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为吉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伴随着就业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吉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整体把握,从政府政策支持、校企深度合作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三个方面提出改善吉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措施,以期对探索吉林省人才就业规律提供新思路,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有力推动者,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额再创新高,达874万,受国际经济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和毕业生规模扩大等多因素影响,就业率明显受到冲击,为此教育部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组合”式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精准就业指导,增加就业机会等,努力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更是对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当前吉林省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新态势,更是要求多方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吉林省就业的良性发展。
一、吉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国家政策导向提供基础保障
教育部为深入贯彻“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切实做好2021届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从去年9月以来,组织开展具有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具有针对性的40场专场招聘活动,提供342万个工作岗位,力求就业资源精准对接。从国家层面,大力推动就业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始终聚焦于民生热点领域,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扩大内需,同时认真做好困难帮扶,努力帮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就职者谋就业福利。从企业层面,充分发挥央企、国企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高层次就业岗位的输送,努力解决国家“卡脖子”等问题,更是在今年4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落实落细相关企业政策支持措施,帮助企业“渡難关”和“促发展”。从高校层面,国家政策大力促进高校就业资源共享,推出“共享就业”模式,提出高校就业培训相关要求,为就业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二)高校毕业生培训效果不明显
吉林省各高校始终坚持把就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当下就业形势和就业对象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就业培训模式弊端日益凸显,培训效果逐渐达不到预期水平。与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省的就业培训课程起步较晚,在借鉴其他省份先进就业理论和宝贵经验的同时,逐渐摸索出符合吉林省人才培养规律的就业培训体系,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培训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还未及时进行有效调整,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产生一定影响。固有的培训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作为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实施路径。具体来说,培训时间大多集中在就业前期集中授课,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阶段性培养,一味追求短期效果,不利于就业培训课程的长期发展。培训内容以理论课程为基础,缺少对于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从市场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内容;培训方式上缺少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呈现真实就业现场,难以提供有利经验,造成就业资源的浪费;培训反馈不及时,很难用量化的指标去衡量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反馈渠道单一,反映出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培训情况不够全面,具有局限性,影响就业培训效果。
(三)毕业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不同
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呈现出明显差异。首先是就业理念,很多高校毕业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还未有明确规划,专业学习侧重点模糊,对本专业发展前景和自身能力缺乏一定的认知,例如本专业的就业趋势如何、所需专业技能有哪些、自身的优缺点是什么等,导致毕业生们在择业期陷入市场选择的被动地位,不能根据个人情况主动出击,确定目标企业重点强化,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只关注于校内招聘很大程度上限制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校内内卷压力大,打击其就业积极性,被迫选择不尽人意的职业,消极就业,降低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毕业生就业观念过于理想化,特别是在家庭和学校提供全方位关怀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缺乏全面认识,对职业期待过高,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不去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包括就业基本礼仪等,很难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就业队伍中脱颖而出,一味的追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工作,奉行“慢就业”,极易错过就业的最佳时机。不仅如此,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于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需求呈现出不均衡、不匹配等特点,对特定行业和高层次人才需求尤为迫切,这也对高校和毕业生专业选择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
二、促进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国家政策支持,着力拓宽就业渠道
