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PAD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老师提出的PAD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了讨论式和讲授式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PAD;教学模式;语法;《大学英语》
一、研究的背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故教学不应该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时的辅助者。但是当前高校的教育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认真备课、讲课,学生认真预习、听课;老师长时间的讲课,学生长时间的听课,很容易出现老师讲得吃力、学生也听得吃力的情况。很多学生的思维也容易局限于老师的讲课内容,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空间。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当中,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背诵语法规则、并不断通过练习来巩固强化;但是时间久了,容易让人产生枯燥的感觉,也不利于语法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但是在我国教育的现实背景下,比如考虑到人数众多、大班教育等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仍具有不可替代性。结合讲授式与讨论式的特点,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老师[2]提出了“对分课堂”的理念(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符合大学生个体认知的心理规律,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为英语语法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研究的意义
PAD教学模式中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环节,是由学生课后完成的,时长是两次大课之间的时间。基于前一次课梳理的重难点,同学们去阅读相关知识、查阅资料、询问老师和同学,还需要完成下面三个内容:(1)亮闪闪:写出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2)考考你:写出自己弄懂了、但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于挑战别人;(3)帮帮我: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有疑问的地方,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3]。
内化吸收,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突出了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平时学习的积累,避免了期末的突击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分课堂上,不再只是老师的独角戏,而加入了学生的讨论以及师生探讨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甚至就业競争力。在学期末,老师会匿名调查学生对该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为PAD模式的改进提供广泛的群众意见。
三、PAD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多沟通,多引导。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需要独自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那么,引导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把握理解好重点难点,是非常重要的一关。期间,应可以多和学生沟通,并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也许学生某个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老师就需要把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也许学生知识点比较混乱,那么老师就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整理,从而帮助系统知识的掌握。
(二)PAD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讨论(Discussion)环节结束后,相关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要点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基于其中的问题,老师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解答,若仍无法解答,老师再答疑;最后老师对小组讨论进行总结。在这个环节中,考验的方面是: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对“即兴问题”的反应能力、专业解答能力、总结能力、整合能力、引导教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学生和老师在相应方面能力的提高,是PAD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三)在PAD教学模式中,有些问题暂时很难解决,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比如,如何应对讨论中出现的意外:偏题、冷场、闲聊等,还有如何把握课后作业量,以及如何监督学生课后内化吸收的情况。
(四)教师要更精心备课,总结出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前除了像往常一样,熟读课本和相关资料外,还要对所读资料进行进一步地整合,从而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难点,也为学生课后内化吸收提供框架指引作用。
(五)合理分组。小组讨论是PAD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讨论期间出现尬聊、闲聊或冷场等情况,无疑不利于小组讨论的顺利进展。所以在前期进行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可以考虑小组成员的英语基础水平、小组成员的性格等来最优化小组成员的构成比例。
四、结语
语法在英语基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语法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英语基础的牢固与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进行语法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确是一个不错的新模式。但是在不同高校的实际应用当中,要结合具体的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局部地灵活调整,并逐步反思和完善,才能把PAD教学模式运用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3]王霞,对分课堂: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
关键词:PAD;教学模式;语法;《大学英语》
一、研究的背景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1]。”故教学不应该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时的辅助者。但是当前高校的教育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认真备课、讲课,学生认真预习、听课;老师长时间的讲课,学生长时间的听课,很容易出现老师讲得吃力、学生也听得吃力的情况。很多学生的思维也容易局限于老师的讲课内容,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空间。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当中,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背诵语法规则、并不断通过练习来巩固强化;但是时间久了,容易让人产生枯燥的感觉,也不利于语法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
但是在我国教育的现实背景下,比如考虑到人数众多、大班教育等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仍具有不可替代性。结合讲授式与讨论式的特点,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老师[2]提出了“对分课堂”的理念(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对分课堂”符合大学生个体认知的心理规律,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为英语语法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研究的意义
PAD教学模式中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环节,是由学生课后完成的,时长是两次大课之间的时间。基于前一次课梳理的重难点,同学们去阅读相关知识、查阅资料、询问老师和同学,还需要完成下面三个内容:(1)亮闪闪:写出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2)考考你:写出自己弄懂了、但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于挑战别人;(3)帮帮我: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有疑问的地方,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3]。
内化吸收,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突出了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平时学习的积累,避免了期末的突击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分课堂上,不再只是老师的独角戏,而加入了学生的讨论以及师生探讨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甚至就业競争力。在学期末,老师会匿名调查学生对该模式的意见和建议,为PAD模式的改进提供广泛的群众意见。
三、PAD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多沟通,多引导。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需要独自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那么,引导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把握理解好重点难点,是非常重要的一关。期间,应可以多和学生沟通,并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也许学生某个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老师就需要把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也许学生知识点比较混乱,那么老师就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整理,从而帮助系统知识的掌握。
(二)PAD教学模式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讨论(Discussion)环节结束后,相关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要点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基于其中的问题,老师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解答,若仍无法解答,老师再答疑;最后老师对小组讨论进行总结。在这个环节中,考验的方面是: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对“即兴问题”的反应能力、专业解答能力、总结能力、整合能力、引导教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学生和老师在相应方面能力的提高,是PAD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三)在PAD教学模式中,有些问题暂时很难解决,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比如,如何应对讨论中出现的意外:偏题、冷场、闲聊等,还有如何把握课后作业量,以及如何监督学生课后内化吸收的情况。
(四)教师要更精心备课,总结出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前除了像往常一样,熟读课本和相关资料外,还要对所读资料进行进一步地整合,从而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难点,也为学生课后内化吸收提供框架指引作用。
(五)合理分组。小组讨论是PAD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讨论期间出现尬聊、闲聊或冷场等情况,无疑不利于小组讨论的顺利进展。所以在前期进行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可以考虑小组成员的英语基础水平、小组成员的性格等来最优化小组成员的构成比例。
四、结语
语法在英语基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语法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英语基础的牢固与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进行语法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确是一个不错的新模式。但是在不同高校的实际应用当中,要结合具体的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局部地灵活调整,并逐步反思和完善,才能把PAD教学模式运用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3]王霞,对分课堂: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