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写作过程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探索了这样一些常用方法。
  1.置身写作情境,和学生交流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得到教训。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自身的教学资源。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相对较到位,但在写作教学中的体现却远远不够,就这个意义上讲,圈外的人士批评我们“不会写文章的教师教不会写文章的学生,所有作文教学没有效果”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不简单地提倡教师下水作文,但一个语文教师没有写作的直接感受和体验,他的作文指导要想真正对学生的写作过程有效就很困难。我在一次研讨会中阐述这个观点时,一位未来的语文教师曾经用一个著名的游泳教练并不会游泳却培养了世界冠军来反驳我。尽管他的例子可能是真实的,但我仍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使那个教练有这个本领,但肯定也是个别的,绝不能代表了一般的规律,一个不会写文章的人,去指导别人写文章,除了讲一点死的知识和机械的方法外,只能说一些隔靴搔痒的话。至少我的教学经历常常证明了这一点,每当我只是照搬一些现成的知识时,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每当我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介绍体会时,他们就会兴趣盎然,而这常常能使他们对一些困惑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2.典型展示,让学生在和别人交流写作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作过程的正确认识。在动物世界中,父母传授捕猎的技巧和生存的能力,都没有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介绍,都是靠现场的观摩和互相的交流、切磋。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这个典型的展示,既可以是正面的、成功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不成功的。成功的典型,可以是班级同学的,也可以是作家等其他人的。作文评讲的过程,不应只是教师宣布批改结果,也不是宣读批改的评语,更不是批斗会和表彰会,而应该是写作过程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言其短,或言其长;或谈成功,或说失败;或谈感受,或提问题;或谈经验,或说困惑,互相得到的收获,绝不是我们通常的评讲形式所能相比的。
  3.放大细节,对写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进行全景式的解剖和铺演,让学生在放大的镜头中发现问题,在反复的历练中揣摩要领,领悟规律。作文的过程,包含的因素和环节实在很多,有时候问题就在一些很难发现的细枝末节之中,通常的训练很难到位。就像运动员的训练,把比赛的录像进行回放,其中一些细节用慢镜头呈现,用特写镜头呈现,然后在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训练,效果常常比较显著。比如,同一材料的立意选择、记叙文的主题呈现、议论文的事例叙述、散文的线索贯通等具体问题,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放大式的教学和训练。
  4.现场提升,在修改和调整中获得过程性的体验,在动态比照中获得强烈的学习刺激。我们的作文评讲常常停止于问题的提出,或者进行简单的、静态的习作,或者进行简单的优劣对比。这固然也能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刺激,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这种刺激是缺少强度的,形式也是僵化的。常常如此而且又缺少变化,这种刺激的效果就会逐渐淡化,逐渐消失,甚至会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但如果选择适宜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进行现场提升,形成一种动态的过程对比,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又一次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一个学生的一篇习作包含了三个不同的观点,我不是进行示众式批评,而是在充分肯定她的语言和材料方面的优点之后,让大家一起发现问题,然后一起思考:如果分别以三个观点为论点修改这篇文章改怎么改?大家参与得投入,现场情景热烈,教学效果理想,她自己觉得非常满意。多少要讲的知识,多少讲不清的问题,都解决了。
  5.互批自改,在批评和被批评,在接受和辩驳中得到提高。作文当然以老师的批改为主,但都是这样,学生就容易形成很被动的学习心理,总是等待着批评或表扬。如果根据具体的情况,让学生互相批改,然后交流讨论,进行充分的对话,把自己的写作认识和过程感受同别人的认识与感受进行撞击,这对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也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在一题多写,同样要求反复写作时,运用这种方法效果尤为理想。我的很多同事在这一方面已形成了成功的经验。
其他文献
地理课的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那么,应如何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主动性呢?  一、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一)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  “听我说”节目,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有实效。课前有针对性的让每一位学生准备某方面的地理知识,课上推荐2-3名学生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知
期刊
纵观目前小学作文实际,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为了编造作文,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套’,有的仿照优秀作文‘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创新呢?  古时候,我国就有“文以载道”一说。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为了使一篇文章能“载道”,教师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讲立意、变构思、说主题、谋结构…
期刊
人们常说写文章离不开想象。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更离不开想象,由作品中“实”的内容联想到“虚”的隐喻与暗示,由“象”联想到“象外之象”。由作品内容联想到社会现实内容、艺术家的经历、思想等这些自由创造性活动,为我们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变死为活,变无为有。  一、抓住语句,诱发想象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是文质兼美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绘声绘色,熔铸了作
期刊
课堂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认为,要真正落实好新课标精神,保证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应谨记“三得”,即:闭得住嘴、走得下台、动得起手。  一、闭得住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期刊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美育要求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好的事物总能拨动人的心弦,激起人全部意识的共同反应,因此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美的情绪体验。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在讲述课文内容的时候,还要重
期刊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其结果是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甚至学生厌烦学习文言文,其实文言文不只学习字、词、句等基本知识.还应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的情,想象文中、的景,领悟文中的道,感受文中的雅。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
期刊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度过。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感悟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砥砺人的意志,净化人的情感;阅读文学名著,亦能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提升人生的境界。  读一本文学名著就是一次精神之旅,让你充分感悟大千世界的斑斓,生活的多彩。  你可以和鲁滨逊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坚
期刊
在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如何让主渠道的水涓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呢?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我个人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个性张扬,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效率的探索研究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帮助学生解决重点、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学习中培养语感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中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它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理念,接下来从三个层次来谈一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一、感
期刊
伟大的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多少年来人们读屈原的《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离骚》是诗人蕴藏着满腔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