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检报告上的指标结论正常,不意味着你健康,某些项目你还没查到。
体检这件事在很多人眼中慢慢成为了一个鸡肋。不做不放心,但好像“大病总是检查不出来的”。体检到底有什么用?怎样检查才能让它真的成为你的健康晴雨表?哪些事情不要指望它?有很多事情你还是需要搞明白。
每年一次体检是出于成本考虑
作为福利,大多数公司都会安排员工一年体检一次,事实上,这是受公司经费限制的结果。某医院体检中心院长说:“多长时间体检一次、要查多少项目,不是由体检中心来决定的,而是依赖单位自身的出款能力。”这种单位集体体检业务是体检中心眼中的“肥单”,体检中心为了抢单有时不惜给出三到四折的报价,但如此成本下的体检效果自然会打折扣。
某连锁体检中心北京区副总经理表示:“30岁以下的年轻员工,身体机能还未呈现走下坡路状态,一年查一次也还适宜。但年龄超过35岁,特别是45岁以后,体检的次数就有必要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某医院体检中心院长说:“疾病往往会在三到六个月发生明显变化,所以每半年体检一次比较合适。”这时候,单位体检的项目就不足以应付了。
报告漂亮,不代表你健康
这不一定是说检测出了错。而是体检报告上的指标结论正常,有时只能说明,某些项目你还没查到。某体检专家举例:“比如年纪较大的男士,如果不做前列腺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体检报告看起来可能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恰恰加了肿瘤标志物这一项,就可能查出他是个癌症患者。”
另外,当疾病处于潜伏期时,从体检报告上也无法体现。某连锁健检机构主任说,“不论设备多先进,现在使用的检查方法敏感度并非百分之百,仍存在一些灰色地带,无法查出所有的疾病。”
还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体检机构,相同项目检查出的基本数据可能也不一样。一位医院的体检主任说,“每个检验机构所采用的试剂、机器或检验方法不同,因此会得出不同的指标或依据不同的参考值。”
医院的体检中心利润更高
体检中心运营成本很高,成本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房租、设备、人员和耗材。但盈利同样也比较快,在医疗系统里是利润较高的部门。有媒体报道过一家体检中心的创办者第一次投资800万元,半年就收回了成本。
独立体检中心正常的利润率为10%左右,医院的体检中心利润率则更高,最高可能达到30%。因为它的成本比独立的体检中心要低得多。医院内的体检中心不需付房租,同时也不需像连锁的体检中心那样招纳一批负责运营的人员,还可以使用医院的退休医生资源。“但毕竟是公立性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医院的整体地位也就凑合,不算很受重视的部门,扩展和完善相应也就不容易达成。”某医院体检中心院长告诉我们。
独立的体检中心,价格自己说了算
没错,体检属于特需医疗,特需医疗单位不完全受医疗价格控制,所以独立的健康体检中心拥有自主定价权。而医院的定价则受物价局限制,体检项目要执行发改委、卫生局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
由于运营成本要比医院体检中心更高,所以你更能明白它们的价格一般会超出医院定价一大截,但值得安慰的是,它们也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至少环境上更宜人。私营体检中心以盈利为目标,而体检收入本身来源单一,唯一可琢磨的就是服务增值方面。例如会员制、电脑调配人流、中途营养配餐休息、当天获得体检结果等等,还有与大医院合作,将新检出的患者转送至大型专业医院治疗,免去挂号、等待就诊等一系列中间环节。
但别忘了,这些笑脸与贴心服务都是有成本的!
折扣可能是这样来的
医疗器械的折旧与更新国家是有明确规定的,大型设备的正常折旧率是八至十年。“一些设备可能用不到这么久就得更新换代,在新科技下设备改良速度加快了,很多项目得七分靠仪器。”某连锁体检中心负责人说。当然业内也不乏为了降低成本,购买二手设备或医院淘汰设备的例子,“我也听说过一些诊室的B超设备旧了就直接转到体检中心使用。”
试剂也是体检中心降低成本的招数,有的小机构可能以次充好。“业内有些价格战打得我们都咋舌。”某医院体检中心院长说,正常情况下医院最多给到八折的折扣。如果有的地方给出的体检价格过低,体检中心使用的试剂就可能不那么“理想”了。
遇到老医生不是坏事
“由于体检是探知性检查,属于‘盲作’,要在不知的情况下找出问题,也不像门诊医生那样有更详细的分类,体检本质上对医生的综合知识与细心度要求更高。”某医院体检中心院长说。有的项目“三分靠仪器,七分靠技术”,所以年老的专科医生医疗经验更丰富,能更准确地判断出体检者的健康问题。
大多健检医生都是由临床医生转任的,某医院体检部门人员说:“医院附设的体检中心现在专职的主检专家偏多,大多是退休的医生教授被返聘回来的。”所以在体检中心鲜有年轻医生,体检面对的多为健康人群,年轻医生来了也得不到专业上的进步,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能不如老医生。
过度体检,你要留心
因为潜在的盈利倾向,体检机构或多或少会推荐你多做一些检查项目。所谓“过度体检”的“过度”主要是在于辐射超量、资源浪费两方面。后者比如20岁的时候就把癌症检测都做一遍,显然不合时宜。
很多时候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因为受检者的贪多求准,想一次性把能做的检查都做一遍。常见的辐射项目包括X光、CT、骨密度检查、核医学显像等,一家合资体检中心的健检专家说:“能用X线可检查的就不要做CT。比如女性40岁以后,每年做1至2次乳房X线扫描是可以的,但如果在40岁前,这样的检查一年超过一次,就会弊大于利。”同样的,接受骨密度检查越早,辐射的危险也越大。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例行体检中的胸透项目也没必要一年做一次。
它们不能替代健康专家
