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开始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分配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探索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收入分配理论形成于《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中并不承认私有制是造成无产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根源,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对社会主义分配的认知,列宁提出要把货币工资作为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而工资的取得采用计件工资制,他强调要加强工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取消工农差别。实行有差别的工资制,不断鼓励工人熟悉工作技术,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斯大林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主张要实行全面的按劳分配,因为收入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行有等级的差别的工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社会主义分配论的中国化
建国初期,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实行八级工资制,依照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和他们的技术等级来确定工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分配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平均主义。干好干坏一个样,人们习惯于将消极怠工、不劳而获,只出工不出力。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认识,突破了过去平均主义的思想,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要遵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了个人收入与生产要素的转换,为后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提供了理论支撑。”
党的十六大再次指出:“确立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参与分配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
党的十七大胡锦涛主席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完善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参加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都兼顾公平和效率,再分配更应注重公平”。
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到“公平正义”,指出“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三、我国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和现阶段现代化的工业同时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工、农业产品在价格上差距过大。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低下使得农民增收困难。另外,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村的过剩劳动力不能合理地流向城市,到城市谋取生活的农民工阶层,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报酬,他们的工资收入比较低。
2.地区收入差距
我国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享受的政策扶持的不均衡,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沿海的区位优势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闭塞,交通不便以及城市数量较少,使得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密切,经济发展缓慢。
四、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对策分析
1.大力发展生产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完全擺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农业来说,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的集体化经营未达到一定的规模。农产品的价格低,附加值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大。对工业来说,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仍占多数,自主创新附加值高的工业仍然缺乏。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决定着分配,只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阶段,社会的收入分配才会更加合理和公平。也就是说,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蛋糕做大,每个人才会获得更多的蛋糕。
2.增加农民的收入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加强对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使更多的农民到城市居住,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条件。政府的财政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挖掘农村传统的工艺,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乡村手工业和农村土特产产品品牌。
3.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要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它直接关系着农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贯彻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他们提高收入的能力。
4.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针对贫困地区的扶持问题,我国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主要包括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保证贫困地区达到不愁吃穿、能够保障基本的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和基本医疗的目标。国家根据扶持谁、谁来扶、如何退、怎么扶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展开,不断缩小城乡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要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和公民自身的共同努力,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增进收入分配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史维良.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07(253).
[3]张伟宾,汪三贵.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3.
[4]徐建文.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发展轨迹[J].唯实,2008(32).
[5]齐琳.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探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2.
作者简介:
赵健(1993—),男,汉,山西运城人,研究生,贵州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分配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探索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收入分配理论形成于《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中并不承认私有制是造成无产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根源,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
对社会主义分配的认知,列宁提出要把货币工资作为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而工资的取得采用计件工资制,他强调要加强工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取消工农差别。实行有差别的工资制,不断鼓励工人熟悉工作技术,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斯大林在收入分配的问题上主张要实行全面的按劳分配,因为收入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实行有等级的差别的工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社会主义分配论的中国化
建国初期,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实行八级工资制,依照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和他们的技术等级来确定工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分配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平均主义。干好干坏一个样,人们习惯于将消极怠工、不劳而获,只出工不出力。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认识,突破了过去平均主义的思想,创造性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要遵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了个人收入与生产要素的转换,为后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提供了理论支撑。”
党的十六大再次指出:“确立资本、技术、劳动等要素参与分配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
党的十七大胡锦涛主席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完善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要素参加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都兼顾公平和效率,再分配更应注重公平”。
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到“公平正义”,指出“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三、我国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和现阶段现代化的工业同时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工、农业产品在价格上差距过大。农产品价格的相对低下使得农民增收困难。另外,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村的过剩劳动力不能合理地流向城市,到城市谋取生活的农民工阶层,由于低廉的劳动力报酬,他们的工资收入比较低。
2.地区收入差距
我国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享受的政策扶持的不均衡,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沿海的区位优势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闭塞,交通不便以及城市数量较少,使得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密切,经济发展缓慢。
四、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对策分析
1.大力发展生产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完全擺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农业来说,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的集体化经营未达到一定的规模。农产品的价格低,附加值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比较大。对工业来说,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仍占多数,自主创新附加值高的工业仍然缺乏。因此,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决定着分配,只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阶段,社会的收入分配才会更加合理和公平。也就是说,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蛋糕做大,每个人才会获得更多的蛋糕。
2.增加农民的收入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加强对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使更多的农民到城市居住,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条件。政府的财政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挖掘农村传统的工艺,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乡村手工业和农村土特产产品品牌。
3.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要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它直接关系着农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贯彻与实施,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他们提高收入的能力。
4.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针对贫困地区的扶持问题,我国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主要包括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保证贫困地区达到不愁吃穿、能够保障基本的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和基本医疗的目标。国家根据扶持谁、谁来扶、如何退、怎么扶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展开,不断缩小城乡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要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和公民自身的共同努力,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增进收入分配公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史维良.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07(253).
[3]张伟宾,汪三贵.扶贫政策、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减贫[J].农业经济问题,2013.
[4]徐建文.马克思公平正义观的发展轨迹[J].唯实,2008(32).
[5]齐琳.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探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2.
作者简介:
赵健(1993—),男,汉,山西运城人,研究生,贵州财经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