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每年秋季开学,意味着很多幼儿由家庭走向社会,幼儿从这一刻起,就走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而真正迈进了充实灿烂的集体生活。然而新生入园时,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期。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不仅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使家长非常担心和忧虑,更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能缩短孩子的适应期,减轻和降低新生入园时的焦虑,下面,笔者针对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各种现象进行逐一分析。
二、对幼儿入园适应性的认识
1.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幼儿的照顾,这种养育关系的不可取代性,在新的环境,离开亲人的呵护而缺乏安全感。2.初次接触集体生活,不习惯受到规则的约束,在家中自由惯了,对幼儿园新的生活不适应,不愿受到新的约束而产生不适应。3.对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恐惧心理以及易受同伴“暗示”,看见别人哭,自己也跟着哭,别人不哭了,自己也就不哭了。4.情绪的高度紧张,担心小便在身上,于是不停的要上厕所或是尿湿裤子。
三、案例分析与对策
案例一:早上入园时间,李欣源小朋友由妈妈抱着刚进教室门口,她便哇哇大哭起来,老师接过之后哭声更加剧烈,虽然未做挣扎,但小嘴不停喊着:“妈妈马上就来了、妈妈马上就来了……”
分析:1.个体原因。李欣源才两周零八个月,语言上多以“宝宝”自居,由于父母长辈的宠爱,对家长尤为依恋,对新环境有陌生恐惧感,表现出极不适应。2.家庭影响。父母均要工作,李欣源虽为不足龄幼儿,但父母还是将其送入了幼儿园,分别时总爱编一些诸如:妈妈去单位一会儿就来接你或爸爸去买肯德基马上就来之类的话语哄她入园。
对策与措施:稳定其情绪,当她说:“妈妈马上就来了,”便顺着她说:“是的,妈妈一会儿就来了,我们出去玩滑梯吧。”将其情绪转移,当再进教室时,她又想哭了,教师继续顺着她说:“妈妈来了我喊你。”她哽咽着点点头并重复:“妈妈马上来了。”并一直跟着老师,对教师产生了一种依恋和信任,就这一句话使她从入园到离园这段期间不在号啕大哭。在家长接送时,告诉家长切忌应付“欺骗”孩子,多与孩子谈论幼儿园,告诉孩子老师喜欢她,拉近孩子与老师的距离。
案例二:李喆小朋友在妈妈的带领下进了教室,当与妈妈“忍痛”告别后,他忍住了泪水,没有哭闹,当妈妈走后,他走到“娃娃家”的小椅子旁坐了下来,默默的看着其他小朋友游戏哭闹,整个上午时间他都只愿呆在那儿。
分析:1.个体原因。李喆是一个较内向的男孩子,他不喜欢大声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选择了沉默和抗拒,抗拒参加一切活动,因为“娃娃家”游戏是与妈妈一起玩过的,他便在这里找到了情感的依托。2.在试入园的几天活动中,李喆与家人总是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父母总是很耐心的陪其玩耍,在正式入园后,家长能明确的告诉他:“妈妈要上班,你要上幼儿园,妈妈会早点来接你的,下午一起床就来接。”
对策与措施:允许他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独处,但并没有遗忘他,在游戏活动中随时邀请他参加,虽屡被拒绝,却也不强求。到了第三天,当大家出去游戏时,教师照例又邀请他参加,他露出了犹豫的神情,教师适时地与他“商量”:“小朋友们都出去玩了,教室里只有你一人,没人陪你,我们先去玩,等回来时你还坐这儿,好吗?”这次他同意了,在一步步向着集体靠近后,最后愿意和大家坐在一起了。李喆的妈妈第一天是哭着离开的,第三天看到儿子的变化时,她激动的拥抱着儿子,不停的夸奖着,李喆的小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李喆愿意上幼儿园了。
案例三:“老师,我小便了,”这是刘天怡的声音,老师马上从柜子里拿出备用衣裤为其换上,并安慰她:“没关系,老师帮你换好了,等会要小便喊老师,好吗?”过了越一小时左右,又是刘天怡的声音:“老师,我小便了,”当老师赶到时,她的裤子又尿湿了。
分析:1.个体原因。刘天怡胆小、内向,早上入园与父母告别后,总是很严肃地坐在座位上,既不理人也不玩玩具,集体活动时只是默默跟着大家,不说也不笑,一付心事重重的样子。2.家庭影响。刘天怡平时奶奶接送较多,奶奶在生活上对其照顾也呵护有加,但在上幼儿园的事情上表现得较为开明,积极配合班级开展工作,总是对她说上幼儿园怎么好,老师和小朋友如何喜欢她,削弱其对上幼儿园的恐惧感。
