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过渡环节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以及在实际情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时延长过渡时间、调整转换教学节奏、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低结构活动弱化过渡等优化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过渡环节;优化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是幼儿园教育宗旨,只靠一日生活的两节课或只关注孩子常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注重整体性,一日生活它是一个整体,因此,必须遵照“幼儿园每项活动都是课程,一日活动都要有教育目标”。
我们幼儿园一日活动作息表上将各个活动时间细化,将每个时间段的活动定
得非常明确,但是实际上存在很多的过渡环节。以大班为例:
晨间检查7:45 →晨间活动7:45—8:20 →晨间锻炼8:20—8:50→ 盥洗、喝水、点名8:50—9:00 → 谈话活动8:00—9:10 →集体活动(一)9:10—9:35 → 盥洗、吃点心9:35—9:40→做操9:40—9:50 →自由活动9:50—10:10 →集体活动(二)10:10—10:35 →集餐前活动10:35—10:55 →午餐11:00—11:30。
可以看出半日活动中隐藏了很多过渡环节。过渡环节犹如一串串音符落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那么我们将如何把握住节奏,合理开展过渡环节,弹好过渡进行曲呢?我们先来谈谈过渡环节特有的节奏作用以及教育价值。
一、 过渡环节的节奏作用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之所以需要过渡环节,一是为了适应幼儿日常身心活动有节奏更替的需要;二是为了适应日常教学活动有节奏更替的需要。在我们目前的幼儿园生活中,这两种需要所引起的过渡,在实际的过渡环节中,既有机地交织结合在一起,又有着彼此的区别。二者的结合目前体现为教学活动更替的节奏同幼儿身心活动更替的节奏是人为地重合,并且由前者来决定后者,同时借助于后者来实现前者。这种“一石二鸟”的方法,实际上是以教学活动更替的节奏,人为地取代了幼儿自然的身心节奏。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在实际的行动中,去硬性地排除二者重合交叉的可能性,二者是可以重合交叉的:它们都是一种有节奏的活动,这种有节奏的活动内在固有一种停顿、间歇、插曲的性质。
二、 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
(一) 教师层面
1 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孩子自主活动,把教师解放出来,利于教师进行现场的设计、思考以及一些临时的随机情况的处理。
2 教师应合理充分利用在这样的自主时间里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给教师搭建了与孩子进行个别交流的好机会,能尽量关注照顾到个别差异,促使幼儿个性发展。
3 体现了教师在过渡环节的组织能力。我们认为,一名教师的优秀与否,除了看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否有创新性,也要看她是否关注教育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二) 幼儿层面
1 释放了幼儿的心理能量
轻松合理的过渡环节能给幼儿的心理得到充分的宣释。往往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所受的控制较多,思想比较集中、紧张。在过渡环节中,孩子健康的宣泄與释放,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也符合孩子活动的规律及其特点,实现纲要提出的动静交替。
2 锻炼了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在一些过渡环节中,教师会开放班级区域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区域与区域材料,按照区域规则进行个人游戏或合作游戏,听到与教师约定的信号结束游戏并收拾玩具,所以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
3 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过渡环节中,孩子们会因为选择材料与同伴发生纠纷;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讨论交流、会有合作;互换交换材料等,因而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三、 过渡环节已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往往为了保证集体活动时间或者追求整齐划一的活动次序,过渡环节的作用更多体现于拉近幼儿活动节奏的差距,在过渡环节的组织过程中往往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 压缩式
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写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这就使得有些老师单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执行《纲要》的精神,后果就是尽可能地压缩过渡环节中转换的时间,用一些强制的手段来提高转换的速度。
实录:教师在组织半日活动时忽视了过渡环节,而将重点放在正规的集体教育活动中。当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后,老师往往会用各种指令急切地希望孩子们尽快地安静下来可以开始精心准备的教育活动时,却发现孩子们并不能体会教师焦急的心情。更多孩子则表现对户外活动的意犹未尽,孩子们或是姗姗来迟,或是已经等待得毫无气力,教师不管用什么办法,也无力挽回这难堪的局面,教师只能逐个提醒让他们坐下来准备上课,从而温馨教学氛围已被破坏。
(二) 放羊式
有些老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放松期,任凭孩子们自由发挥,充耳不闻,这样的方式貌似自主,体现自由,但是真正带给孩子的是不安全因素和没有秩序的杂乱感,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
实录:集体活动刚结束,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去卫生间,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老师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等待下一个活动时间的到来。孩子们追逐和聊天的声音越来越响,老师示意大家不要竞跑并轻声说话,但过不了多久吵闹声依旧掀起,整个教室逐渐陷入一片乱糟糟的状况……老师似乎恼怒了,突然一声令下,孩子们愕然静止,然后面面相觑,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
