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文化之精韵弘艺术以佳篇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mu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着文艺座谈会的东风,门类众多的中国艺术,近两年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崭新历史机遇。原本就是出版重点领域的艺术图书,亦是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本届“中国好书”千挑万选,艰难取舍,最终入选四种。
  虽仅四种,却是奇妙的构成。涉及视觉艺术的有两种半———两种是《中国艺术史九讲》《林散之年谱》,半种是《水墨戏剧》中的水墨戏剧画。涉及听觉艺术的一种———《古乐之美》。而《水墨戏剧》的核心内容戏剧论则是关于舞台艺术(综合艺术)的。虽因数量限制而未能涵盖我国艺术“品类之盛”,却可谓“极视听之娱”,足以“观宇宙之大”了。
  这四种获奖图书有一个典型的共性特征:由艺术导入,而进入文化的深处。
  洛地先生之论中国戏剧,时刻以西方戏剧为比较对象,而牢牢扎根中国历史、社会和心理,揭示了中国戏剧的基本特性和美学追求,而叙述又极为生动活泼,可谓深入浅出的典范;方闻先生身处异域,积数十年东西方艺术比较研究的功力,以切近的观察分析,提炼出中国艺术的独特手段和特殊价值,描述了中国艺术的生长史,是国际语境下讲述中国艺术故事的重要文本;苏泓月女士的《古乐之美》,以乐器为纲,以形制、背景、工艺为基础,而以文学乃至文化为皈依,以细腻温婉、犹如乐曲清扬一般的优美笔调,讲述中国古乐器的源流、发展及意义;邵川先生的《林散之年谱》,则在一般年谱内容外,收录了大量传主的生活资料和作品图片,立体展示了身兼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三种身份于一体的林散之先生鲜活的艺术生涯,是年谱类出版物中别具情怀之作。
  随着艺术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网络资讯的膨胀,一般艺术知识(尽管常常不免于碎片化)的获得越来越便捷,图书出版如何展现其优势?我以为这四种图书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
  首先是可靠的学术性。方闻先生是“一位成功地使中国艺术史在美国一流大学扎根并使之成为一门重要学科的权威教授”,他的大多数著作如《心印》《夏山图:永恒的山水》等均已成为东西方艺术史学界的经典;洛地先生毕生精研诗词、戏曲、戏剧,其《词乐曲唱》《词体构成》也早已是诗词学界的名著。这样的著述,其基础已经不是“板凳十年冷”可以比拟,而可以说是作者全副身心的结晶。
  其次是深度与广度。如何超越一般知识而进入更加深广的历史和文化?洛地先生对诗词曲剧形式极其熟悉,分析如庖丁解牛,缺乏如此功力,则文化的解说必然虚浮。反过来,若无对历史、社会和心理的深刻洞察,则形式的分析也难以搔到痒处。洛地先生使两者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方闻先生处身异域,熟知西方学术和西方阅读的习惯,以之反观中国艺术,无论观点的提炼、史实的裁剪还是问题的表述,都始终能够在坚持中国本土立场的同时关注到国际视野,从而产生了东西方文化间对话的巨大张力。《古乐之美》与其说是在介绍乐器,毋宁说是借乐器以说中国审美和中国文化,道载于器,则由器自可上寻乎道,作者可谓别具慧心。扎实的文史功底、高超的文字能力和细腻的审美感受,又使这样的写作初衷得到了完全的落实,使本书的文字自身极具文化之雅、艺术之趣。
  最后是艺术的呈現。四种优秀图书的编排设计都很大方,《中国艺术史九讲》和《林散之年谱》附有大量精美作品图片,提供丰富的艺术享受,这是视觉艺术图书的天然优势。而特别值得指出的则是《水墨戏剧》和《古乐之美》,前者由洛地先生的哲嗣、具有国际影响的美术家洛齐先生担任插图和装帧,设计精美巧妙,插图源于中国水墨画,但是构图、形象和色彩又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质素,使这本关于中国戏剧的图书,忽然具有了一种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对话的意味,特殊的装帧设计,更增加了这一意味。《古乐之美》引入了若干尺牍式的书法小品,纸张纹理朴素,色调古雅,于是,在乐器、文字之外,本书进一步融入了笔墨之韵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元素。
  地道的中国艺术,深刻的文化阐释,精美的编排装帧,使四种获奖图书犹如四颗晶莹的明珠,熠熠生辉,闪耀于“2016年度中国好书颁奖盛典”的舞台上。完全有理由相信,它们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艺术的建设,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其实纵观全部获奖书目,真正的艺术类图书并不只有这四种,划分到其他门类的《造房子》《中国古代建筑概说》《锦城: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等,也都可以划入中国艺术的范畴。值得欣慰的是,这几部书,与划入艺术类的上述四种具有同样卓越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若将这几种也划入艺术,则本类图书实际上是相当丰富的。艺术是精神生活中极为精粹的部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的当下,如此之多精美艺术图书的出版,也许提示了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新趋向,值得出版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然而遗憾是必然的,这是数量制约造成的。候选图书中,《顽石的风流》亦出自名家朱良志先生(首届获奖图书《南画十六观》作者)之手,保持了作者一贯的学术严谨、思辨审慎、文采斐然的特点;而《美术馆的历史》,则虽出自年轻学者之手,但是全面而立体地追寻了美术馆在中国的发展史,对于理解美术馆对美术乃至近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是完全可以想见的。
其他文献