对策与措施:首先排除了她生理方面的问题,原先基本不小便在身上,有时晚上睡觉会尿床,在园的反常表现只是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在活动时老师带她去小便,帮其穿脱裤子,安慰她、夸奖她,使其逐步对老师产生信任。在家长面前夸其聪明、懂事,打消其对入园的不适。
案例四:刚吃完午餐,芮文佳便哭了起来,嘴里不停的说着:“老师,我想妈妈了,我不要睡觉,”她这一喊,引得其他几名孩子也跟着哭起来。
分析:1.个体原因。芮文佳聪明活泼,只是平时睡觉要人陪或要拿着毛巾睡觉,要不然睡不着,正是因为如此,芮文佳不愿午睡。2.家庭影响。父母工作繁忙,虽然刚入园便以变换了几位接送孩子的人,而在入园适应阶段正是最需要父母安慰、关心的时候。
对策与措施:悄悄告诉她,毛巾已经和娃娃一起放在小床上了,芮文佳听了马上停住了哭声,并说:“老师,我要睡觉。”找到了依恋物品,她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在孩子入园的适应期,可以允许孩子的这一习惯。与家长联系,希望其尽量抽出时间来接送孩子,以便使孩子稳定度过入园适应期。
对孩子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子过渡到一个集体环境中来,犹如第二次“断奶”,让幼儿顺利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关键是和教师建立起感情。新生入园产生的心理、生理压力长久地考验着老师的耐心和毅力,教师要用微笑来迎接每一个孩子的到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慢慢消除他们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建立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融洽师生关系,多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想玩、爱玩,忘记回家。当然,在现实中,对于孩子的种种不适应,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每年秋季开学,意味着很多幼儿由家庭走向社会,幼儿从这一刻起,就走出了家庭的狭小天地,而真正迈进了充实灿烂的集体生活。然而新生入园时,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期。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不仅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使家长非常担心和忧虑,更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为了能缩短孩子的适应期,减轻和降低新生入园时的焦虑,下面,笔者针对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各种现象进行逐一分析。
二、对幼儿入园适应性的认识
1.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幼儿的照顾,这种养育关系的不可取代性,在新的环境,离开亲人的呵护而缺乏安全感。2.初次接触集体生活,不习惯受到规则的约束,在家中自由惯了,对幼儿园新的生活不适应,不愿受到新的约束而产生不适应。3.对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恐惧心理以及易受同伴“暗示”,看见别人哭,自己也跟着哭,别人不哭了,自己也就不哭了。4.情绪的高度紧张,担心小便在身上,于是不停的要上厕所或是尿湿裤子。
三、案例分析与对策
案例一:早上入园时间,李欣源小朋友由妈妈抱着刚进教室门口,她便哇哇大哭起来,老师接过之后哭声更加剧烈,虽然未做挣扎,但小嘴不停喊着:“妈妈马上就来了、妈妈马上就来了……”
分析:1.个体原因。李欣源才两周零八个月,语言上多以“宝宝”自居,由于父母长辈的宠爱,对家长尤为依恋,对新环境有陌生恐惧感,表现出极不适应。2.家庭影响。父母均要工作,李欣源虽为不足龄幼儿,但父母还是将其送入了幼儿园,分别时总爱编一些诸如:妈妈去单位一会儿就来接你或爸爸去买肯德基马上就来之类的话语哄她入园。
对策与措施:稳定其情绪,当她说:“妈妈马上就来了,”便顺着她说:“是的,妈妈一会儿就来了,我们出去玩滑梯吧。”将其情绪转移,当再进教室时,她又想哭了,教师继续顺着她说:“妈妈来了我喊你。”她哽咽着点点头并重复:“妈妈马上来了。”并一直跟着老师,对教师产生了一种依恋和信任,就这一句话使她从入园到离园这段期间不在号啕大哭。在家长接送时,告诉家长切忌应付“欺骗”孩子,多与孩子谈论幼儿园,告诉孩子老师喜欢她,拉近孩子与老师的距离。