国家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基础性保障,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对于就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十九大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就业优先以来,政府积极落实相关就业政策。可分别从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扶持、专项就业创业、就业援助和职业技能培训五个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具体来说大力支持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使其制定和公布细致化的招聘标准,全方位考量应聘者,同时适当减免税费,提供社保和保险补贴支持等;推动基层大力吸纳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基层工作机会,提高工资定档和制定合理的晋升机制,进行就业补贴,引导毕业生去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等基层急需岗位锻炼自身能力,帮助其自身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价值,提高职业稳定性;支持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牢牢把握住扩大就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提供毕业生创业领域相关信息,疏导其创业心理压力,不断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等;着力扩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挖掘公共部门的岗位潜力,进一步细化权责,努力强化招聘服务,根据求职阶段组织适宜的招聘活动,让更多的毕业生受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免费的公共职业指导课程,此外,还可以建立就业跟踪档案,对于毕业生就业实时现状进行及时更新,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趋势调查和分析提供准确数据。 (二)谋求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就业有效指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基于市场需求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等。高校制定培训课程应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特点,课程内容与就业现状应紧密结合,提升教学价值,尤其看重包括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灵活设置就业培训课程,其中包括努力开发学生的工作潜力,例如工作必需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和实操能力等,在课程实施阶段努力提高其灵活性和有效性,让毕业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当前就业趋势,为其建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减轻就业焦虑等消极心理,帮助制定个人职业规划等。同时加强校企就业信息共享,高校应结合用人单位招聘实际情况,对毕业生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毕业生笔面试通过率。应合理安排时间,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增加其生活经验,有效弥补社会经验的不足,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业等多元化就业。
(三)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就业效果最终落实到学生本身,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对于就业来说至关重要,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学校培训助力的基础上,毕业生应增加对国家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珍惜学校所提供的就业培训机会,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就业道德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的就业观念,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和阶段性学习目标,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加以充分培养,减少就业盲目性,提高就业成功率。适当拉长求职期,提前进入到就业准备阶段,调整就业心理,尽早确定意向单位,使就业压力得以疏导和缓解,也可在求职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意向目标,缩短职业探索期,努力达到职业预期。
参考文献
[1]李影. 吉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分析与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0(3):14-16.
[2]毛永贤. 学前教育专业畢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 红河学院学报,2020(6):153-156.
[3]齐新. 辽宁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3-105.
[4]曲玉柱. 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11):124-128.
作者简介:任丹萍(1995-),女,辽宁本溪人,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赵慧君(1965-),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吉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职业意向与择业趋势研究——以C校毕业生为例”(编号:2021jqy-153)
关键词:应届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有力推动者,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额再创新高,达874万,受国际经济环境、经济下行压力和毕业生规模扩大等多因素影响,就业率明显受到冲击,为此教育部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组合”式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精准就业指导,增加就业机会等,努力为应届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更是对学校、企业和毕业生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当前吉林省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新态势,更是要求多方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吉林省就业的良性发展。
一、吉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国家政策导向提供基础保障
教育部为深入贯彻“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切实做好2021届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从去年9月以来,组织开展具有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具有针对性的40场专场招聘活动,提供342万个工作岗位,力求就业资源精准对接。从国家层面,大力推动就业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始终聚焦于民生热点领域,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扩大内需,同时认真做好困难帮扶,努力帮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就职者谋就业福利。从企业层面,充分发挥央企、国企的模范带头作用,注重高层次就业岗位的输送,努力解决国家“卡脖子”等问题,更是在今年4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落实落细相关企业政策支持措施,帮助企业“渡難关”和“促发展”。从高校层面,国家政策大力促进高校就业资源共享,推出“共享就业”模式,提出高校就业培训相关要求,为就业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
(二)高校毕业生培训效果不明显
吉林省各高校始终坚持把就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当下就业形势和就业对象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就业培训模式弊端日益凸显,培训效果逐渐达不到预期水平。与其他省份相比,吉林省的就业培训课程起步较晚,在借鉴其他省份先进就业理论和宝贵经验的同时,逐渐摸索出符合吉林省人才培养规律的就业培训体系,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培训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各高校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还未及时进行有效调整,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完善产生一定影响。固有的培训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作为实践性课程,是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实施路径。具体来说,培训时间大多集中在就业前期集中授课,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阶段性培养,一味追求短期效果,不利于就业培训课程的长期发展。培训内容以理论课程为基础,缺少对于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能从市场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内容;培训方式上缺少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呈现真实就业现场,难以提供有利经验,造成就业资源的浪费;培训反馈不及时,很难用量化的指标去衡量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反馈渠道单一,反映出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培训情况不够全面,具有局限性,影响就业培训效果。
