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的信息时代,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蓬勃发展的空间,但特色文化的关键点在于富有创意的人才。梅州地处客家文化最终成型的粤东北山区,拥有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嘉应学院作为地方政府支持特色办学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具有人文艺术与理工学科均衡发展的教学资源,可以依托客家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挖掘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意亮点,结合美术、音乐、生物科技和地理科学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组建客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现高校科研教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文化创意企业的一体化对接,既能达到培养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优质人才的目标,又能使客家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地方特色高校;创新建设;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知识经济、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产物,兼具“文化”、“创意”和“产业”三方面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和个人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当代创意精神智慧的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使其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重要又紧迫。
2014年11月7-11日,“第二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在世界客都梅州市院士广场举行。为传承客家文化、打造客家文创平台而创立的“客家文博会”,涵盖“台湾文创产品展销,梅州客家文创产品展销,茶产品、茶业展销”三大板块,以“特色化、生活化、高端化、效益化”为亮点,凸显“创意客家·写意生活”的主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会组织、企业承办”方式,由梅州市委宣传部、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梅州市客家文化产业协会组织及其会员企业承办,参展商共有163家,总展位388个,展区面积10400平方米,有来自台湾、云南、福建、广西、广州、深圳及梅州本地文创精品参展。
根据活动主办方发布的信息,是次文创盛宴总参观人数高达36万人次,但总交易额却只有2650多万元,而且台湾馆成交额占了近两成(480万元),屈指一算参会人均消费金额不足80元。不言而喻,客家文博会是梅州发展客家文创产业的积极探索,也是梅州打造客家文创产业的新平台。但从成本和收益比较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所以,梅州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梅州市客家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曼红女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要邀请台湾高校师生设计客家主题元素的文创精品参展,“必要时会邀请他们来梅州实地采风获得更多创作灵感。”[2]主办单位也表示明年的客家文博会参展区域将会进一步扩大,“计划增设马来西亚馆、泰国馆、印尼馆、新加坡馆等海外馆”,以便让更多的文创精品走进梅州。
从表面上看,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但是,客家传统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如果过分强调客家元素的挖掘,又容易陷入自言自语的尴尬处境。作为一名外来的游客,来到梅州如果能够体验客家文化,又能带走具有文化创意的产品,处处感觉到创意城市的便捷和新意,那么可以说真正树立了世界客都的旅游品牌。
国家之所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国家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证。那么,担负着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院校在这种新形势下该如何调整学科设置,配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和科研方向呢?本文拟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切入,探讨地反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的路径,然后针对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及嘉应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嘉应学院走“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创新发展的方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
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3月17日,国务院进一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自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使文化产业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层面,到2011年“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再到近期发布的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鲜明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重要推手。[3]
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是4万多亿人民币,但是2013年的文化消费的实际规模只有1.6万亿左右,还有3万亿的空间没有发掘出来,文化消费空间广阔,已经被提到重要的地位上。[4]国务院决定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措施的终点在于政府加大创意、设计等版权的保护,引导创意类小微企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发展产业集聚的孵化基地,加强政府的采购力度,同时引导产业文化发展基金的投向。文化素材、创意的汇集与繁荣,势必带动创意相关产业的繁荣,主要体现为相关产业的品牌建立与价值提升,而最明显的是玩具、工艺品、家具、服装等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两个要素中,地方特色文化是基础,文化创意人才是核心,而且“只有在文化产业中创造了新的观念、内容和技术的人才是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5]。文化创意人才必须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 如设计) 为手段的‘专精人才’”[6]。地方特色办学的高校打的是文化特色牌,不仅要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更应该大力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而这显然需要完善地方特色的专业建设。 二、地方高校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
从地方高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大基本要素。[7]其中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是专业的灵魂;课程与课程体系是专门化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是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与桥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则分别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客体。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8]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可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入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概论和应用民俗学等;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投资学和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和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等。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可以包括文化资源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艺术基础、美学概论、世界文化简史、民俗学、广告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地理学、文博基础、影视产业概论、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文化旅游等。
三、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梅州作为“世界客都”,拥有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但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却远远不够。
其一,总量不足。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起步,但就业比例与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尚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二,结构不合理。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意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嘉应学院在客家文化创意方面缺乏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处于摸索阶段。
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角度看,高校培养理念与定位还很模糊,地方企业与高校互动不够,政府的人才政策也还不够健全,而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尚未发挥作用。
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需要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梅州从创意客家到创意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基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内生需求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在克服实体经济欠发达之不足时,梅州不可丢弃生态和文化之优势,以文化产业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梅州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客都梅州的地方高校,嘉应学院应发挥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完善学科建设。嘉应学院应尽快把文化产业管理及创意学纳入学科建设范畴,形成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客家文化创意学科体系,待条件成熟后再整合资源设立客家文化创意学院。
