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要遵循音乐教育的“听觉艺术特征与参与式活动特征”的规律,确定以审美体验为主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 个性发展 探索
一、以审美为核心重视感受与鉴赏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本次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
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去的音乐课围绕音乐知识组织歌曲内容,如今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取内容,设置了情境主题和单元主题,构建了全新的框架体系。课程标准降低了知识技能要求,淡化了技能训练,强化了审美、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专门设立了“聆听与鉴赏”学习领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突破。
“聆听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和音乐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素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变革,是对音乐教育的正本清源。
二、强调音乐创造重视艺术实践
此次课程改革,拓展了音乐教学领域,将音乐教学领域分为:“聆听与鉴赏”、“活动与创编”、“思考与探究”、“相关链接”。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活动与创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这种创作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如在《音乐鉴赏》-生活之音一课,要求学生在欣赏谭盾的“水乐”中找寻灵感,结合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纸来创造“纸乐”。在《绚丽的世界音乐-乐器篇》中,能够设计出心目中的乐器。 三、降低难度拆除门槛
课程标准将“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一项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必然会带来教学难度的降低,拆除门槛,敞开音乐艺术的大门,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也必然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感知发展的规律,确定内容标准的要求。
比如《音乐鉴赏》一书全书容量较大,在《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曲艺篇》中,可则选重庆地区学生较熟悉也容易接受的“川剧”作为教学内容。因为语言上的沟通障碍降低了,学生更易接受这些所熟悉的内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也就更有兴趣了解更多内容。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领域中,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了解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还注意吸收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强调多种艺术的结合,从而大大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再如,《自然之韵》一课,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现感受到的音乐片段。《电影音乐》一课中,让他们通过欣赏有代表性的电影,从而了解电影音乐的种类和在电影中起到的作用。
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更好的体现理念,完善教学,还需要我们教师的不断实践与摸索!
参考文献:
[1]向蓓莉.教育的目的及其他[J].开放时代,2001,(3).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 个性发展 探索
一、以审美为核心重视感受与鉴赏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本次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
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去的音乐课围绕音乐知识组织歌曲内容,如今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取内容,设置了情境主题和单元主题,构建了全新的框架体系。课程标准降低了知识技能要求,淡化了技能训练,强化了审美、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专门设立了“聆听与鉴赏”学习领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突破。
“聆听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和音乐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文化艺术素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变革,是对音乐教育的正本清源。
二、强调音乐创造重视艺术实践
此次课程改革,拓展了音乐教学领域,将音乐教学领域分为:“聆听与鉴赏”、“活动与创编”、“思考与探究”、“相关链接”。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为此,音乐课程标准设置了“活动与创编”学习领域。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其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其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这种创作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如在《音乐鉴赏》-生活之音一课,要求学生在欣赏谭盾的“水乐”中找寻灵感,结合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纸来创造“纸乐”。在《绚丽的世界音乐-乐器篇》中,能够设计出心目中的乐器。 三、降低难度拆除门槛
课程标准将“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一项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必然会带来教学难度的降低,拆除门槛,敞开音乐艺术的大门,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也必然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审美感知发展的规律,确定内容标准的要求。
比如《音乐鉴赏》一书全书容量较大,在《多彩的华夏之音--戏曲、曲艺篇》中,可则选重庆地区学生较熟悉也容易接受的“川剧”作为教学内容。因为语言上的沟通障碍降低了,学生更易接受这些所熟悉的内容.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也就更有兴趣了解更多内容。
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领域中,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了解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还注意吸收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强调多种艺术的结合,从而大大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再如,《自然之韵》一课,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现感受到的音乐片段。《电影音乐》一课中,让他们通过欣赏有代表性的电影,从而了解电影音乐的种类和在电影中起到的作用。
高中音乐新课程理念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更好的体现理念,完善教学,还需要我们教师的不断实践与摸索!
参考文献:
[1]向蓓莉.教育的目的及其他[J].开放时代,2001,(3).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黄小明.音乐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