(三) 高控式
环节之间的转换也比较生硬,过多干预和催促幼儿,原因是如果教师不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相应的工作,就会打乱一日活动的正常秩序,增加组织活动的难度。
实录:集体教学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口头指令下,分成四组分批去入厕、盥洗。老师弹起了这个星期刚学过的一首歌曲,孩子们都自觉地跟着边唱边做动作。在唱完歌后,老师提醒轮到去厕所的小朋友不要磨蹭,上完厕所马上回教室,继续弹琴请孩子们唱歌。这时有些孩子坐不住了,可是还有一组孩子在厕所没回来,于是老师又组织玩起了手指游戏。当所有的孩子都回到了座位上,老师才开始请孩子们去门口排队,开展接下来的户外活动。 (四) 机械式
有的老师喜欢用生活环节代替过渡环节,这种现象在小班比较常见,一个集体活动后就只有生活环节,而且要求幼儿按学号排队解小便、喝水,出现了消极等待的现象,这样既违背了《纲要》精神,也违背了幼儿身心特点,没有让幼儿真正地放松,充分地休息。
实录:集体活动刚结束,老师请小朋友们按照学号一个一个排队去小便,然后按秩序一个跟着一个拿茶杯,喝完开水就要求小朋友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等着第二个教学活动的开始。
四、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建议
(一) 长音——适时延长过渡时间
对于过渡环节的处理,单一的压缩并不能完全适应幼儿身心节奏的转化,教师需要适时延长过渡环节,这不仅能给幼儿自由活动和释放个性的时间,同时也能给教师实现过渡环节教育价值的机会和时间。
1 自由阅读和讲故事
这种形式比较适合等待时间相对较长的过渡环节,故事在体裁和篇幅上可以进行自由地选择和调整,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随时中断,非常灵活。
2 游戏激活过渡环节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伙伴,教师可以将过渡环节中的等待,替代转化成为游戏中的等待,让幼儿乐在游戏中的等待比在无所事事中的等待更有价值。一切由教师有意识地设计的游戏,都具有(或应当具有)积极的学习、发展和心理体验的价值,过渡环节也变得更加自主而有效。如:手指游戏、律动游戏、自主游戏。
3 自由谈话
教师要注意收集幼儿相关的经验基础,了解他们在有关方面的兴趣,和幼儿进行有一定主题的、但同时又是发散性的、自由联想性的谈话。这种谈话除了应有一定的主题这一限制外,在其他方面都是很随意的。比如它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它只是通过过程来达到了解的目的而不要求任何明确的结论。教师还可以在过渡环节里随机地穿插“讲笑话”,和幼儿一起“猜小谜语”等等。
(二) 变奏——调整教学活动转换节奏,尊重幼儿发展需要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如果要取得真正的效果,必须在课程上追随儿童的自然发展的历程而不是超越它,在教学上通过幼儿的自然表现即主动的活动,让他们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冲突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知识、技能、规则都不应当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来自于幼儿对他们自己的动作的主动建构。”这段话体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一种态度——尊重。我們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适当调整时间的设置,寻找如何处理两种节奏转换的适宜方法,在尊重幼儿身心的同时也能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自行安排活动的次序和时间的长度,这使得教师能够真正从幼儿的角度来灵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幼儿的主体位置。
(三) 琶音——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如何安排儿童的一日生活呢?一般来说,幼儿是通过活动来对时间进行理解和认知的,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这样让幼儿形成习惯,有利于幼儿形成秩序。比如有次因为雾霾天气,老师不带幼儿去做早操,幼儿就会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不做操?”如果没有带他们到户外去,他们就会说:“老师,我们出去玩吧。”稳定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安排,幼儿已经形成习惯,幼儿有了一定活动的次序,就形成秩序感。在组织过渡环节时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要“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建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部动力机制,将他律转变为自律,培养基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发展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幼儿活动的需要,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 弱音——低结构活动中弱化过渡环节
过渡环节对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来说是边缘的、不稳定的,从时间上来说也是非常短暂的,经常界于两个活动之间。因此,我们依据过渡环节的这一性质,采用弱化的方法来处理过渡环节。也就是说,将集体活动从高结构转化为低结构的活动,使前一活动顺利、自然过渡到后一活动中去,使过渡环节与其他活动没有明显的区别。
开展过渡活动,是对幼儿活动的补充,教师应该注重这一点,合理地安排,这样有利用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只要我们朝这个大方向去重视过渡环节,做出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选择,把握节奏,弹好过渡进行曲,从而提高幼儿活动的有效性,使幼儿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印发,2001,7.
[2] 李煜玲.过渡“无痕”让一日生活“活”起来[J].教育导刊,2013,10.
[3] 常彩卷.关注过渡环节 优化幼儿一日生活[J].山东教育,2013,12.