体检中心会有一些健康宣传材料,或给顾客定期发送健康贴士,但内容并不可能为你量身订做。比如有些体检机构会建议你一周内不要吃超过4个鸡蛋,而更早一些的健康材料宣称人每天应该吃1至2个鸡蛋。一位体检中心的专家解释,首先饮食标准是一直变化的;另外,这种标准的制定依据往往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
比如每个鸡蛋的蛋白含量在5克到7克之间,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标准,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70至90克左右。如今建议你吃的鸡蛋数量少了,是因为它们假设你有更多摄入优质蛋白质的途径,提醒你蛋白质摄入不要超标。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体检结果咨询健康专家啦。
不要忽视自检项目
目前关于体检行业中的必检项目或者常规项目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卫生部门和一些机构的專家正在研究健康体检行业的项目内容,稍后应该就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规范。”某合资体检中心院长谈到。
常规体检一般会分为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主要是出于一些项目存在的隐私性和潜在损伤考虑。有的体检中心在应付常规体检时,为了加快速度,基本上就把这些自选项目默认忽略了。“这和受检者的个体属性相关,比如女性的雌激素检查,20岁的女性就没有必要强制参与,否则就是过度体检。但是一些检查项目涉及婚前婚后,那并不是从法律角度出发,而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你的体检报告上应该有封条
根据规定,现在体检中心不能再向单位提供患病职工的具体名单,只能提供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如果向单位透露一些隐私性疾病比如乙肝和妇科疾病,属于侵犯受检者的权利。
“在2009年就有首例体检隐私侵权案诉讼获赔,现在体检报告都是统一贴上封条的。”一位体检中心专家说。2011年1月卫生部明确出台规定,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出具的就业体检报告或者其他体检报告,无论体检费用是由受检者本人承担还是由受检者所在单位承担的,一律由受检者本人或受检者指定的人员领取;体检报告应当完全密封,并在显著位置注明本体检报告仅限受检者本人拆阅。
体检这件事在很多人眼中慢慢成为了一个鸡肋。不做不放心,但好像“大病总是检查不出来的”。体检到底有什么用?怎样检查才能让它真的成为你的健康晴雨表?哪些事情不要指望它?有很多事情你还是需要搞明白。
每年一次体检是出于成本考虑
作为福利,大多数公司都会安排员工一年体检一次,事实上,这是受公司经费限制的结果。某医院体检中心院长说:“多长时间体检一次、要查多少项目,不是由体检中心来决定的,而是依赖单位自身的出款能力。”这种单位集体体检业务是体检中心眼中的“肥单”,体检中心为了抢单有时不惜给出三到四折的报价,但如此成本下的体检效果自然会打折扣。
某连锁体检中心北京区副总经理表示:“30岁以下的年轻员工,身体机能还未呈现走下坡路状态,一年查一次也还适宜。但年龄超过35岁,特别是45岁以后,体检的次数就有必要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某医院体检中心院长说:“疾病往往会在三到六个月发生明显变化,所以每半年体检一次比较合适。”这时候,单位体检的项目就不足以应付了。
报告漂亮,不代表你健康
这不一定是说检测出了错。而是体检报告上的指标结论正常,有时只能说明,某些项目你还没查到。某体检专家举例:“比如年纪较大的男士,如果不做前列腺肿瘤标志物的检查,体检报告看起来可能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恰恰加了肿瘤标志物这一项,就可能查出他是个癌症患者。”
另外,当疾病处于潜伏期时,从体检报告上也无法体现。某连锁健检机构主任说,“不论设备多先进,现在使用的检查方法敏感度并非百分之百,仍存在一些灰色地带,无法查出所有的疾病。”
还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体检机构,相同项目检查出的基本数据可能也不一样。一位医院的体检主任说,“每个检验机构所采用的试剂、机器或检验方法不同,因此会得出不同的指标或依据不同的参考值。”
医院的体检中心利润更高
体检中心运营成本很高,成本包括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房租、设备、人员和耗材。但盈利同样也比较快,在医疗系统里是利润较高的部门。有媒体报道过一家体检中心的创办者第一次投资800万元,半年就收回了成本。
独立体检中心正常的利润率为10%左右,医院的体检中心利润率则更高,最高可能达到30%。因为它的成本比独立的体检中心要低得多。医院内的体检中心不需付房租,同时也不需像连锁的体检中心那样招纳一批负责运营的人员,还可以使用医院的退休医生资源。“但毕竟是公立性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医院的整体地位也就凑合,不算很受重视的部门,扩展和完善相应也就不容易达成。”某医院体检中心院长告诉我们。
独立的体检中心,价格自己说了算
没错,体检属于特需医疗,特需医疗单位不完全受医疗价格控制,所以独立的健康体检中心拥有自主定价权。而医院的定价则受物价局限制,体检项目要执行发改委、卫生局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
由于运营成本要比医院体检中心更高,所以你更能明白它们的价格一般会超出医院定价一大截,但值得安慰的是,它们也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至少环境上更宜人。私营体检中心以盈利为目标,而体检收入本身来源单一,唯一可琢磨的就是服务增值方面。例如会员制、电脑调配人流、中途营养配餐休息、当天获得体检结果等等,还有与大医院合作,将新检出的患者转送至大型专业医院治疗,免去挂号、等待就诊等一系列中间环节。
但别忘了,这些笑脸与贴心服务都是有成本的!
