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目前的地理教育,尤其是一些落后地区的初等地理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地理作为一门”副科”不受学校重视,深受学生排斥,很多农村中学没有专业的地理老师,都是由语数外等老师兼任,种种的原因,导致了学生的志不在此,心不在此,兴趣也不会在此,最终的后果就是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怎么样来重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让他们乐学地理,好学地理呢?经过多年的地理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在上绪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又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建成的京九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
二、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 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我说:“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涌潮,千姿万态的路南石林,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世界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等”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发起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地理学科的了解,深化教学结构,而且能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三、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四、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一、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在上绪论课或各章的导言时,可引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有一门新的科学技术大部门,那就是地理科学。”时至今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又如:讲交通运输时,可结合当前“路通、财通”的形势,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建成的京九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
二、增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 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我说:“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涌潮,千姿万态的路南石林,具有“雪域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世界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等”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发起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地理学科的了解,深化教学结构,而且能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三、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四、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