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细节就是在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立质量意义和价值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它具有外现性,是教师和学生和谐的行为组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分析和欣赏,对语文课的质量做出判断和评价。
【细节一】适度引领,平等对话(《扬州慢》)
师:王国维是现代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姜夔(展示课件):“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就这首词而言,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生沉思)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如王国维老先生所说那样,就真的是无情吗?
生1:我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因为这首词中虽然词人并没有直接表达他的感情,但是词人在描写景物时已经融入了他的感情。
师:能不能说具体些,比如能不能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说说?
生1: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描写的景物如二十四桥、河水,还有月亮,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有几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
师:好,分析得不错。特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很有味道。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来说说?
生2:我也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我觉得,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就很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诗人只说桥、河水和冷月,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细细品味,会让人油然而生黍离之悲。
师:是的,这里颇有几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感。能不能分析得再具体些?
生2:这里只有景物,却没有人物,而且“冷月无声”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扬州荒凉的景象。也就是说诗人虽然没有明说,但却能让人产生无尽联想,我觉得这便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师:分析得很好。刚才两个同学都可以说是姜夔的粉丝,如果姜夔泉下有知的话一定会称你们为知己。有没有王国维先生的知音?
生3:我同意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我认为这首词读起来确实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比如他写景似乎只是点到为止,我觉得这就是姜夔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赏析】这一教学细节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师生对话。第一,教师将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作为引子,引发学生深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这在师生对话中属于“垂直性的互动”,师生属于平等的地位。在这里,教师先把自己的阅读知识和阅读经验告诉学生,即王国维对姜词的评价,接着发问让学生思考,这样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发问构成了这一教学细节中的主问题,让学生思考的重点不是评价王国维,而是由此引导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对文本的阅读和赏析之上。第二,生1和生2在课堂上都对王氏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分别说明了自己思考的结果,语言表达不同,但情感的指向是一样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可以相互启发,这种对话交往可以“彼此拥有他人的片段的信息,从而引起同样的情感与经验,产生知识,是‘彼此共振’”(钟启泉)。这种学生之间的对话叫做“水平性互动”,可以使课堂的交流信息、交流状态呈现向度多的特点。第三,学生的对话还体现了批判性。生1和生2都对王氏观点持反对意见,有理有据。生3对王氏观点持赞同意见,又与生1、生2持不同看法。这种对话互动形成了开放、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多种观点得到集聚和碰撞,得到转化和提升。
【细节二】品味语言,方法多样(《纪念刘和珍君》)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第二部分的“幸福者”不好理解,在读的时候还要联系上下文来品读,先请男同学读第一句话。(生读)
师: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清醒地看到民族的苦难、人民的痛苦,他们必然是悲痛者。那么后文作者又写了哪一类人呢?请女同学读后面的一段文字。(女生读)
生:后文还写了庸人。
师:这类人是什么生活态度?
生:他们苟且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师:这样的人是“幸福者”吗?
生(顿悟):他们不是幸福者。只有真的猛士能真正看到淋漓的鲜血,正视惨淡的人生,他们虽然是悲痛者,但正是因为这份清醒,也是幸福者。
师:是啊,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牺牲为最大的幸福啊!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多样。当学生对“幸福者”的内涵理解不透时,教师引导得法:一是读,以读解意;二是联系上下文,把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解读;三是作比较,拿庸人与猛士作比较。这样的设计显示出教学的深度,达到了教学目的。
精彩的细节设计必然成就一堂好课。在细节设计中能体现语言点的捕捉,体现语言意识的萌发,体现语言文化底蕴的结合,体现语言美善相谐的熏陶,体现语言素养的提升。让师生的“思想之舟”在语言文字的风波里航行,正像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一诗中所说:“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正是我们的期待。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细节一】适度引领,平等对话(《扬州慢》)
师:王国维是现代国学大师,他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姜夔(展示课件):“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就这首词而言,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生沉思)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如王国维老先生所说那样,就真的是无情吗?
生1:我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因为这首词中虽然词人并没有直接表达他的感情,但是词人在描写景物时已经融入了他的感情。
师:能不能说具体些,比如能不能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说说?
生1: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里描写的景物如二十四桥、河水,还有月亮,给人一种伤感的感觉,有几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
师:好,分析得不错。特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很有味道。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来说说?
生2:我也不同意王国维的说法。我觉得,比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就很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诗人只说桥、河水和冷月,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细细品味,会让人油然而生黍离之悲。
师:是的,这里颇有几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感。能不能分析得再具体些?
生2:这里只有景物,却没有人物,而且“冷月无声”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能表现扬州荒凉的景象。也就是说诗人虽然没有明说,但却能让人产生无尽联想,我觉得这便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师:分析得很好。刚才两个同学都可以说是姜夔的粉丝,如果姜夔泉下有知的话一定会称你们为知己。有没有王国维先生的知音?
生3:我同意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我认为这首词读起来确实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比如他写景似乎只是点到为止,我觉得这就是姜夔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赏析】这一教学细节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师生对话。第一,教师将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作为引子,引发学生深入品味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这在师生对话中属于“垂直性的互动”,师生属于平等的地位。在这里,教师先把自己的阅读知识和阅读经验告诉学生,即王国维对姜词的评价,接着发问让学生思考,这样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发问构成了这一教学细节中的主问题,让学生思考的重点不是评价王国维,而是由此引导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对文本的阅读和赏析之上。第二,生1和生2在课堂上都对王氏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分别说明了自己思考的结果,语言表达不同,但情感的指向是一样的。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但可以相互启发,这种对话交往可以“彼此拥有他人的片段的信息,从而引起同样的情感与经验,产生知识,是‘彼此共振’”(钟启泉)。这种学生之间的对话叫做“水平性互动”,可以使课堂的交流信息、交流状态呈现向度多的特点。第三,学生的对话还体现了批判性。生1和生2都对王氏观点持反对意见,有理有据。生3对王氏观点持赞同意见,又与生1、生2持不同看法。这种对话互动形成了开放、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多种观点得到集聚和碰撞,得到转化和提升。
【细节二】品味语言,方法多样(《纪念刘和珍君》)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第二部分的“幸福者”不好理解,在读的时候还要联系上下文来品读,先请男同学读第一句话。(生读)
师: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清醒地看到民族的苦难、人民的痛苦,他们必然是悲痛者。那么后文作者又写了哪一类人呢?请女同学读后面的一段文字。(女生读)
生:后文还写了庸人。
师:这类人是什么生活态度?
生:他们苟且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师:这样的人是“幸福者”吗?
生(顿悟):他们不是幸福者。只有真的猛士能真正看到淋漓的鲜血,正视惨淡的人生,他们虽然是悲痛者,但正是因为这份清醒,也是幸福者。
师:是啊,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牺牲为最大的幸福啊!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多样。当学生对“幸福者”的内涵理解不透时,教师引导得法:一是读,以读解意;二是联系上下文,把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解读;三是作比较,拿庸人与猛士作比较。这样的设计显示出教学的深度,达到了教学目的。
精彩的细节设计必然成就一堂好课。在细节设计中能体现语言点的捕捉,体现语言意识的萌发,体现语言文化底蕴的结合,体现语言美善相谐的熏陶,体现语言素养的提升。让师生的“思想之舟”在语言文字的风波里航行,正像范仲淹在《江上渔者》一诗中所说:“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正是我们的期待。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