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欣赏能力,自己发现亮点,享受诗歌的美,从一个富有情趣的镜头;生动而典型的意象;新奇的感受、领悟、联想、想象、构思;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洋溢的才气与深厚的功夫五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长期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这些美。
关键词:读诗;自己;发现;亮点
读诗是为了享受,享受美。除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外,能否发现作品艺术上的亮点,决定我们能否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一般说来,一首诗的亮点可能在哪里呢?我们姑且归纳出这样几个方面。
一、 一个富有情趣的镜头
这在小篇幅的作品中最为常见。袁枚有一首五言绝句《十二月十五日夜》,是很好的例子: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那个“吹灯窗更明”,逻辑上岂不荒唐?但实际情况难道不是这样的?作者捕捉到了,写进诗里,让读者也由“看见”变成了“发现”。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吹灯”自然是打算睡觉了;可是一个诗人,当他看到窗外“一天雪”的时候,尽管已经是“人声绝”的时分了,他能马上上床入睡吗?
“草色遥看近却无”,“鸟鸣山更幽”等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句,就属这一类。不能设想,没有这一句,那诗还有存在的价值。
余光中有一首《天国地府》:
每年到母难日 总握着电话筒 很想拨一个电话 给久别的母亲 只为了再听一次 一次也好 催眠的磁性母音 但是她住的地方不知是什么号码 何况她已经睡了不能接我的电话
“这里是长途台 究竟你要 接哪一个国家?”
我该怎么回答呢 天国,是什么字头 地府,有多少区号 / 那不耐的接线生 卡哒把线路切断 留给我手里一截 算是电线呢 还是若断若连的脐带 就算真的接通了 又能够说些什么
当然这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情节,我们不管它的性质,也可以看成靠一个镜头、一个荒唐而新奇而富有表现力的镜头取胜的作品。
二、 生动而典型的意象
如果说上面讲的那个镜头是作品的主题或骨架,那么这里所说的意象则是作品中的元素。长一点的诗作多半不止用一个意象,这些意象支撑起诗的基调,营造出作品的意境,最能引人入胜,使人过目不忘。如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举止写出了李白郁闷的心情;杜甫《江村》:“老妇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妻子和儿子的举动表现了生活的清贫却不乏情趣。
这种写法最典型的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间几行写道: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一连串铺排下来,充分地表现出田园生活的简朴而恬适。
短章也有不逊于长诗的。如吴均的《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每句都有意象,写出作者所处之高峻之清新之宁静。
又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就五行,竟然罗列了十一个意象,把“断肠”之心境渲染到极致。
三、 新奇的感受、领悟、联想、想象、构思
一首诗最打动人的常常并不是它所写的客观事物,而是作者主观的东西,其中新奇的感受、领悟、联想、想象、构思最为人所拍案。
说感受新奇的莫如宋之问《过汉江》:岭南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好不容易回一趟家,临到之时却不是喜悦、急切而是胆怯!意料之外而又是情理之中。
还有韦庄的句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反常人“叶落归根”的心态,表达了对江南的迷恋。
有的是从客观事物领悟出来的道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为千古流传之格言的不正是写作者领悟之哲理的句子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则是联想新奇的例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有的是想象新奇。比如白居易的《大竹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末两句的想象虽不算客观的“真”,却很有主观的“美”。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意境空阔明净而带着一份奇幻色彩,句句皆美。但最让人叹服的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几句,其想象之大气,无人比肩。
说到构思,没有比刘过《沁园春·寄辛承旨》更让人叫绝的了: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淡抹浓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作者不过是想告诉辛弃疾:你约我会面我本来特高兴,可是路上发现西湖这儿正是宜游之时,于是打算在这儿玩两天再去你那儿。可是他却虚构了一个白日见鬼的故事。我想,稼轩先生看到朋友的这封信,一定忍俊不禁。
四、 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
文如其人,诗亦如其人。李白就是李白,即便是求人举荐,一首《上李邕》也写得趾高气扬。他不仅没有低三下四阿谀奉承,连假惺惺的謙虚都没有,竟然还对所求者颇有微词!
