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蒙太奇”意识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一的学生接触非议论性文章(尤其是记叙文)的机会较大,但并不因此意味着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驾驭能力是游刃有余的。以笔者本次实习的学校湛江二中的一重点班(高一(19)班,使用教材为人教版教材)为例,学生的基础较好,语言表达较为流畅,但对非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感知与写作训练大都处于一种概念化、印象化的状态。受以往学科学习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时习惯例行公事地划分段落,找出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上的“三座大山”,及概括中心思想,等等——如此解读虽未尝不可。但过犹不及,过度的“肢解”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本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成了灰暗的符号。由此,学生对于话题作文的写作(例如以“幸福”为话题)的写作。往往陷入了同一种模式:坚决地肯定精神上的幸福感,同时不遗余力地抨击追求“物质幸福”的“浅薄”之辈。问题还不仅在于此。对于“幸福”这样一个抽象的话题,学生的思维落点依旧被局限在抽象的意识层面上,于是往往容易陷人“以空论空”、不痒不痛的夸夸其谈之中。
  显然,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返回生活现场的意识,因而也便难以将生活中最触动人的一面以语言的形式传达出来。针对这点,笔者尝试在课文分析与作为训练讲评中渗透蒙太奇的方法,以帮助学生重返“现场”。
  
  一、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montae的译音,原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申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而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巾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从狭义的蒙太奇定义来看,它强调的是对声像效果的加工和处理,因而不妨将其移用到对语言文字的表达与理解上——引导学生寻找“摄像头”的方向。我们在看电影或电视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一种错觉;以为屏幕上呈现的就是生活的原貌但是如果留意拍摄的花絮,就不难发现原来幕后有人在“说话”一一有人在以他,她的视角。将故事或者场景呈现给观众。换句话说,观众接受的角度正是摄影师观察事物的路径。
  
  二、把握动态“镜头”
  
  学生对非议论性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的感知,往往会显得“找不着北”;对景物的描写往往容易陷入“大而化之”之中——无法确立写景的落脚点,就像摄影师拿着摄像机随处转,而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游踪”;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情况,即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只有记叙意识。而缺乏描写意识——就像是摄影师一直坐在直升机上以长远镜头俯视地面,视角没有移动,“镜头”没有伸缩,于是便只能持续地看到一只只“小蚂蚁”来来去去地移动。
  因而,引导学生把握动态“镜头”的方位,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例如,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八课)一文中,景物描写表现得很精彩,但若从文字上来感受,学生往往很难体会其中的奥妙。此时,可引导学生不妨想象自己架着摄影机与王维一同跨过玄霸,夜登华子冈:涉入漆黑的山中,我们自然会本能地将摄影机对准唯一的光源一一空中的“清月”,看到月光映照下若隐若现的城郭的轮廓,我们会继续顺势将目光由上而下地移至城边的辋水,此时会看到水面泛起的涟漪与月光一起上上下下。然后,摄影师身处寒山之中,举目远眺——如此可以放一个长远镜头,看到远处的灯火在林外忽明忽暗地闪烁。以上这些是观察主体对景物在视觉上的接受。然而,“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于是作者还要从声响的角度对当时的场景进行描写:在这样一个寒冷而寂静的夜晚,深巷之中不时地传来几声如豹的犬吠声;而村落里晚上杵臼捣谷的声音又与稀疏的钟声相间。尽管这一段景物描写中看不出明显的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写作顺序,但是当我们循着“镜头”的方向参与到其中的时候,我们便不难发现写作思路依旧是很清晰的,而且也十分符合我们观察的生活体验。
  可见,适度地把握“镜头”移动的方向与路径,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或是写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寻找重返“现场”的感觉。
  
