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一是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学、想学;二是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愿学、乐学;三是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四是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自我探索。
【关键词】自主学习;发展;提高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把“以学生发展为主”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主学习,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学、想学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在新授课时,抓住教学重点难点,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通过“引导,讨论,练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时,先布置学生课前去银行调查了解有关储蓄的信息:学生分小组去学校附近的银行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学会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上课时根据我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比一比,谁做得最好?还存在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展现给全班同学,完善学生对储蓄知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储蓄的意义可以支援国家建设,还可以得到利息,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后,知道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最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全体学生都学会计算利息,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预习的功能,还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前存在的疑问释然了,新的知识逐步建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我设计这样的情景问题:六(1)班同学组织活动,需要购买48瓶同样大小的怡宝矿泉水。班长了解到:甲超市每箱10瓶的矿泉水售价20元,购满5箱可按总价的90%付款。在乙超市同样的矿泉水,每箱12瓶售价27元,购满4箱,按总价的85%付款。如果你是班长,你会到哪个超市购买?请通过计算,说明你的理由。学生通过计算、思考得出结果:
甲超市:20×(10×5)×90%=900元
乙超市:27×(12×4)×85%=1101.6元
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到甲超市购买比较便宜,还多买2瓶。
通过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乐于学习数学。
三、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出一定的条件,而满足条件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题时,我注重指导学生全面的分析题意、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设计了一道题:小华和小明同时从家到学校,小华每分钟行50米,小明每分钟行60米,经过20分钟两人同时到校,小华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 解题时,学生必须探索小华和小明两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
1.两家在学校同侧,且与学校在同一直线上
(60-50)×20=200米
2.两家在学校两侧,与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
(60 50)×20=2200米
3.两家与学校不在同一直线上
两家之间的距离不能确定,但有一定的范围,小于2200米,大于200米。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了学习的发现者和探索者,使他们善于学习并学会学习,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是指学生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自我探索让学生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退到后台,将学生推到前面,围绕学案设计的情景任务和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知识。
例如,在教学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已经知道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圆分成若干等分的扇形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去想:怎样把圆柱体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能不能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等分的扇形沿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呢?学生通过动手用学具演示得出:把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圆柱的底面相当于长方体的底面,圆柱的高相当于长方体的高,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数学,主动获取知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学生学会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總之,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自主学习;发展;提高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把“以学生发展为主”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主学习,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重视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学、想学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老师在新授课时,抓住教学重点难点,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通过“引导,讨论,练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时,先布置学生课前去银行调查了解有关储蓄的信息:学生分小组去学校附近的银行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学会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上课时根据我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比一比,谁做得最好?还存在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展现给全班同学,完善学生对储蓄知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储蓄的意义可以支援国家建设,还可以得到利息,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后,知道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最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全体学生都学会计算利息,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预习的功能,还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前存在的疑问释然了,新的知识逐步建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我设计这样的情景问题:六(1)班同学组织活动,需要购买48瓶同样大小的怡宝矿泉水。班长了解到:甲超市每箱10瓶的矿泉水售价20元,购满5箱可按总价的90%付款。在乙超市同样的矿泉水,每箱12瓶售价27元,购满4箱,按总价的85%付款。如果你是班长,你会到哪个超市购买?请通过计算,说明你的理由。学生通过计算、思考得出结果:
甲超市:20×(10×5)×90%=900元
乙超市:27×(12×4)×85%=1101.6元
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到甲超市购买比较便宜,还多买2瓶。
通过把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乐于学习数学。
三、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善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出一定的条件,而满足条件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解题时,我注重指导学生全面的分析题意、思考问题,探索不同的答案。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设计了一道题:小华和小明同时从家到学校,小华每分钟行50米,小明每分钟行60米,经过20分钟两人同时到校,小华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 解题时,学生必须探索小华和小明两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
1.两家在学校同侧,且与学校在同一直线上
(60-50)×20=200米
2.两家在学校两侧,与学校在同一条直线上
(60 50)×20=2200米
3.两家与学校不在同一直线上
两家之间的距离不能确定,但有一定的范围,小于2200米,大于200米。
通过开放性问题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为了学习的发现者和探索者,使他们善于学习并学会学习,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四、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是指学生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自我探索让学生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退到后台,将学生推到前面,围绕学案设计的情景任务和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知识。
例如,在教学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已经知道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把圆分成若干等分的扇形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去想:怎样把圆柱体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能不能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等分的扇形沿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呢?学生通过动手用学具演示得出:把圆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圆柱的底面相当于长方体的底面,圆柱的高相当于长方体的高,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数学,主动获取知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学生学会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總之,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