折扣可能是这样来的
医疗器械的折旧与更新国家是有明确规定的,大型设备的正常折旧率是八至十年。“一些设备可能用不到这么久就得更新换代,在新科技下设备改良速度加快了,很多项目得七分靠仪器。”某连锁体检中心负责人说。当然业内也不乏为了降低成本,购买二手设备或医院淘汰设备的例子,“我也听说过一些诊室的B超设备旧了就直接转到体检中心使用。”
试剂也是体检中心降低成本的招数,有的小机构可能以次充好。“业内有些价格战打得我们都咋舌。”某医院体检中心院长说,正常情况下医院最多给到八折的折扣。如果有的地方给出的体检价格过低,体检中心使用的试剂就可能不那么“理想”了。
遇到老医生不是坏事
“由于体检是探知性检查,属于‘盲作’,要在不知的情况下找出问题,也不像门诊医生那样有更详细的分类,体检本质上对医生的综合知识与细心度要求更高。”某医院体检中心院长说。有的项目“三分靠仪器,七分靠技术”,所以年老的专科医生医疗经验更丰富,能更准确地判断出体检者的健康问题。
大多健检医生都是由临床医生转任的,某医院体检部门人员说:“医院附设的体检中心现在专职的主检专家偏多,大多是退休的医生教授被返聘回来的。”所以在体检中心鲜有年轻医生,体检面对的多为健康人群,年轻医生来了也得不到专业上的进步,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能不如老医生。
过度体检,你要留心
因为潜在的盈利倾向,体检机构或多或少会推荐你多做一些检查项目。所谓“过度体检”的“过度”主要是在于辐射超量、资源浪费两方面。后者比如20岁的时候就把癌症检测都做一遍,显然不合时宜。
很多时候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是因为受检者的贪多求准,想一次性把能做的检查都做一遍。常见的辐射项目包括X光、CT、骨密度检查、核医学显像等,一家合资体检中心的健检专家说:“能用X线可检查的就不要做CT。比如女性40岁以后,每年做1至2次乳房X线扫描是可以的,但如果在40岁前,这样的检查一年超过一次,就会弊大于利。”同样的,接受骨密度检查越早,辐射的危险也越大。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例行体检中的胸透项目也没必要一年做一次。
它们不能替代健康专家
体检中心会有一些健康宣传材料,或给顾客定期发送健康贴士,但内容并不可能为你量身订做。比如有些体检机构会建议你一周内不要吃超过4个鸡蛋,而更早一些的健康材料宣称人每天应该吃1至2个鸡蛋。一位体检中心的专家解释,首先饮食标准是一直变化的;另外,这种标准的制定依据往往是大部分人的生活习惯。
比如每个鸡蛋的蛋白含量在5克到7克之间,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标准,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在70至90克左右。如今建议你吃的鸡蛋数量少了,是因为它们假设你有更多摄入优质蛋白质的途径,提醒你蛋白质摄入不要超标。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体检结果咨询健康专家啦。
不要忽视自检项目
目前关于体检行业中的必检项目或者常规项目还没有一个统一定论,“卫生部门和一些机构的專家正在研究健康体检行业的项目内容,稍后应该就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规范。”某合资体检中心院长谈到。
常规体检一般会分为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主要是出于一些项目存在的隐私性和潜在损伤考虑。有的体检中心在应付常规体检时,为了加快速度,基本上就把这些自选项目默认忽略了。“这和受检者的个体属性相关,比如女性的雌激素检查,20岁的女性就没有必要强制参与,否则就是过度体检。但是一些检查项目涉及婚前婚后,那并不是从法律角度出发,而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你的体检报告上应该有封条
根据规定,现在体检中心不能再向单位提供患病职工的具体名单,只能提供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如果向单位透露一些隐私性疾病比如乙肝和妇科疾病,属于侵犯受检者的权利。
“在2009年就有首例体检隐私侵权案诉讼获赔,现在体检报告都是统一贴上封条的。”一位体检中心专家说。2011年1月卫生部明确出台规定,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出具的就业体检报告或者其他体检报告,无论体检费用是由受检者本人承担还是由受检者所在单位承担的,一律由受检者本人或受检者指定的人员领取;体检报告应当完全密封,并在显著位置注明本体检报告仅限受检者本人拆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