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创造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是多年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身上仍套着一副沉重的枷锁,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倾听,文学作品的美感和情趣丧失殆尽。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语文教学富有个性化,就成了当代语文教师亟待探索和创新的主要任务。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可谓图、文、情并茂,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主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时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因素,诱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起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在对这些美的事物的感受、情感的陶冶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归还给语文的真面貌,真情感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一些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营造民主和谐课堂,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去学,主动地去探索。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乐于开动脑筋,思考、理解问题的能力会明显增强。由此可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快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个性张扬、思维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二、探究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拓宽学生思维空间
  现在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只是反复地识记生字词,机械的背诵课文,模糊地理解文章,针对此类情况,我采用“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迁移”这一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在教学古诗《归园田居》时,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首诗,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用创新思维来探索古诗教学方法,我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的。第一是让学生自学古诗,感悟诗的意思;第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其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第三是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启发指导、领悟诗情、诗的韵律、节奏与诗的内容、情感。第四是通过完成作业和实际操作,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乡村晨景》为题,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美丽的画面再现出来。
  三、挖掘师生情感源,喷出情感火花
  情感源的挖掘,这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关键所在。从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对象的情绪,到教学者的情感,教学过程可谓“枝枝叶叶总关情”。我们可以从教材和教学主客体三个方面入手,浪里淘金,挖掘三大情感源中的情感因素。
  (1)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善于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予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情思。
  (2)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一般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本身也是具有一定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和道德情操的,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施加电压”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发光体”(于漪语)。而教师引导的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爱好兴趣和情感水平,这样才能紧扣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激发,避免不到位或曲高和寡。
  (3)挖掘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师是激发情感的主动者,是导演。通过“情境教学”的实验得出“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求真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性格特点,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总之,语文教学应是灵性的催发,灵魂的唤醒,是塑造有血有肉、有灵有性、有气有节的人的事业。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理应挖掘人文性很强的语文教育,使教育富含个性,富含人性,富含灵性,以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生命的创造激动,张扬独特无二、活力四射的个性,唤醒天性中最灵动、最美好的本真,最大限度的发展个人素质,成为新形势下的综合人才。
其他文献
纵观目前小学作文实际,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为了编造作文,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套’,有的仿照优秀作文‘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创新呢?  古时候,我国就有“文以载道”一说。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为了使一篇文章能“载道”,教师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讲立意、变构思、说主题、谋结构…
期刊
人们常说写文章离不开想象。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更离不开想象,由作品中“实”的内容联想到“虚”的隐喻与暗示,由“象”联想到“象外之象”。由作品内容联想到社会现实内容、艺术家的经历、思想等这些自由创造性活动,为我们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变死为活,变无为有。  一、抓住语句,诱发想象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是文质兼美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绘声绘色,熔铸了作
期刊
课堂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认为,要真正落实好新课标精神,保证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应谨记“三得”,即:闭得住嘴、走得下台、动得起手。  一、闭得住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期刊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美育要求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好的事物总能拨动人的心弦,激起人全部意识的共同反应,因此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美的情绪体验。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在讲述课文内容的时候,还要重
期刊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其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甚至学生厌烦学习文言文,其实文言文不只学习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还应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的情,想象文中、的景,领悟文中的道,感受文中的雅。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
期刊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度过。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感悟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砥砺人的意志,净化人的情感;阅读文学名著,亦能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提升人生的境界。  读一本文学名著就是一次精神之旅,让你充分感悟大千世界的斑斓,生活的多彩。  你可以和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坚
期刊
在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如何让主渠道的水涓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呢?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效率的探索研究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帮助学生解决重点、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学习中培养语感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中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它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理念,接下来从三个层次来谈一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感
期刊
伟大的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多少年来人们读屈原的《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离骚》是诗人蕴藏着满腔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
期刊
作文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了这样一些常用方法。  1.置身写作情境,和学生交流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教训。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教学资源。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相对较到位,但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却远远不够,就这个意义上讲,圈外的人士批评我们“不会写文章的教师教不会写文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