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激增和教育本身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的观念己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师教学生怎样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潜力及其创造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方式和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手段,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模式正是在这信息技术时代应运而生。多媒体设备已成为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最有力的工具,也是我们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堂的保障。
关键词:兴趣;生动;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0-33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这就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心理学家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运用多媒体声色并茂、视听兼有、生动有趣的特点创设情境,在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好学、乐学。
二、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直观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直观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一个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效果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边动手的效果好,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视觉占83%、听觉11%、触觉占3%、味觉占2%、嗅觉占1%,而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图形、声音、影像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针对语文教学中课堂死气沉沉的状态,可以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促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为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创造的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有看图学文,还有配有插图的课文。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感知的事物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色彩、画面、音响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利用教材,又要注意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形象化的加工,形成正确的表象,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思维。
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的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信息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扩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训练,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视野“大”起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打破教師作为唯一知识来源的格局,提供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能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帮助学生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和手段。我们每位教师,应该积极、踊跃地投入其中,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合理利用多媒体,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素芳.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天津教育,2019(36):62-63.
[2]由志明,陈爽.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阐释[J].新课程(下),2019(11):113.
[3]刘丽玲.发挥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Z1):86.
关键词:兴趣;生动;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0-33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这就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心理学家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运用多媒体声色并茂、视听兼有、生动有趣的特点创设情境,在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好学、乐学。
二、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直观演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直观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一个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效果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边动手的效果好,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视觉占83%、听觉11%、触觉占3%、味觉占2%、嗅觉占1%,而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图形、声音、影像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针对语文教学中课堂死气沉沉的状态,可以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促使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为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创造的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有看图学文,还有配有插图的课文。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感知的事物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色彩、画面、音响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利用教材,又要注意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形象化的加工,形成正确的表象,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思维。
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的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信息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扩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训练,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的视野“大”起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打破教師作为唯一知识来源的格局,提供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协同学习的良好环境;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能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帮助学生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和手段。我们每位教师,应该积极、踊跃地投入其中,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合理利用多媒体,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素芳.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天津教育,2019(36):62-63.
[2]由志明,陈爽.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阐释[J].新课程(下),2019(11):113.
[3]刘丽玲.发挥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Z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