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试教育导向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出现了诸多异化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为此,必须对高中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定位,坚持“坚守思想高地,培育现代公民”的总体价值取向,以及“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整合教材、生活与时政”“巧灌输,重体验,求实效”“诲人而不毁人”“关注发展,重视过程,走向开放”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具体价值取向,推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意识形态;现代公民;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A-0050-04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背、默、讲、练、评”一着不让,知识本位、应试导向明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任何教学行为,从根本上说,均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认识和把握。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呈现的异化现象,折射出“对课程性质把握不准,重学科性、轻德育性,把知识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单向强制的灌输方法,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1]等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偏差。而要纠正这些偏差,就必须引导教师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定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定位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总体定位,以统领整个高中阶段的政治课教学工作。此外,还要在总体定位的指引下,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各要素的价值取向作出具体定位,以规范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说,总体定位是灵魂,决定着具体定位,并通过具体定位来体现和落实;具体定位服从和服务于总体定位,并影响着总体定位的达成。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总体定位
任何国家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国家为了让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得到公众的接受和支持,主要通过学校,显性或隐性地传播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以保障自己的价值取向在整个社会中得到巩固和加强。[2]我国高中政治学科主要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培养的任务,其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总体定位,必须忠实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否则就会丧失政治学科特有的思想性。广大政治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立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線、方针、政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是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3]因此,高中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总体定位,必须明确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取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4年11月,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正式启动。此轮修订,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在原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调整,目前拟定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4]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育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5]这就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什么人”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总体定位可以明确表述为:坚守思想高地,培育现代公民。这是高中各年级政治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共同价值取向,也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检验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高标准。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具体定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要素很多,本文重点选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五个要素,对其价值取向进行定位。
1.教学目标定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在表述顺序上,依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很容易给教师一种错觉:知识目标是首要目标。此外,学校日常的政治学科考试命题偏重知识,基础知识教学抓的好的教师,教学成绩往往名列前茅,这也会造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教学目标窄化为知识目标,对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甚少甚至不予关注,使得政治课“不像政治课”,丧失其应有的活力和价值。
强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不是要简单地把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表述顺序倒过来,而是要引导政治教师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统领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以《政治生活》“有序的政治参与”教学为例,可把“认同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无序的政治参与带来的危害,从而在思想上认同有序的政治参与。继而让学生结合案例探究“怎样才能做到有序的政治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参与政治生活的实际本领”的能力目标,“掌握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的知识目标就会有效地达成。反之,把“掌握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这一知识目标作为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继而通过背诵、默写检验学生能否记住“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学生就难以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无法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了。
2.教学内容定位:整合教材、生活与时政
高中政治教材是师生共同使用的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工具。因此,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基于教材。然而,一些教师受“教教材”的旧教材观影响,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视教材为唯一资源,整节课都围绕教材展开,对文本层层解读、有序呈现,并通过现场训练、背诵默写等方式加以巩固掌握,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现代公民;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2A-0050-04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背、默、讲、练、评”一着不让,知识本位、应试导向明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任何教学行为,从根本上说,均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认识和把握。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呈现的异化现象,折射出“对课程性质把握不准,重学科性、轻德育性,把知识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单向强制的灌输方法,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1]等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偏差。而要纠正这些偏差,就必须引导教师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科学定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定位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总体定位,以统领整个高中阶段的政治课教学工作。此外,还要在总体定位的指引下,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各要素的价值取向作出具体定位,以规范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说,总体定位是灵魂,决定着具体定位,并通过具体定位来体现和落实;具体定位服从和服务于总体定位,并影响着总体定位的达成。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总体定位
任何国家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国家为了让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得到公众的接受和支持,主要通过学校,显性或隐性地传播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追求,以保障自己的价值取向在整个社会中得到巩固和加强。[2]我国高中政治学科主要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培养的任务,其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总体定位,必须忠实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否则就会丧失政治学科特有的思想性。广大政治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立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線、方针、政策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是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3]因此,高中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总体定位,必须明确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取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4年11月,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正式启动。此轮修订,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在原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调整,目前拟定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4]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育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5]这就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什么人”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总体定位可以明确表述为:坚守思想高地,培育现代公民。这是高中各年级政治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共同价值取向,也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检验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高标准。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具体定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要素很多,本文重点选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五个要素,对其价值取向进行定位。
1.教学目标定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在表述顺序上,依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很容易给教师一种错觉:知识目标是首要目标。此外,学校日常的政治学科考试命题偏重知识,基础知识教学抓的好的教师,教学成绩往往名列前茅,这也会造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教学目标窄化为知识目标,对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甚少甚至不予关注,使得政治课“不像政治课”,丧失其应有的活力和价值。
强调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不是要简单地把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表述顺序倒过来,而是要引导政治教师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统领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以《政治生活》“有序的政治参与”教学为例,可把“认同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无序的政治参与带来的危害,从而在思想上认同有序的政治参与。继而让学生结合案例探究“怎样才能做到有序的政治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参与政治生活的实际本领”的能力目标,“掌握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的知识目标就会有效地达成。反之,把“掌握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这一知识目标作为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继而通过背诵、默写检验学生能否记住“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学生就难以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无法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更谈不上能力的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了。
2.教学内容定位:整合教材、生活与时政
高中政治教材是师生共同使用的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工具。因此,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基于教材。然而,一些教师受“教教材”的旧教材观影响,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视教材为唯一资源,整节课都围绕教材展开,对文本层层解读、有序呈现,并通过现场训练、背诵默写等方式加以巩固掌握,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