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研究证据,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注重知识获取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教学的实验过程
一直以来,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可动摇,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近年来,各界对鲁迅先生也有一些不同的议论,不少知名人士曾展开激烈的争论。那么,人们对鲁迅都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哪些看法是正确的?当代青年人应该怎样看待鲁迅?在对唐弢《琐忆》一文进行备课时,我想到了这些问题。在提倡民主、追求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如果只是簡单地将课文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不利于学生学会分析、辨别,独立思考的。于是,运用探究教学理论,我尝试着这样教《琐忆》。
(一) 查找资料
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查阅资料,搜集各种评价鲁迅的文章。
(二) 课堂阅读,提取主要信息
课堂上,将老舍、王朔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琐议》及这两者的文章,整合各种资料,概括出世人的不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对鲁迅的评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肯定的。他们认为鲁迅的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认为他具有伟大的人格,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另一种观点是否定的。有的不否定他的创作,只否定他的为人;有的认为鲁迅后期将精力全部放到杂文创作中,是不值得的,认为他如果专心做作家,不要参与革命,文学的成就会更大,说不定可以拿到诺贝尔奖;还有的对鲁迅的创作和人品都全盘否定,对他极尽挖苦、嘲讽。
(三)课堂讨论、辩论
1.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文坛上世人对鲁迅历来都有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什么人持肯定意见,什么人抱否定态度?
最初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肯定和赞扬鲁迅的多是他的朋友、学生及得到过他帮助的人,如郁达夫、唐弢、阿累等,否定和批评鲁迅的多是被他骂过的人,不了解或不理解鲁迅的经历及创作的人,不喜欢鲁迅文章风格的人,如梁实秋、与鲁迅相识之前的唐弢、王朔等。
我认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停留在人与人之间感性的认识上。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及参考资料,提示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鲁迅散文《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过程后继续讨论。这样,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2.学生讨论:在不同的时代,那些强烈地反对鲁迅的人的理由是什么?他们创作文学的目的又是什么?
讨论至此,涉及学生知识的盲区,教师简介文学界有关创作目的的主要观点:为人生的;为艺术的;为游戏、消遣、金钱的等。简介梁实秋二三十年代的立场、倾向,简介近年来“为艺术而艺术”观点渐多的现象和王朔“侃”文学的一些特点。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3.开展课堂自由辩论:我看鲁迅。
辩论中学生们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数学生认为,即使历史发展到今天,鲁迅仍然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创造的文学形象仍有生命力;他强烈的爱国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少年学习。一部分学生认为,如果鲁迅对论敌和蔼些,文章的语气和缓、委婉些,也许能赢得更多朋友。个别学生提出鲁迅的人格伟大,但作品太难懂,应该少收入中学教材中。最后教师总结。
(四)完成课外练笔——《我看鲁迅》
学生们在文章中畅所欲言,谈自己对鲁迅的认识,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多有理有据,体现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探究教学的思考
探究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布道者,而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引路人;探究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教学的成功实施,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和科学的精神。
1.坚信学生的能力,坚守探究教学的原则
这次教学实验,我始终把握住一条原则: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整个教学过程,从查找资料、概括分析到交流讨论、形成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即使是在探究陷于僵局时,教师也只是补充介绍资料,不代替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不同的意见,懂得了通过查找、分析资料去了解不同意见的形成原因,进而形成较为客观的判断,作出尽可能正确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远比以前活跃。
2.鼓励学生辨析资料,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学术思想的交流,要有民主和宽容的氛围,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点,让他们去分析、评判、交流、辩论,才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理解别人的想法。但同时又不能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主见,失去判断力。因此,探究教学就要让学生学会识别各种言论的正误,辨析资料的真伪,运用恰当有力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结论。在这次试验课上,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氛围,达到了活跃思维、学会正确立论的目的。
3.进行探究教学不应排斥接受学习
探究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取精神和求是精神,它应该逐渐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接受学习的作用,因为,接受学习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
4.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是成功实施探究教学的保证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少数学生对教材以外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更嫌麻烦,在课堂讨论中也不愿意发表意见,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不高。因此,要开展探究教学,不仅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也同样面对转变观念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启发,也需要社会舆论的引导。
