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探究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guo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研究证据,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注重知识获取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教学的实验过程
  
  一直以来,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可动摇,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近年来,各界对鲁迅先生也有一些不同的议论,不少知名人士曾展开激烈的争论。那么,人们对鲁迅都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哪些看法是正确的?当代青年人应该怎样看待鲁迅?在对唐弢《琐忆》一文进行备课时,我想到了这些问题。在提倡民主、追求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如果只是簡单地将课文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不利于学生学会分析、辨别,独立思考的。于是,运用探究教学理论,我尝试着这样教《琐忆》。
  (一) 查找资料
  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查阅资料,搜集各种评价鲁迅的文章。
  (二) 课堂阅读,提取主要信息
  课堂上,将老舍、王朔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琐议》及这两者的文章,整合各种资料,概括出世人的不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对鲁迅的评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肯定的。他们认为鲁迅的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认为他具有伟大的人格,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另一种观点是否定的。有的不否定他的创作,只否定他的为人;有的认为鲁迅后期将精力全部放到杂文创作中,是不值得的,认为他如果专心做作家,不要参与革命,文学的成就会更大,说不定可以拿到诺贝尔奖;还有的对鲁迅的创作和人品都全盘否定,对他极尽挖苦、嘲讽。
  (三)课堂讨论、辩论
  1.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文坛上世人对鲁迅历来都有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什么人持肯定意见,什么人抱否定态度?
  最初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肯定和赞扬鲁迅的多是他的朋友、学生及得到过他帮助的人,如郁达夫、唐弢、阿累等,否定和批评鲁迅的多是被他骂过的人,不了解或不理解鲁迅的经历及创作的人,不喜欢鲁迅文章风格的人,如梁实秋、与鲁迅相识之前的唐弢、王朔等。
  我认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停留在人与人之间感性的认识上。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及参考资料,提示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鲁迅散文《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过程后继续讨论。这样,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2.学生讨论:在不同的时代,那些强烈地反对鲁迅的人的理由是什么?他们创作文学的目的又是什么?
  讨论至此,涉及学生知识的盲区,教师简介文学界有关创作目的的主要观点:为人生的;为艺术的;为游戏、消遣、金钱的等。简介梁实秋二三十年代的立场、倾向,简介近年来“为艺术而艺术”观点渐多的现象和王朔“侃”文学的一些特点。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3.开展课堂自由辩论:我看鲁迅。
  辩论中学生们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数学生认为,即使历史发展到今天,鲁迅仍然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创造的文学形象仍有生命力;他强烈的爱国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少年学习。一部分学生认为,如果鲁迅对论敌和蔼些,文章的语气和缓、委婉些,也许能赢得更多朋友。个别学生提出鲁迅的人格伟大,但作品太难懂,应该少收入中学教材中。最后教师总结。
  (四)完成课外练笔——《我看鲁迅》
   学生们在文章中畅所欲言,谈自己对鲁迅的认识,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多有理有据,体现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探究教学的思考
  
  探究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布道者,而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引路人;探究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教学的成功实施,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和科学的精神。
  1.坚信学生的能力,坚守探究教学的原则
  这次教学实验,我始终把握住一条原则: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整个教学过程,从查找资料、概括分析到交流讨论、形成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即使是在探究陷于僵局时,教师也只是补充介绍资料,不代替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不同的意见,懂得了通过查找、分析资料去了解不同意见的形成原因,进而形成较为客观的判断,作出尽可能正确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远比以前活跃。
  2.鼓励学生辨析资料,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学术思想的交流,要有民主和宽容的氛围,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点,让他们去分析、评判、交流、辩论,才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理解别人的想法。但同时又不能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主见,失去判断力。因此,探究教学就要让学生学会识别各种言论的正误,辨析资料的真伪,运用恰当有力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结论。在这次试验课上,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氛围,达到了活跃思维、学会正确立论的目的。
  3.进行探究教学不应排斥接受学习
  探究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取精神和求是精神,它应该逐渐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接受学习的作用,因为,接受学习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
  4.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是成功实施探究教学的保证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少数学生对教材以外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更嫌麻烦,在课堂讨论中也不愿意发表意见,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不高。因此,要开展探究教学,不仅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也同样面对转变观念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启发,也需要社会舆论的引导。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呢?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变语文为生活、变生活为语文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变语文为生活,在生活中还原语文课本上的内容    语文课本中讲的是真、善、美的事迹和观点,展示真、善、美的人性。如果书本上学的是一套,生活中用的是另一套,久了学生会认为语文课上学到的是苍白的说教,对生活没多大用
完形填空主要测试考生在语篇层面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解题之前应快速阅读全文,抓住文章主题,搞清作者的思路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其实,一篇文章的上下文、前后句之间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必然联系。只要我们理清了整个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上下文语境的逻辑关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本文将以2008年高考英语全国I卷、II卷完形填空为例,说明解答完形试题时常见的几种关系。    一、复现关系    词汇的复现关系指某
教学,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创造力。  ——(德)歇弗尔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利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合作性小组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情景教学和合作小组的搭配使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五个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优化学习方式
一、要点聚焦    [重点、难点、考点]  文言文阅读,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和“之”“其”“于”“以”“而”等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准确解释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对古人的观点,能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作出评价。    [误区警示]  考生在遇到疑难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多角度、多途径地思
弄懂古诗词的字面含义,这是古诗词赏评必须突破的第一道难关。  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从原来的单选题的形式变成二百字的评价,多年来,考察对诗句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与表述能力,一直是出题的明确指向。  尽管《考试说明》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初步鉴赏和评价”,高考选考的篇目字面亦较浅易,但由于古汉语的语言、句法与现代汉语有别,诗词本身又具有语言凝练的特点,有时为适应平仄、韵律及篇幅要求,在遣词造
8:00~11:00  早上我去上课,老师问我们怎样才容易听懂。我大喊一声:“放P——”余音未落,全班陷入了沉默。在老师的怒目中,我颤抖地接话:“P——PPT!”  11:00~12:00  上完課后,我去了一趟洗手间。洗手间的水龙头旁贴了一张纸,上面有几个字——不要用坏了!我自认为很爱护公共设施,轻轻打开水龙头,瞬间水花四溅,我全身都被打湿了。  12:00~14:00  我回家换了一身衣服,想
为了让学生养成学习的习惯,体验被肯定的愉悦,体验成功的快乐,我们教师不要吝啬我们嘴中赞美的语言。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激励当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当中,他就学会了感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挖苦。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感
博物馆里一片混乱!警卫鲍里斯打了几分钟的瞌睡,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就被窃贼偷走了!嫌疑犯一共有九个,但是无法确定画是谁偷的。现在,贝卡负责调查这件案子,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及游客仔细谈谈,并破解谜题。这些谜题一旦解开,案情就会水落石出。  博物馆馆长:  时间紧迫,请贝卡立刻前往博物馆馆长室。馆长克劳迪娅心里又慌又乱,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请贝卡尽快破案,把《蒙娜丽莎》找回来。她告诉贝卡,案发时
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现今的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教文言文通常是重讲解轻朗读,用逐句翻译的方法来教授文言文。结果导致学生对字、词、句的考据多,表面上看,学生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了。学生自己的领悟少了,忽视了对那些千古流传的美文的在情感上的感悟。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  诚然,对初中学生来说,刚接触古文,
情景话题    一、根据对话内容,从方框内所给的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将其标号写在相应序号后的横线上。(2006年南通卷)  A:Hello!  B:Hello! 1_________Who’s that?  A:Good afternoon,Mrs Green.This is Tom here.2___________  B:Hold on,please.Let me see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