《一个甲子的畅想:面向未来120项科技预见》出版了。翻读片刻,就会感到这是一部脑洞大开、畅想未来的趣味之书,一部数据汇聚、名词叠锦之书,一部专家学者的沉思之作,一部大中小学生的梦想之书,一部集众人之智、聚众人之慧的好书。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有趣就在于在书中可以看到脑洞大开的畅想思维,充满了天马行空、丰富风趣的奇思妙想。它放飞思想,横跨广阔的空间预见未来,数、理、化、天、地、生,天高云淡;信息、生
期刊
《绿头发先生行医记》是一部构思颖异、想象奇谲的幽默童话。它的故事启幕于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就医场景:诊所里,医生和护士忙个不停;病人们在靠墙的座位上等候就诊,多少流露出些不耐烦的情绪;救护车呜呜响起,医生匆忙出医……如此常规的忙碌情形,使得童话开头仿佛不经意间提到的绿头发先生“留着一头绿油油的长发”的奇异特征,几乎完全淹没在了这寻常生活的语态中。直到看见这位医生的身影分明一次次奔出诊所去处理急务,
期刊
从媒介学的角度看,媒介的演化紧紧依赖于技术的更新,从纸张到广播、电影,再到互联网,媒介演进对技术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媒介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日益明显。在享受媒介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作为媒介技术“新宠”的仿真技术也为人类带来了恐惧,以仿真技术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的生成物,在人类世界中形塑了一种新的事实,仿真体通过作用于以视觉信息摄入为主要途径的人类感知系统,增加了人们判断客体真实性的难度,
期刊
学科传统的致意与对话  钱谷融(1919—2017)、唐沅(1934—2017)与王富仁(1941—2017)三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者的不幸离世,使“告别”一再成为2017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主题词。而他们的远去,以及与林庚、王瑶及刘柏青三位推进了这一学科发展的前辈学人有关的著作在同年的相继问世,仿佛意在提醒当下学界注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传统渊源有自。  无论陈平原编的《王瑶与现代中国学术
期刊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批评术语华丽地回归了理论的前台。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魔幻现实主义”重新解读当代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甚至新晋获得“雨果奖”的《北京折叠》也被冠以这一标签。粗略看来,当代文学的许多作品似乎都可以进入这一术语的视野,真假莫辨,众语喧哗。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热”中,中国作家就受到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激发影响,自此形成了对其长盛不
期刊
马金莲的字里行间有风吹过后的干净、清爽、舒缓。小时候我总是追着风跑,希望看到风的尽头,看到自然的秘密。风住了,一切仿佛恢复了原样,一切又仿佛不同了。下一场风来了,还是同一阵风吗?这样的想法叫人惆怅。阅读马金莲,她所写下的一场又一场的风,又勾起了我久远的困惑和怅惘。时代的风,自然的风,人心中的风,有些风是寒凉的,有些风是凄厉的,而有些风是和缓的,有些风是温暖的……她笔下的风总让我想起萧红来。  马金
期刊
与其他几类图书不同,人文社科类图书素以学术性见长。过去这些书大抵是学者写给学者看的,生产于象牙之塔,束之高阁于学术殿堂。如今,人文社会科学开始走向为大众阅读,而且颇受欢迎,这些入选图书究竟有什么特点?  首先,著名专家把高深的知识浅显化,语言平实通俗,甚至生动有趣,很容易通读全书。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是“大家小书”丛书的一种。丛书开宗明义地解释何谓“大家小书”:第一,书的作
期刊
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印行的《文字小讲》一书业已上市热售,该书是由中国台湾地区著名学者许进雄教授撰写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能有这样一本专门介绍文字学的通俗读物在出版界出版,可谓独树一帜,诚然十分难得。笔者阅读此书,大有琳琅满目、如入宝山之感。好书自应与人分享,因此不揣固陋,在此做一推介。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有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按道理说,读书
期刊
作为面向公众评选推荐的“中国好书”,除了公众更易于接受的文史类读物之外,科学普及与生活类的好书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最终的评选结果中,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航天育种简史》和《胡大一医生浅谈心脏健康》入选。加上入围的《永恒的诱惑:宇宙之谜》《看脸》和《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三种,均各占总入选和入围图书的10%。这些书,反映出当下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和生活的几个有代表
期刊
“中国好书”是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负责的一个好书推荐平台。201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晚,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合作,揭晓了“2016中国好书”年度评选结果,在入围的60种好书当中,最终入选30种。本期刊发的这一组评论文章,对于过去一年中遴选出的年度好书做了全面盘点。可以看到主题出版类图书围绕重大活动和重大问题,及时跟进党和国家的前进步伐和社会热点,以多元化的选题和多样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