案例二:李喆小朋友在妈妈的带领下进了教室,当与妈妈“忍痛”告别后,他忍住了泪水,没有哭闹,当妈妈走后,他走到“娃娃家”的小椅子旁坐了下来,默默的看着其他小朋友游戏哭闹,整个上午时间他都只愿呆在那儿。
分析:1.个体原因。李喆是一个较内向的男孩子,他不喜欢大声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选择了沉默和抗拒,抗拒参加一切活动,因为“娃娃家”游戏是与妈妈一起玩过的,他便在这里找到了情感的依托。2.在试入园的几天活动中,李喆与家人总是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父母总是很耐心的陪其玩耍,在正式入园后,家长能明确的告诉他:“妈妈要上班,你要上幼儿园,妈妈会早点来接你的,下午一起床就来接。”
对策与措施:允许他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独处,但并没有遗忘他,在游戏活动中随时邀请他参加,虽屡被拒绝,却也不强求。到了第三天,当大家出去游戏时,教师照例又邀请他参加,他露出了犹豫的神情,教师适时地与他“商量”:“小朋友们都出去玩了,教室里只有你一人,没人陪你,我们先去玩,等回来时你还坐这儿,好吗?”这次他同意了,在一步步向着集体靠近后,最后愿意和大家坐在一起了。李喆的妈妈第一天是哭着离开的,第三天看到儿子的变化时,她激动的拥抱着儿子,不停的夸奖着,李喆的小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李喆愿意上幼儿园了。
案例三:“老师,我小便了,”这是刘天怡的声音,老师马上从柜子里拿出备用衣裤为其换上,并安慰她:“没关系,老师帮你换好了,等会要小便喊老师,好吗?”过了越一小时左右,又是刘天怡的声音:“老师,我小便了,”当老师赶到时,她的裤子又尿湿了。
分析:1.个体原因。刘天怡胆小、内向,早上入园与父母告别后,总是很严肃地坐在座位上,既不理人也不玩玩具,集体活动时只是默默跟着大家,不说也不笑,一付心事重重的样子。2.家庭影响。刘天怡平时奶奶接送较多,奶奶在生活上对其照顾也呵护有加,但在上幼儿园的事情上表现得较为开明,积极配合班级开展工作,总是对她说上幼儿园怎么好,老师和小朋友如何喜欢她,削弱其对上幼儿园的恐惧感。
对策与措施:首先排除了她生理方面的问题,原先基本不小便在身上,有时晚上睡觉会尿床,在园的反常表现只是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在活动时老师带她去小便,帮其穿脱裤子,安慰她、夸奖她,使其逐步对老师产生信任。在家长面前夸其聪明、懂事,打消其对入园的不适。
案例四:刚吃完午餐,芮文佳便哭了起来,嘴里不停的说着:“老师,我想妈妈了,我不要睡觉,”她这一喊,引得其他几名孩子也跟着哭起来。
分析:1.个体原因。芮文佳聪明活泼,只是平时睡觉要人陪或要拿着毛巾睡觉,要不然睡不着,正是因为如此,芮文佳不愿午睡。2.家庭影响。父母工作繁忙,虽然刚入园便以变换了几位接送孩子的人,而在入园适应阶段正是最需要父母安慰、关心的时候。
对策与措施:悄悄告诉她,毛巾已经和娃娃一起放在小床上了,芮文佳听了马上停住了哭声,并说:“老师,我要睡觉。”找到了依恋物品,她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在孩子入园的适应期,可以允许孩子的这一习惯。与家长联系,希望其尽量抽出时间来接送孩子,以便使孩子稳定度过入园适应期。
对孩子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子过渡到一个集体环境中来,犹如第二次“断奶”,让幼儿顺利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关键是和教师建立起感情。新生入园产生的心理、生理压力长久地考验着老师的耐心和毅力,教师要用微笑来迎接每一个孩子的到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慢慢消除他们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建立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融洽师生关系,多组织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想玩、爱玩,忘记回家。当然,在现实中,对于孩子的种种不适应,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尽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