唐寅的《桃花诗》则像一首打油诗,其语言之俚俗可能会让“学院派”们笑掉大牙: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关键词:读诗;自己;发现;亮点
读诗是为了享受,享受美。除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外,能否发现作品艺术上的亮点,决定我们能否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一般说来,一首诗的亮点可能在哪里呢?我们姑且归纳出这样几个方面。
一、 一个富有情趣的镜头
这在小篇幅的作品中最为常见。袁枚有一首五言绝句《十二月十五日夜》,是很好的例子: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那个“吹灯窗更明”,逻辑上岂不荒唐?但实际情况难道不是这样的?作者捕捉到了,写进诗里,让读者也由“看见”变成了“发现”。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吹灯”自然是打算睡觉了;可是一个诗人,当他看到窗外“一天雪”的时候,尽管已经是“人声绝”的时分了,他能马上上床入睡吗?
“草色遥看近却无”,“鸟鸣山更幽”等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句,就属这一类。不能设想,没有这一句,那诗还有存在的价值。
余光中有一首《天国地府》:
每年到母难日 总握着电话筒 很想拨一个电话 给久别的母亲 只为了再听一次 一次也好 催眠的磁性母音 但是她住的地方不知是什么号码 何况她已经睡了不能接我的电话
“这里是长途台 究竟你要 接哪一个国家?”
我该怎么回答呢 天国,是什么字头 地府,有多少区号 / 那不耐的接线生 卡哒把线路切断 留给我手里一截 算是电线呢 还是若断若连的脐带 就算真的接通了 又能够说些什么
当然这可能是一个虚构的情节,我们不管它的性质,也可以看成靠一个镜头、一个荒唐而新奇而富有表现力的镜头取胜的作品。
二、 生动而典型的意象
如果说上面讲的那个镜头是作品的主题或骨架,那么这里所说的意象则是作品中的元素。长一点的诗作多半不止用一个意象,这些意象支撑起诗的基调,营造出作品的意境,最能引人入胜,使人过目不忘。如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举止写出了李白郁闷的心情;杜甫《江村》:“老妇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妻子和儿子的举动表现了生活的清贫却不乏情趣。
这种写法最典型的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间几行写道: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一连串铺排下来,充分地表现出田园生活的简朴而恬适。
短章也有不逊于长诗的。如吴均的《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每句都有意象,写出作者所处之高峻之清新之宁静。
又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诗就五行,竟然罗列了十一个意象,把“断肠”之心境渲染到极致。
三、 新奇的感受、领悟、联想、想象、构思
一首诗最打动人的常常并不是它所写的客观事物,而是作者主观的东西,其中新奇的感受、领悟、联想、想象、构思最为人所拍案。
说感受新奇的莫如宋之问《过汉江》:岭南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好不容易回一趟家,临到之时却不是喜悦、急切而是胆怯!意料之外而又是情理之中。
还有韦庄的句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一反常人“叶落归根”的心态,表达了对江南的迷恋。
有的是从客观事物领悟出来的道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为千古流传之格言的不正是写作者领悟之哲理的句子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则是联想新奇的例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有的是想象新奇。比如白居易的《大竹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末两句的想象虽不算客观的“真”,却很有主观的“美”。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意境空阔明净而带着一份奇幻色彩,句句皆美。但最让人叹服的是“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几句,其想象之大气,无人比肩。
说到构思,没有比刘过《沁园春·寄辛承旨》更让人叫绝的了: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淡抹浓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作者不过是想告诉辛弃疾:你约我会面我本来特高兴,可是路上发现西湖这儿正是宜游之时,于是打算在这儿玩两天再去你那儿。可是他却虚构了一个白日见鬼的故事。我想,稼轩先生看到朋友的这封信,一定忍俊不禁。
四、 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
文如其人,诗亦如其人。李白就是李白,即便是求人举荐,一首《上李邕》也写得趾高气扬。他不仅没有低三下四阿谀奉承,连假惺惺的謙虚都没有,竟然还对所求者颇有微词!
唐寅的《桃花诗》则像一首打油诗,其语言之俚俗可能会让“学院派”们笑掉大牙: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