  三、捕捉“特写”镜头
  
  笔者也尝试从这个角度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体会如何捕捉“特写”镜头(即掌握描写的手法)。那么,究竟什么才可以作为“特写”的材料呢?答案无疑是最有触动性,最具感染力的细节,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口按理说,与父亲相处了那么多年,父亲为“我”付出的很多很多,但是人往往容易“习以为常”,于是唯独那次看到父亲转身跨过月台。蹒跚地去买桔子一事,成为了掀起“我”情感波澜的一个“触源”。换句话说,正是对父亲背影的这个细节性捕捉,才唤醒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情感共鸣。
  仍旧以“幸福”这一话题的作文训练为例,一个学生就能够尝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捕捉“特写”、抓住细节来展开行文。例文如下:
  
  寒风中的回眼
  
  
  寒风还是无情地刮着。我还是呆呆地站在台阶上。眼前父亲瘦弱的身影慢慢步入漆黑的夜幕。眼不断地回望着,那畏缩的眼光似乎告诉着我什么。但这早已在寒冷的夜空沉淀了。他迅速抹掉眼角的泪走入这夜幕。
  这是一个下着蒙蒙细雨,寒风呼啸的夜晚,就是这个夜晚惊天泣鬼。
  夜幕开始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扯,顷刻间寒冷、黑暗、寂寞肆无忌惮地噌咬着我!我实在是太想家了,家虽四堵环壁,破砖烂瓦,毛泽东时代的桌椅,但也足以使我热血沸腾。一贯以风度为重。潇洒为由穿着薄衫的我竟会在这秋风中折腰。歌者当风!
  曾几次冒出回家取衣服的想法。但我拼命遏制这个危险的念头。归路远而崎岖不堪而且常有盗匪出没,大多数人在夜晚不敢独自行走!
  我只好寂寞地走在冰冷的课室中,心忐忑不安,焦急地等待着。秒针发出的“嘀嘀”声像千斤大锤猛撞在心坎上……我愈冷了。
  忽然“嘎吱”一声,教室大门伴随着一个踉跄的身影打开了,一个颊熟识的眼光开始敏锐做雷达式扫描。是父亲,站在门口直打颤!胸前的包裹暴露了他此行的目的。我硬着头皮直冲出去。
  外面一片恐怖,昏得发黄的灯光、漆黑得令人发指的夜空、飘飘扬扬的秋雨构成了三大主角。
  昏黄的灯光下,父亲冻得手脚麻木了,身体不断在晃。斑斑银发挂满了丝丝秋雨在冷酷的秋风中摇曳。苍白无血的脸。肿红的双手沾满了泥巴……父亲颤动那破裂的嘴唇。手颤颤向我递过沉重的衣服,两只湿润润的老眼注视着我。氛围就是这样沉默。他转过身,缓缓走进这风雨飘摇的夜幕,他不时回望、回望,不为人知地抹掉眼角的泪,走进了夜幕。
  我望着父亲消逝的身影,内心不断受到拷问:一个爱着并乐于为儿子奉献的父亲不顾长途跋涉之苦,寒风之毒,摸黑而来, 摔倒了又站起来地给儿子送衣服。而作为儿子的我却在此时沉默,望着父亲的身影而只是悔恨自己。一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何其愚蠢!一个感受到幸福而无言感激的人何等丧良心!
  幸福,就是寒风中不时回望的眼光。
  在这篇习作中,作者没有流于空泛的就题议题,而能够抓住父亲的面容、身影进行细致的刻画i尽管父亲常常以一种静默的方式为我付出,但是做儿子的并不容易察觉,或者说是并不善于察觉,但那一次,当做儿子的也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来静默地观察着父亲时。父亲“那破裂的嘴唇,手颤颤向我递过沉重的衣服,两只湿润润的老眼”,这个短暂的细节“特写”就足以唤醒“我”心中潜藏的幸福感——“幸福,就是寒风中不时回望的眼光”。与此同时,“特写”的持续放大也舒缓了叙述的节奏。从而使行文显得从容有度。而尽管“幸福”一词只在文章中只出现过一次,但却尽得风流。
  
