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形散神聚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sj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及学习方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正因如此,语文教学的散文化已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都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的封闭状态之中,“满堂灌”教学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教师包讲,学生包听,教师讲完,学生听完。教与学两面的活动都围绕着一本课本在教室里进行,学生所想、所写、所记、所读的也都是全部限制在教师的思维范畴之内。教师视学生头脑为知识“仓库”,教学就是灌输知识。新知识由教师提供,疑难由教师解答,错题由教师纠正,结论由教师推出,规律由教师概括。学生所有一切都由教师来摆布和支配,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人才竞争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过去被动的位置转到主体位置上;教师由原来的主体位置转到主导的位置上。教师只应是一个“领航”和“导游”,具体的怎样观光、游览应由学生自己去操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过去主动与被动的支配关系。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恰恰相反,教师喜欢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按照规定的答案去说一个是或非。比如在评价玛蒂尔德时就必须是爱慕虚荣,评价焦仲卿和刘兰芝时就是爱情的忠贞不渝,如果有一个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教师也要千方百计地将其引导所谓的“标准答案”上来。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几十颗脑袋长在教师一个人的肩膀上。试想,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到底有什么益处呢?不客气地说,是对学生主体人格的不尊重,是对学生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戕害,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破坏,纯粹的误人子弟。这种现象农村教学特别突出,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二、改变教学方法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应在课外。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体育、娱乐、交际、劳动,甚至吃饭睡觉无一处不蛰伏着语文,无一不涉及到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蛰伏于课堂,蜷缩于教材,进行满堂灌的教法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必须采用发散的眼光,向外拓展。不仅把学生放在课堂上来教,更应该放到课外去教。同时,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也不能只孤立地谈论教材、分析教材,这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知出知入,教法上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语文教学代替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其实,每篇课文只要抓住一两点教学目标即“神”,然后再用一些课本知识或生活事例即“形”来进行分析说理,学生听懂即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仅能够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能够在实践中去理解和运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清除那种“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发展规律所趋。
  三、语文教材要不断延展扩充
  语文教材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语文课本,而应是广义的。它包括三大类——课本、教师、读物。作为课本,其中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名篇,教师奋力挖掘,尽取宝藏,授予学生,这是完全有必要的,甚至是非做不可的。
  教师也是一部教材,一部广博而生动的教材,一位品学双馨的教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其一生师法的楷模,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灵活的教法。要不断丰富提高,不断引入时代的活水,要以一种“人同此心”的心态去面对学生,以学生之所欲来决定自己的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要渠道,最大限度地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是有思维的人,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感受和理解能力,教师要力求满足他们,上课时要尽量拓宽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读好读透老师这部“教材”。
  课外读物又是另一本教材。语文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艰巨性,如果单凭课本上的几篇文章和教师所传授的一点知识就想把语文学好,那简直是不可能的登天之事,是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要想改变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必须是语文教学的散文化,其次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可以大大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质。叶圣陶先生早就建议在语文课外再编一套文学课本,我非常赞同这种做法。
  教无定法,语文教学的“神”从广义上可以说是定型的,但“形”却是千变万化的。只要能够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总目的,采用任何方法都是可取的。正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但我坚信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是绝不会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更主要是培养了不合时代发展的人才。课内外相结合的大语文教学,即散文化教学必将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为了能够在语文这块园地中展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写好这篇“散文”吧。
其他文献
【设计背景】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重点陶醉在物质追求中,对传统民俗的探究少之又少。学生们对传统民俗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所了解的也仅仅是停留在表层;我国常见的几个传统节日,清明扫墓、中秋赏月、端午包粽子,仅此而已。  另外,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很少去接触或自觉探究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更严重的是会因为了解的中断而使民族文化日趋颓败。  本次活动就是让学生观察民俗,了解民俗,
期刊
新课改要求教师走智慧型、研究型发展的道路,教师必须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育目的的实践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创造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就应当实实在在的成为学校教师实现这一目标,实施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的促进者、先行者。因此,为教师搭建一个可以导演生动活泼教育教学成功案例的宽阔、稳定舞台,以有效的全面的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使命。以科研为先导,科研兴
期刊
时光荏苒,昨日那个时常趴在妈妈肩头撒娇的小男孩,转眼间已升入初中了。蓦然回首,不经意间已经陪孩子度过了12个春秋,回想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岁月,感慨万千。  说实话,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有时候感觉这母亲当的很不称职。每当闲暇之余,脑海中总会呈现出刚上小学时,孩子跟我提出的并不过分的要求:下午放学后按时到学校接他。在别人看来很容易就能实现的愿望,而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生活中有部分人的工作是“朝
期刊
提到人文,不由想起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的:“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 在语文教学上,恐怕要理解为对人的培养应视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新课标也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那么怎样才能培养人文精神呢?人文精
期刊
屈指算来,课改已经推行十多年了。这期间潮起潮落,笔者作为滔滔洪流中的一叶小舟,起起落落中甘苦自知,有些零零碎碎的思考,却也想一吐为快。且问一句:  而今谁向涛头立  囿于个人所知的局限,感觉似乎教育改革的浪潮在新贵学校格外流行,而在那些传统名校则波澜不兴。  变革者,自然没有那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普通的学生,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学校,跟传统名校比无异于“龟兔赛跑”,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别指望靠“兔子”来侥
期刊
“实践出真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执教15年,当了15年的班主任,我一直思索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之中和他们融为一体,怎样才能在教育事业中成为一个成功者呢?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树立起良好的班风呢?从我的实践来看,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班主任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广博的文化知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足见阅读对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其实推广开来,一个人真正的学习也正是从阅读开始的。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阅读即阅世”,这些名言形象的告诉我们: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础途径。因为只有善于阅读的学生才能从各种读物中吸取各种信息和精神养料,才能拓展视野,全面的
期刊
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当然,“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课堂”,这个问题是个见仁见智,为了追求这样的有效课堂,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执著而认真地修炼自己。  一、你是语文教师,你就要修炼成为一名艺术家。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是不可不注意科学艺术的。将艺术引进语文课堂,就能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在讲台上讲得费劲,学生却
期刊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一般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一口一口地去喂,学生一笔一笔地去记。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学得了一些书本知识,对应付考试可能也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往往学得很“死”,他们的知识不能转化成与之相等的能力。他们在理论上知道怎样去做,但面对实际操作却往往又一筹莫展。而实际上,这种传统教学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也索然无味,这种状况不能不让人深思。  经过与几位学生的促膝交
期刊
多读多写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随笔写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样培养学生写随笔的兴趣和习惯呢?以下是我近几年的探索尝试。  培养兴趣:写好“我的一本书”  开学第一课,与学生交流我的想法,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写随笔是一件有意思有价值的事情。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告诉学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写随笔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再介绍魏书生老师让学生写日记坚持“道德长跑”;最后以巴金先生的话作权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