其次,逐步改革课程建设。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客家民俗课程的开设,以地方民俗文化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再次,积极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的管理人员要具备三种教学、实践、科研能力,比如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专门为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设立工作室,就是此类培养人才模式的尝试,实践效果证明非常有助于地方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最后,嘉应学院就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力量而言,应该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主题化教学。鼓励教师多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与社会岗位的无缝衔接。
此外,梅州本土的文化企业可以参与到嘉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梅州市政府应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作用,,由市文化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吸收本市各类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打造人才需求发布、培养模式指导、开展人才研究、培训师资力量、举办相关活动的权威机构和重要平台。梅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各层面的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和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有序流动。
为了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嘉应学院可以成立特色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时监控,其成员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咨询机构等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监控内容包括: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得以提高,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如何。对于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监控部门要加以分析,找出偏差出现的原因,如属于可控制的不利变化,要督促专业建设部门尽快加以纠正并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论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是学校调整专业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的过程,客家文化特色是嘉应学院生存、发展和提升的基石。通过设置与粤东北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文化创意特色专业,是嘉应学院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目前,梅州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文化旅游,对客家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嘉应学院作为地方高校,需要主动对接政府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需求,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时沟通,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来看,嘉应学院必须注重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如客家文化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等。在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明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开放渗透,注重学科建设与创新平台建设。嘉应学院作为地方政府支持特色办学的综合性高校,具有人文艺术与理工学科均衡发展的教学资源,可以依托客家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挖掘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意点,结合美术、音乐、生物科技和地理科学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现高校科研教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文化创意企业的一体化无缝对接,既能达到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能使文化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地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艺术教育.[J].2010(1):151.
[2]郑炜梅.荟萃文创精品、感受文创魅力[N].梅州日报 2014.11.12
[3]郭洪钧.国务院提出国家层面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为“中国智造”冲出国门加把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3.26。
[4]孙博.我国潜在文化消费能力4万亿元 去年实际规模1.6万亿[EB/OL].新华网2014-02-24.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4/c_119472123.htm
[5]张燕、王晖、蔡娟娟.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传播.2009(4 ).
[6]赵曙明、李程骅:.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管理学研究.2006(6).
[7]汪晓村等.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6-80.
[8]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36-38.
基金项目:本文为嘉应学院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号JYJG2013109)、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2013年基地重大招标课题(项目号13KYZD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地方特色高校;创新建设;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知识经济、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产物,兼具“文化”、“创意”和“产业”三方面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和个人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当代创意精神智慧的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使其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既重要又紧迫。
2014年11月7-11日,“第二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在世界客都梅州市院士广场举行。为传承客家文化、打造客家文创平台而创立的“客家文博会”,涵盖“台湾文创产品展销,梅州客家文创产品展销,茶产品、茶业展销”三大板块,以“特色化、生活化、高端化、效益化”为亮点,凸显“创意客家·写意生活”的主题,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会组织、企业承办”方式,由梅州市委宣传部、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梅州市客家文化产业协会组织及其会员企业承办,参展商共有163家,总展位388个,展区面积10400平方米,有来自台湾、云南、福建、广西、广州、深圳及梅州本地文创精品参展。
根据活动主办方发布的信息,是次文创盛宴总参观人数高达36万人次,但总交易额却只有2650多万元,而且台湾馆成交额占了近两成(480万元),屈指一算参会人均消费金额不足80元。不言而喻,客家文博会是梅州发展客家文创产业的积极探索,也是梅州打造客家文创产业的新平台。但从成本和收益比较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所以,梅州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梅州市客家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曼红女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要邀请台湾高校师生设计客家主题元素的文创精品参展,“必要时会邀请他们来梅州实地采风获得更多创作灵感。”[2]主办单位也表示明年的客家文博会参展区域将会进一步扩大,“计划增设马来西亚馆、泰国馆、印尼馆、新加坡馆等海外馆”,以便让更多的文创精品走进梅州。
从表面上看,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应该是一个可行的发展方向。但是,客家传统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如果过分强调客家元素的挖掘,又容易陷入自言自语的尴尬处境。作为一名外来的游客,来到梅州如果能够体验客家文化,又能带走具有文化创意的产品,处处感觉到创意城市的便捷和新意,那么可以说真正树立了世界客都的旅游品牌。
国家之所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国家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证。那么,担负着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院校在这种新形势下该如何调整学科设置,配合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和科研方向呢?本文拟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切入,探讨地反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的路径,然后针对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及嘉应学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嘉应学院走“校政行企”四位一体创新发展的方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
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3月17日,国务院进一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自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使文化产业首次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层面,到2011年“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再到近期发布的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鲜明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重要推手。[3]