作者简介:汪青青,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教育第二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园;过渡环节;优化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是幼儿园教育宗旨,只靠一日生活的两节课或只关注孩子常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注重整体性,一日生活它是一个整体,因此,必须遵照“幼儿园每项活动都是课程,一日活动都要有教育目标”。
我们幼儿园一日活动作息表上将各个活动时间细化,将每个时间段的活动定
得非常明确,但是实际上存在很多的过渡环节。以大班为例:
晨间检查7:45 →晨间活动7:45—8:20 →晨间锻炼8:20—8:50→ 盥洗、喝水、点名8:50—9:00 → 谈话活动8:00—9:10 →集体活动(一)9:10—9:35 → 盥洗、吃点心9:35—9:40→做操9:40—9:50 →自由活动9:50—10:10 →集体活动(二)10:10—10:35 →集餐前活动10:35—10:55 →午餐11:00—11:30。
可以看出半日活动中隐藏了很多过渡环节。过渡环节犹如一串串音符落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那么我们将如何把握住节奏,合理开展过渡环节,弹好过渡进行曲呢?我们先来谈谈过渡环节特有的节奏作用以及教育价值。
一、 过渡环节的节奏作用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之所以需要过渡环节,一是为了适应幼儿日常身心活动有节奏更替的需要;二是为了适应日常教学活动有节奏更替的需要。在我们目前的幼儿园生活中,这两种需要所引起的过渡,在实际的过渡环节中,既有机地交织结合在一起,又有着彼此的区别。二者的结合目前体现为教学活动更替的节奏同幼儿身心活动更替的节奏是人为地重合,并且由前者来决定后者,同时借助于后者来实现前者。这种“一石二鸟”的方法,实际上是以教学活动更替的节奏,人为地取代了幼儿自然的身心节奏。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在实际的行动中,去硬性地排除二者重合交叉的可能性,二者是可以重合交叉的:它们都是一种有节奏的活动,这种有节奏的活动内在固有一种停顿、间歇、插曲的性质。
二、 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
(一) 教师层面
1 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孩子自主活动,把教师解放出来,利于教师进行现场的设计、思考以及一些临时的随机情况的处理。
2 教师应合理充分利用在这样的自主时间里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给教师搭建了与孩子进行个别交流的好机会,能尽量关注照顾到个别差异,促使幼儿个性发展。
3 体现了教师在过渡环节的组织能力。我们认为,一名教师的优秀与否,除了看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否有创新性,也要看她是否关注教育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二) 幼儿层面
1 释放了幼儿的心理能量
轻松合理的过渡环节能给幼儿的心理得到充分的宣释。往往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所受的控制较多,思想比较集中、紧张。在过渡环节中,孩子健康的宣泄與释放,有利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也符合孩子活动的规律及其特点,实现纲要提出的动静交替。
2 锻炼了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在一些过渡环节中,教师会开放班级区域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区域与区域材料,按照区域规则进行个人游戏或合作游戏,听到与教师约定的信号结束游戏并收拾玩具,所以对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
3 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过渡环节中,孩子们会因为选择材料与同伴发生纠纷;孩子们在游戏中会有讨论交流、会有合作;互换交换材料等,因而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三、 过渡环节已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往往为了保证集体活动时间或者追求整齐划一的活动次序,过渡环节的作用更多体现于拉近幼儿活动节奏的差距,在过渡环节的组织过程中往往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 压缩式
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写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这就使得有些老师单纯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执行《纲要》的精神,后果就是尽可能地压缩过渡环节中转换的时间,用一些强制的手段来提高转换的速度。
实录:教师在组织半日活动时忽视了过渡环节,而将重点放在正规的集体教育活动中。当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后,老师往往会用各种指令急切地希望孩子们尽快地安静下来可以开始精心准备的教育活动时,却发现孩子们并不能体会教师焦急的心情。更多孩子则表现对户外活动的意犹未尽,孩子们或是姗姗来迟,或是已经等待得毫无气力,教师不管用什么办法,也无力挽回这难堪的局面,教师只能逐个提醒让他们坐下来准备上课,从而温馨教学氛围已被破坏。
(二) 放羊式
有些老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放松期,任凭孩子们自由发挥,充耳不闻,这样的方式貌似自主,体现自由,但是真正带给孩子的是不安全因素和没有秩序的杂乱感,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
实录:集体活动刚结束,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去卫生间,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老师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等待下一个活动时间的到来。孩子们追逐和聊天的声音越来越响,老师示意大家不要竞跑并轻声说话,但过不了多久吵闹声依旧掀起,整个教室逐渐陷入一片乱糟糟的状况……老师似乎恼怒了,突然一声令下,孩子们愕然静止,然后面面相觑,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