(三)毕业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不同
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呈现出明显差异。首先是就业理念,很多高校毕业生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还未有明确规划,专业学习侧重点模糊,对本专业发展前景和自身能力缺乏一定的认知,例如本专业的就业趋势如何、所需专业技能有哪些、自身的优缺点是什么等,导致毕业生们在择业期陷入市场选择的被动地位,不能根据个人情况主动出击,确定目标企业重点强化,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只关注于校内招聘很大程度上限制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校内内卷压力大,打击其就业积极性,被迫选择不尽人意的职业,消极就业,降低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毕业生就业观念过于理想化,特别是在家庭和学校提供全方位关怀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缺乏全面认识,对职业期待过高,与实际情况相脱节,不去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包括就业基本礼仪等,很难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在就业队伍中脱颖而出,一味的追求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工作,奉行“慢就业”,极易错过就业的最佳时机。不仅如此,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于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需求呈现出不均衡、不匹配等特点,对特定行业和高层次人才需求尤为迫切,这也对高校和毕业生专业选择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
二、促进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国家政策支持,着力拓宽就业渠道
国家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基础性保障,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对于就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十九大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坚持就业优先以来,政府积极落实相关就业政策。可分别从公共就业服务、创业扶持、专项就业创业、就业援助和职业技能培训五个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具体来说大力支持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使其制定和公布细致化的招聘标准,全方位考量应聘者,同时适当减免税费,提供社保和保险补贴支持等;推动基层大力吸纳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基层工作机会,提高工资定档和制定合理的晋升机制,进行就业补贴,引导毕业生去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等基层急需岗位锻炼自身能力,帮助其自身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价值,提高职业稳定性;支持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牢牢把握住扩大就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提供毕业生创业领域相关信息,疏导其创业心理压力,不断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等;着力扩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挖掘公共部门的岗位潜力,进一步细化权责,努力强化招聘服务,根据求职阶段组织适宜的招聘活动,让更多的毕业生受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免费的公共职业指导课程,此外,还可以建立就业跟踪档案,对于毕业生就业实时现状进行及时更新,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趋势调查和分析提供准确数据。 (二)谋求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就业有效指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基于市场需求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等。高校制定培训课程应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特点,课程内容与就业现状应紧密结合,提升教学价值,尤其看重包括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灵活设置就业培训课程,其中包括努力开发学生的工作潜力,例如工作必需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和实操能力等,在课程实施阶段努力提高其灵活性和有效性,让毕业生及时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当前就业趋势,为其建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减轻就业焦虑等消极心理,帮助制定个人职业规划等。同时加强校企就业信息共享,高校应结合用人单位招聘实际情况,对毕业生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毕业生笔面试通过率。应合理安排时间,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增加其生活经验,有效弥补社会经验的不足,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业等多元化就业。
(三)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就业效果最终落实到学生本身,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对于就业来说至关重要,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学校培训助力的基础上,毕业生应增加对国家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珍惜学校所提供的就业培训机会,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就业道德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的就业观念,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和阶段性学习目标,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加以充分培养,减少就业盲目性,提高就业成功率。适当拉长求职期,提前进入到就业准备阶段,调整就业心理,尽早确定意向单位,使就业压力得以疏导和缓解,也可在求职的不同阶段及时调整意向目标,缩短职业探索期,努力达到职业预期。
参考文献
[1]李影. 吉林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分析与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0(3):14-16.
[2]毛永贤. 学前教育专业畢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 红河学院学报,2020(6):153-156.
[3]齐新. 辽宁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3-105.
[4]曲玉柱. 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9(11):124-128.
作者简介:任丹萍(1995-),女,辽宁本溪人,长春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赵慧君(1965-),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课题“吉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职业意向与择业趋势研究——以C校毕业生为例”(编号:2021jqy-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