  四、适当剪辑、拼接
  
  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会有这么一种强烈的写作意识希望读者相信自己所写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这自然是可取的,因为“讲究真情实感”、“以情动人”是大家从小接受的好作文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当这种愿望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时,情况往往不在我们最初的预想之中:学生生怕读者不相信自己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以至于对前因后果无疑取舍地全班放人作文之中——丛出门的具体时刻到乘坐的公交车线路,从经过的商店到购物的品牌,从父亲母亲到三姑六婆,无一不堆砌人文中。
  由此,笔者尝试引导学生设想自己要对摄影师提供的素材进行剪辑与拼接。落实到作文中就是如何有重点、有选择地处理材料。以电影中“平行蒙太奇”的使用为例:两件相关的事情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屏幕上呈现的往往是两组并行的画面——而不是拍完一件事,再拍另外一件。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很显然,可以使相关的内容更集中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总体说来,在教育实习期间接触的几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赤壁赋》、《别了,不列颠尼亚》,以及本册的表达交流训练等,均属于生活“现场感”较强的非议论性文章,因而笔者在课堂教学与作文辅导中。能够较多地渗透“蒙太奇”意识,并从上述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与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 普通高中女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她们面临种种困惑。针对目前的现状,本文从实际出发,来自作者第一线工作经验,谈谈怎样帮助高中女生走出困惑。  【关键词】 高中 ; 女生; 困惑; 压力    普通高中女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与初中女生、大学女生不同,她们比初中女生来得成熟一些,却也更敏感,细致一些,她们又远没有大学女生来得有个性、洒脱、自信。甚至和与她们年龄相仿的职高女生相比,也有很多不同,她
期刊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一门较复杂、难于把握的综合艺术。英语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英语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懂得艺术,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他才能创设艺术的教学环境、使用艺术的教学手段和采取艺术的教学态度。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学艺术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教学艺术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及其效果等三个方面阐述,总结出自己在近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的以“激趣
期刊
【摘要】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认真研究,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大大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就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使学生乐学、会学,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
期刊
在平索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常苦恼于学生面对作文时的那份无助:抓耳挠腮有之,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有之,语言平淡无奇有之,内容同一、千篇一律更甚之。如:本学期我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类文章时,学生的思路老打不开来,素材无非是“某某生病,前去照料、探望”“生病掉课,帮助补课”,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时提及“一次不小心把脚伸进车轮后发生的事……”而后,全班竟有十个同学写的是同一题材
期刊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同时。近年应用题在中考命题中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增强了对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应用性问题的考查力度。因此,中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就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但是由于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应用题教学恰恰成为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一、关于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的调查    茫然的眼神、无奈的摇头、自嘲的苦笑,
期刊
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到,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培养语文应用,审美能力,要有语言交流的基本能力与审美意识情趣,那么,如何把这理念具体的应用起来呢?我个人认为这还是要体现在语文课的教法上,在课堂上如何教。教什么等问题上,这才是真正的理念所体现的载体。下面就针对几个课例来谈谈我个人新课标环境下的关于语文课的教法的看法:    课例一:小说阅读探究题之探究    课堂
期刊
【摘要】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长期以来落后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手段和理念的落后。因此,我们必须认清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现状,力主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方式。不为教学而教学,而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达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开放式;研究性;人文精神;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现状;
期刊
【摘要】 辅导员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以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基础和核心的。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维持辅导员自身精神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如今,“80后”的学生辅导员已占到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有着与老一代人不同的、特有的生存体验。面对如此高比例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心理状况理应引起特别的关注。  【关键词】 :“80后”青年辅导员;心理素质;成因;
期刊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说:“假如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诗人同时看一朵樱花,商人会谋划能卖多少钱,植物学家会数一数花瓣和花柱。而诗人则会从这朵花中看到整个世界,全神贯注在这朵花上而忘记了一切,转瞬问这朵小花变成一个有生命的活物,对他微笑,引起他同情,在美的享受达到极度狂喜的一刻,诗人把自己也化成了花,分享着花的生命和感情,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三者对花的态度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审美
期刊
【摘要】 在知识经济化时代、信息化社会,一个国家、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 导入新课;创新教育;具体做法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与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