(责任编辑 韦 雄)
一、探究教学的实验过程
一直以来,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可动摇,被誉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近年来,各界对鲁迅先生也有一些不同的议论,不少知名人士曾展开激烈的争论。那么,人们对鲁迅都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看法?哪些看法是正确的?当代青年人应该怎样看待鲁迅?在对唐弢《琐忆》一文进行备课时,我想到了这些问题。在提倡民主、追求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教师如果只是簡单地将课文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不利于学生学会分析、辨别,独立思考的。于是,运用探究教学理论,我尝试着这样教《琐忆》。
(一) 查找资料
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查阅资料,搜集各种评价鲁迅的文章。
(二) 课堂阅读,提取主要信息
课堂上,将老舍、王朔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琐议》及这两者的文章,整合各种资料,概括出世人的不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对鲁迅的评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肯定的。他们认为鲁迅的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认为他具有伟大的人格,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另一种观点是否定的。有的不否定他的创作,只否定他的为人;有的认为鲁迅后期将精力全部放到杂文创作中,是不值得的,认为他如果专心做作家,不要参与革命,文学的成就会更大,说不定可以拿到诺贝尔奖;还有的对鲁迅的创作和人品都全盘否定,对他极尽挖苦、嘲讽。
(三)课堂讨论、辩论
1.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文坛上世人对鲁迅历来都有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什么人持肯定意见,什么人抱否定态度?
最初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肯定和赞扬鲁迅的多是他的朋友、学生及得到过他帮助的人,如郁达夫、唐弢、阿累等,否定和批评鲁迅的多是被他骂过的人,不了解或不理解鲁迅的经历及创作的人,不喜欢鲁迅文章风格的人,如梁实秋、与鲁迅相识之前的唐弢、王朔等。
我认为,这样的结论实际上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停留在人与人之间感性的认识上。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及参考资料,提示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鲁迅散文《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弃医从文的动机、过程后继续讨论。这样,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2.学生讨论:在不同的时代,那些强烈地反对鲁迅的人的理由是什么?他们创作文学的目的又是什么?
讨论至此,涉及学生知识的盲区,教师简介文学界有关创作目的的主要观点:为人生的;为艺术的;为游戏、消遣、金钱的等。简介梁实秋二三十年代的立场、倾向,简介近年来“为艺术而艺术”观点渐多的现象和王朔“侃”文学的一些特点。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3.开展课堂自由辩论:我看鲁迅。
辩论中学生们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数学生认为,即使历史发展到今天,鲁迅仍然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他创造的文学形象仍有生命力;他强烈的爱国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少年学习。一部分学生认为,如果鲁迅对论敌和蔼些,文章的语气和缓、委婉些,也许能赢得更多朋友。个别学生提出鲁迅的人格伟大,但作品太难懂,应该少收入中学教材中。最后教师总结。
(四)完成课外练笔——《我看鲁迅》
学生们在文章中畅所欲言,谈自己对鲁迅的认识,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多有理有据,体现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探究教学的思考
探究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布道者,而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引路人;探究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教学的成功实施,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和科学的精神。
1.坚信学生的能力,坚守探究教学的原则
这次教学实验,我始终把握住一条原则: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整个教学过程,从查找资料、概括分析到交流讨论、形成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即使是在探究陷于僵局时,教师也只是补充介绍资料,不代替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不同的意见,懂得了通过查找、分析资料去了解不同意见的形成原因,进而形成较为客观的判断,作出尽可能正确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远比以前活跃。
2.鼓励学生辨析资料,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学术思想的交流,要有民主和宽容的氛围,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点,让他们去分析、评判、交流、辩论,才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理解别人的想法。但同时又不能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主见,失去判断力。因此,探究教学就要让学生学会识别各种言论的正误,辨析资料的真伪,运用恰当有力的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形成正确结论。在这次试验课上,学生感受到了探究的氛围,达到了活跃思维、学会正确立论的目的。
3.进行探究教学不应排斥接受学习
探究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取精神和求是精神,它应该逐渐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接受学习的作用,因为,接受学习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
4.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是成功实施探究教学的保证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少数学生对教材以外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更嫌麻烦,在课堂讨论中也不愿意发表意见,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不高。因此,要开展探究教学,不仅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也同样面对转变观念的问题,这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启发,也需要社会舆论的引导。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