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了这样一些常用方法。
1.置身写作情境,和学生交流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教训。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教学资源。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相对较到位,但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却远远不够,就这个意义上讲,圈外的人士批评我们“不会写文章的教师教不会写文章的学生,所有作文教学没有效果”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不简单地提倡教师下水作文,但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写作的直接感受和体验,他的作文指导要想真正对学生的写作过程有效就很困难。我在一次研讨会中阐述这个观点时,一位未来的语文教师曾经用一个著名的游泳教练并不会游泳却培养了世界冠军来反驳我。尽管他的例子可能是真实的,但我仍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使那个教练有这个本领,但肯定也是个别的,绝不能代表了一般的规律,一个不会写文章的人,去指导别人写文章,除了讲一点死的知识和机械的方法外,只能说一些隔靴搔痒的话。至少我的教学经历常常证明了这一点,每当我只是照搬一些现成的知识时,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每当我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介绍体会时,他们就会兴趣盎然,而这常常能使他们对一些困惑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典型展示,让学生在和别人交流写作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过程的正确认识。在动物世界中,父母传授捕猎的技巧和生存的能力,都没有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介绍,都是靠现场的观摩和互相的交流、切磋。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个典型的展示,既可以是正面的、成功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不成功的。成功的典型,可以是班级同学的,也可以是作家等其他人的。作文评讲的过程,不应只是教师宣布批改结果,也不是宣读批改的评语,更不是批斗会和表彰会,而应该是写作过程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言其短,或言其长;或谈成功,或说失败;或谈感受,或提问题;或谈经验,或说困惑,互相得到的收获,绝不是我们通常的评讲形式所能相比的。
3.放大细节,对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全景式的解剖和铺演,让学生在放大的镜头中发现问题,在反复的历练中揣摩要领,领悟规律。作文的过程,包含的因素和环节实在很多,有时候问题就在一些很难发现的细枝末节之中,通常的训练很难到位。就像运动员的训练,把比赛的录像进行回放,其中一些细节用慢镜头呈现,用特写镜头呈现,然后在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训练,效果常常比较显著。比如,同一材料的立意选择、记叙文的主题呈现、议论文的事例叙述、散文的线索贯通等具体问题,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放大式的教学和训练。
4.现场提升,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我们的作文评讲常常停止于问题的提出,或者进行简单的、静态的习作,或者进行简单的优劣对比。这固然也能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刺激,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这种刺激是缺少强度的,形式也是僵化的。常常如此而且又缺少变化,这种刺激的效果就会逐渐淡化,逐渐消失,甚至会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但如果选择适宜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行现场提升,形成一种动态的过程对比,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又一次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一个学生的一篇习作包含了三个不同的观点,我不是进行示众式批评,而是在充分肯定她的语言和材料方面的优点之后,让大家一起发现问题,然后一起思考:如果分别以三个观点为论点修改这篇文章改怎么改?大家参与得投入,现场情景热烈,教学效果理想,她自己觉得非常满意。多少要讲的知识,多少讲不清的问题,都解决了。
5.互批自改,在批评和被批评,在接受和辩驳中得到提高。作文当然以老师的批改为主,但都是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很被动的学习心理,总是等待着批评或表扬。如果根据具体的情况,让学生互相批改,然后交流讨论,进行充分的对话,把自己的写作认识和过程感受同别人的认识与感受进行撞击,这对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也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在一题多写,同样要求反复写作时,运用这种方法效果尤为理想。我的很多同事在这一方面已形成了成功的经验。
1.置身写作情境,和学生交流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教训。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教学资源。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相对较到位,但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却远远不够,就这个意义上讲,圈外的人士批评我们“不会写文章的教师教不会写文章的学生,所有作文教学没有效果”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不简单地提倡教师下水作文,但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写作的直接感受和体验,他的作文指导要想真正对学生的写作过程有效就很困难。我在一次研讨会中阐述这个观点时,一位未来的语文教师曾经用一个著名的游泳教练并不会游泳却培养了世界冠军来反驳我。尽管他的例子可能是真实的,但我仍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使那个教练有这个本领,但肯定也是个别的,绝不能代表了一般的规律,一个不会写文章的人,去指导别人写文章,除了讲一点死的知识和机械的方法外,只能说一些隔靴搔痒的话。至少我的教学经历常常证明了这一点,每当我只是照搬一些现成的知识时,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每当我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介绍体会时,他们就会兴趣盎然,而这常常能使他们对一些困惑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典型展示,让学生在和别人交流写作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过程的正确认识。在动物世界中,父母传授捕猎的技巧和生存的能力,都没有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介绍,都是靠现场的观摩和互相的交流、切磋。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个典型的展示,既可以是正面的、成功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不成功的。成功的典型,可以是班级同学的,也可以是作家等其他人的。作文评讲的过程,不应只是教师宣布批改结果,也不是宣读批改的评语,更不是批斗会和表彰会,而应该是写作过程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言其短,或言其长;或谈成功,或说失败;或谈感受,或提问题;或谈经验,或说困惑,互相得到的收获,绝不是我们通常的评讲形式所能相比的。
3.放大细节,对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全景式的解剖和铺演,让学生在放大的镜头中发现问题,在反复的历练中揣摩要领,领悟规律。作文的过程,包含的因素和环节实在很多,有时候问题就在一些很难发现的细枝末节之中,通常的训练很难到位。就像运动员的训练,把比赛的录像进行回放,其中一些细节用慢镜头呈现,用特写镜头呈现,然后在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训练,效果常常比较显著。比如,同一材料的立意选择、记叙文的主题呈现、议论文的事例叙述、散文的线索贯通等具体问题,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放大式的教学和训练。
4.现场提升,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我们的作文评讲常常停止于问题的提出,或者进行简单的、静态的习作,或者进行简单的优劣对比。这固然也能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刺激,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这种刺激是缺少强度的,形式也是僵化的。常常如此而且又缺少变化,这种刺激的效果就会逐渐淡化,逐渐消失,甚至会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但如果选择适宜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行现场提升,形成一种动态的过程对比,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又一次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一个学生的一篇习作包含了三个不同的观点,我不是进行示众式批评,而是在充分肯定她的语言和材料方面的优点之后,让大家一起发现问题,然后一起思考:如果分别以三个观点为论点修改这篇文章改怎么改?大家参与得投入,现场情景热烈,教学效果理想,她自己觉得非常满意。多少要讲的知识,多少讲不清的问题,都解决了。
5.互批自改,在批评和被批评,在接受和辩驳中得到提高。作文当然以老师的批改为主,但都是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很被动的学习心理,总是等待着批评或表扬。如果根据具体的情况,让学生互相批改,然后交流讨论,进行充分的对话,把自己的写作认识和过程感受同别人的认识与感受进行撞击,这对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也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在一题多写,同样要求反复写作时,运用这种方法效果尤为理想。我的很多同事在这一方面已形成了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