(三) 高控式
环节之间的转换也比较生硬,过多干预和催促幼儿,原因是如果教师不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相应的工作,就会打乱一日活动的正常秩序,增加组织活动的难度。
实录:集体教学活动结束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口头指令下,分成四组分批去入厕、盥洗。老师弹起了这个星期刚学过的一首歌曲,孩子们都自觉地跟着边唱边做动作。在唱完歌后,老师提醒轮到去厕所的小朋友不要磨蹭,上完厕所马上回教室,继续弹琴请孩子们唱歌。这时有些孩子坐不住了,可是还有一组孩子在厕所没回来,于是老师又组织玩起了手指游戏。当所有的孩子都回到了座位上,老师才开始请孩子们去门口排队,开展接下来的户外活动。 (四) 机械式
有的老师喜欢用生活环节代替过渡环节,这种现象在小班比较常见,一个集体活动后就只有生活环节,而且要求幼儿按学号排队解小便、喝水,出现了消极等待的现象,这样既违背了《纲要》精神,也违背了幼儿身心特点,没有让幼儿真正地放松,充分地休息。
实录:集体活动刚结束,老师请小朋友们按照学号一个一个排队去小便,然后按秩序一个跟着一个拿茶杯,喝完开水就要求小朋友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等着第二个教学活动的开始。
四、 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过渡环节的建议
(一) 长音——适时延长过渡时间
对于过渡环节的处理,单一的压缩并不能完全适应幼儿身心节奏的转化,教师需要适时延长过渡环节,这不仅能给幼儿自由活动和释放个性的时间,同时也能给教师实现过渡环节教育价值的机会和时间。
1 自由阅读和讲故事
这种形式比较适合等待时间相对较长的过渡环节,故事在体裁和篇幅上可以进行自由地选择和调整,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随时中断,非常灵活。
2 游戏激活过渡环节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伙伴,教师可以将过渡环节中的等待,替代转化成为游戏中的等待,让幼儿乐在游戏中的等待比在无所事事中的等待更有价值。一切由教师有意识地设计的游戏,都具有(或应当具有)积极的学习、发展和心理体验的价值,过渡环节也变得更加自主而有效。如:手指游戏、律动游戏、自主游戏。
3 自由谈话
教师要注意收集幼儿相关的经验基础,了解他们在有关方面的兴趣,和幼儿进行有一定主题的、但同时又是发散性的、自由联想性的谈话。这种谈话除了应有一定的主题这一限制外,在其他方面都是很随意的。比如它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它只是通过过程来达到了解的目的而不要求任何明确的结论。教师还可以在过渡环节里随机地穿插“讲笑话”,和幼儿一起“猜小谜语”等等。
(二) 变奏——调整教学活动转换节奏,尊重幼儿发展需要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如果要取得真正的效果,必须在课程上追随儿童的自然发展的历程而不是超越它,在教学上通过幼儿的自然表现即主动的活动,让他们有一个发现的过程、冲突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知识、技能、规则都不应当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来自于幼儿对他们自己的动作的主动建构。”这段话体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的一种态度——尊重。我們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适当调整时间的设置,寻找如何处理两种节奏转换的适宜方法,在尊重幼儿身心的同时也能顺利地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自行安排活动的次序和时间的长度,这使得教师能够真正从幼儿的角度来灵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幼儿的主体位置。
(三) 琶音——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如何安排儿童的一日生活呢?一般来说,幼儿是通过活动来对时间进行理解和认知的,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这样让幼儿形成习惯,有利于幼儿形成秩序。比如有次因为雾霾天气,老师不带幼儿去做早操,幼儿就会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不做操?”如果没有带他们到户外去,他们就会说:“老师,我们出去玩吧。”稳定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安排,幼儿已经形成习惯,幼儿有了一定活动的次序,就形成秩序感。在组织过渡环节时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要“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建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部动力机制,将他律转变为自律,培养基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发展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幼儿活动的需要,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 弱音——低结构活动中弱化过渡环节
过渡环节对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来说是边缘的、不稳定的,从时间上来说也是非常短暂的,经常界于两个活动之间。因此,我们依据过渡环节的这一性质,采用弱化的方法来处理过渡环节。也就是说,将集体活动从高结构转化为低结构的活动,使前一活动顺利、自然过渡到后一活动中去,使过渡环节与其他活动没有明显的区别。
开展过渡活动,是对幼儿活动的补充,教师应该注重这一点,合理地安排,这样有利用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只要我们朝这个大方向去重视过渡环节,做出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选择,把握节奏,弹好过渡进行曲,从而提高幼儿活动的有效性,使幼儿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印发,2001,7.
[2] 李煜玲.过渡“无痕”让一日生活“活”起来[J].教育导刊,2013,10.
[3] 常彩卷.关注过渡环节 优化幼儿一日生活[J].山东教育,2013,12.
作者简介:汪青青,浙江省温州市,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教育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