背诵的诗,并写在小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到所在的小组组长那里去背,组长在科代表处背。三个单元学完之后我们搞了一次名诗名句背默竞赛,学生积极参与,成绩都不错。
诗歌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词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知识,为了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也是出于对其他更多教学效果的期待,我还安排了两次诗词写作训练。一次是学写一首古诗,或绝句或律诗;一次是学完韦庄的《菩萨蛮》和白居易的《忆江南》后,我们要求以“珠海”为题,试填一首《菩萨蛮》词。
我通过以上的实践觉得,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突破一个“不敢”的顾虑,这个顾虑也多多少少有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不信任。其实现在学生在资源的占有上并不比教师差,差只差在对资源的整合上,这一点教师可以协助学生完成。学生的思维也有比教师占优势的地方,即他们敢想、敢下结论、敢于不囿于前人之说。有时,他们灵感一闪的想法可以给教师有益的启示。其次,教师要有“舍得”的“大度”,即要舍得用一定的课时去给学生,舍得一节课上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动”。其实,这并不是“舍得”与否的问题,这还是教师教学观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和其他理科的选修教材在使用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承载的教学任务以及高考中的地位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怎样上好选修教材,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选修课 互动 自主鉴赏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以诗养性,以诗怡情,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能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体会诗歌内蕴,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评价古代诗歌。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资源(如网络),自主学习、欣赏文字、内容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歌,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意见。
4.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 了解有关高考对相关知识点的考查要求,能较好地回答高考型诗歌鉴赏题。
5.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名诗名句,既滋养其人生,又助其作文。
二、诗歌模块的教学程式
1.示范鉴赏,授之以“渔”。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之部”共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单元,每一单元前有“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我首先打破教材的编排序列,先从第三单元开始,在这里强调吟咏的重要性和一般方法。我们通过《将进酒》的学习,体会了诗歌的音乐美,研究了诗歌的音韵、平仄等知识,欣赏了诵读和古诗新唱两种美妙的读诗法门,还提前学唱了李煜的《虞美人》。此后,我们就把“读”作为诗歌部分最重要也是最常规的教学手段了。美读,有感情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先体会再诵读再体会等等,在以后的学习中,成了学生们的一种自觉的行为。然后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通过对作者及创作背景的把握去探讨作品的意蕴美和情感美的方法。在这里,我们的收获有三:一是学生有了了解作者、了解背景的意识,不会盲目地去猜诗了;二是学生基本能把领悟作者的思想、感受作者的情趣和自主评价结合起来;三是丰富了文史常识,积累了一定量的作家作品知识。我们又通过“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想像能力,了解诗歌由物生象、由象生境、由境生情的主要特征,并习惯沿此途径赏析诗歌。
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养成习惯、掌握方法。
2.自主赏析,交流互动。
学生能自主赏析诗歌是我们确定的最具体的能力目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也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当我们总体介绍了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后,我安排了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每节课前几分钟由学生自主介绍并赏析一首课外诗歌。全班学生轮流上台,具体次序由科代表安排。科代表需至迟前一天确定第二天上台讲课的同学,该同学自主选择一首诗(包括词、曲),并在上课前抄写在黑板上或投影在屏幕上。我们要求讲课的同学尽量不用讲稿(大多数同学做到了),争取在5分钟内赏析该诗,并回答同学的提问。每节课上,最热闹、最活跃的时刻就是全班同学争先给该同学提问的时候了。在这里,自主赏析和学生间的互动交流非常自然地实现了。
3.以背促读,读练结合。
我决定以背的方式加强积累,并不考虑教材是否有要求。我们设定了语文小组(每班7个小组),由科代表负责确定每天要背诵的诗,并写在小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到所在的小组组长那里去背,组长在科代表处背。三个单元学完之后我们搞了一次名诗名句背默竞赛,学生积极参与,成绩都不错。
诗歌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词的平仄、对仗、押韵等基本知识,为了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也是出于对其他更多教学效果的期待,我还安排了两次诗词写作训练。一次是学写一首古诗,或绝句或律诗;一次是学完韦庄的《菩萨蛮》和白居易的《忆江南》后,我们要求以“珠海”为题,试填一首《菩萨蛮》词。
我通过以上的实践觉得,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突破一个“不敢”的顾虑,这个顾虑也多多少少有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不信任。其实现在学生在资源的占有上并不比教师差,差只差在对资源的整合上,这一点教师可以协助学生完成。学生的思维也有比教师占优势的地方,即他们敢想、敢下结论、敢于不囿于前人之说。有时,他们灵感一闪的想法可以给教师有益的启示。其次,教师要有“舍得”的“大度”,即要舍得用一定的课时去给学生,舍得一节课上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动”。其实,这并不是“舍得”与否的问题,这还是教师教学观和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和其他理科的选修教材在使用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承载的教学任务以及高考中的地位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怎样上好选修教材,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