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是4万多亿人民币,但是2013年的文化消费的实际规模只有1.6万亿左右,还有3万亿的空间没有发掘出来,文化消费空间广阔,已经被提到重要的地位上。[4]国务院决定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措施的终点在于政府加大创意、设计等版权的保护,引导创意类小微企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发展产业集聚的孵化基地,加强政府的采购力度,同时引导产业文化发展基金的投向。文化素材、创意的汇集与繁荣,势必带动创意相关产业的繁荣,主要体现为相关产业的品牌建立与价值提升,而最明显的是玩具、工艺品、家具、服装等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两个要素中,地方特色文化是基础,文化创意人才是核心,而且“只有在文化产业中创造了新的观念、内容和技术的人才是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5]。文化创意人才必须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 如设计) 为手段的‘专精人才’”[6]。地方特色办学的高校打的是文化特色牌,不仅要立足区域文化特色,更应该大力开展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而这显然需要完善地方特色的专业建设。 二、地方高校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
从地方高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校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专业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大基本要素。[7]其中专业培养目标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是专业的灵魂;课程与课程体系是专门化知识的教与学的活动系统,是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与桥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则分别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客体。
地方高校的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8]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可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入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资源概论和应用民俗学等;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文化投资学和文化贸易学;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和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等。具体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可以包括文化资源概论、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艺术基础、美学概论、世界文化简史、民俗学、广告学、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地理学、文博基础、影视产业概论、动漫与数字产业概论、文化旅游等。
三、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梅州作为“世界客都”,拥有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资源,但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却远远不够。
其一,总量不足。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起步,但就业比例与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尚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二,结构不合理。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三,没有形成完整的创意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嘉应学院在客家文化创意方面缺乏完善的学科体系,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上处于摸索阶段。
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角度看,高校培养理念与定位还很模糊,地方企业与高校互动不够,政府的人才政策也还不够健全,而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尚未发挥作用。
梅州居于世界客都的定位,需要立足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挖掘客家传统资源的存量,以扩大文化产业的增量。梅州从创意客家到创意城市的发展趋势,是基于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内生需求所提出的发展思路。在克服实体经济欠发达之不足时,梅州不可丢弃生态和文化之优势,以文化产业引领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梅州文化、经济和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客都梅州的地方高校,嘉应学院应发挥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首先,完善学科建设。嘉应学院应尽快把文化产业管理及创意学纳入学科建设范畴,形成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客家文化创意学科体系,待条件成熟后再整合资源设立客家文化创意学院。
其次,逐步改革课程建设。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客家民俗课程的开设,以地方民俗文化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再次,积极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的管理人员要具备三种教学、实践、科研能力,比如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专门为客家山歌大师汤明哲设立工作室,就是此类培养人才模式的尝试,实践效果证明非常有助于地方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最后,嘉应学院就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力量而言,应该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主题化教学。鼓励教师多开展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与社会岗位的无缝衔接。
此外,梅州本土的文化企业可以参与到嘉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开发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梅州市政府应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作用,,由市文化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吸收本市各类行业协会共同参与,打造人才需求发布、培养模式指导、开展人才研究、培训师资力量、举办相关活动的权威机构和重要平台。梅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各层面的文化活动,大力扶持和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推进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有序流动。
为了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嘉应学院可以成立特色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实时监控,其成员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咨询机构等有关部门的专家组成,监控内容包括: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得以提高,客家文化特色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如何。对于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监控部门要加以分析,找出偏差出现的原因,如属于可控制的不利变化,要督促专业建设部门尽快加以纠正并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论
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是学校调整专业布局和优化专业结构的过程,客家文化特色是嘉应学院生存、发展和提升的基石。通过设置与粤东北区域相关行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文化创意特色专业,是嘉应学院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目前,梅州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文化旅游,对客家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嘉应学院作为地方高校,需要主动对接政府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需求,将客家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作为重点,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时沟通,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来看,嘉应学院必须注重培养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如客家文化创意设计和管理人才等。在客家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明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开放渗透,注重学科建设与创新平台建设。嘉应学院作为地方政府支持特色办学的综合性高校,具有人文艺术与理工学科均衡发展的教学资源,可以依托客家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挖掘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意点,结合美术、音乐、生物科技和地理科学等特色专业的课程设置,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现高校科研教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文化创意企业的一体化无缝对接,既能达到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能使文化遗产得到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地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艺术教育.[J].2010(1):151.
[2]郑炜梅.荟萃文创精品、感受文创魅力[N].梅州日报 2014.11.12
[3]郭洪钧.国务院提出国家层面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为“中国智造”冲出国门加把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3.26。
[4]孙博.我国潜在文化消费能力4万亿元 去年实际规模1.6万亿[EB/OL].新华网2014-02-24.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4/c_119472123.htm
[5]张燕、王晖、蔡娟娟.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传播.2009(4 ).
[6]赵曙明、李程骅:.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管理学研究.2006(6).
[7]汪晓村等.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6-80.
[8]于仲安、梁建伟.地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36-38.
基金项目:本文为嘉应学院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号JYJG2013109)、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2013年基地重大招标课题(项目号13KYZD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