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台。流行元素不是科技时代的专利,但却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被广泛传播。它是机遇,也是挑战,其积极作用在于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生活,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创新意识;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何利用网络流行元素,增强学生道德法制观念是新时代新课程下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对网络流行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教育;网络元素;道德与法治;融合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218
引言道德与法制,是人们健康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它所涵盖的内容和思想,起始于学校,應用在社会,并贯穿于整个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其真实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加之网络流行元素的融入,一改往日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活跃思维的同时,加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了法制观念意识。
一、因网络流行元素的局限性所衍生出的问题
(一)价值观扭曲
元素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它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抓住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不稳定的特点。众所周知,初中生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较弱,站在信息传播者的角度看,通过网络环境的建立,更容易与对方在思想意识上达成共识。由于没有成熟的是非观,学生往往会忽视信息过滤筛选的环节,将网络流行元素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全盘“打包”,加之在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交际法宝——“合群”的影响下,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逐渐沦为纸上谈兵。例如,对成功人士的盲目崇拜,催生出“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
关于马云的成功,姑且不论他的背景,即便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也不是因为有了钱才叫“成功”。更何况,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有多少创业者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甚至是倾家荡产,这难倒不是赌博吗?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幸存者偏差。大概意思是说,人们往往只愿意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结果,并没有去理性的分析其结果产生的原因。因此,与其说敌人太狡猾,倒不如说是,敌人的“伪装”恰恰迎合了自己的心意。究其本质,是教育出了问题。
(二)网络环境的恶化,导致网络流行元素的恶性循环
早期的网络环境,因其涵盖元素有限,使人们更容易分别真实与虚拟,但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真实生活元素被吸收,其中包括社会矛盾在网络环境下的折射。其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例如,2018年山东寿光发生的洪灾,经传播者改编,洪灾变成了瘟疫,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歪曲事实的网络流行元素传播,给学生的教育造成了极大阻挠,致使学生向错误的方向成长。
二、网络流行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路径
(一)有选择的融入
网络流行元素的融入,是以树立正确道德法制观念为前提,进而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该方式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网络流行元素是为教育而服务,借此展开全面的教学设计。所以,对流行元素的选择,应首先考虑其正当性和积极意义。
例如,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二节《网上交友新时空》。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比较火爆的网络游戏——英雄联盟,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回忆,还原游戏中的虚拟场景,并借助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然后将网络游戏的负面性呈现在学生面前,凸显网络交往的局限性,让学生从“美好”的虚拟世界回归到真实生活中来。对于过分沉迷网络交往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即先帮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真实的部分,接着通过与实际生活相对比,来发现网络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而使学生对网络交往逐渐失去信心,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二)在恶化的网络环境中寻找希望
网络的普及,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与网络资源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正确面对现实,在两者之间寻找恰当的契合点,让道德法制观念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会学生在复杂的网络平台上寻找积极的元素;在恶化的网络环境中寻找希望,提升对正能量的敏感度。
例如,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交友的智慧》,第二节《少年有梦》。“梦想”一词贯穿整堂课程,一般在看到这个词时,学生往往会浮想联翩,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联系网络流行元素,如中国好声音。
再如,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第二节《深深浅浅话友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让人们可以更多的了解不同国家人们对友情的态度。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友情的理解和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如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话:“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它本身带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不能完全排斥,毕竟,网络语言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说明它存在一定的真实性。网络流行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要教会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寻找真理。因此,面对负面语言的传播,需要学生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在消极的环境下勇于发现积极的元素。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网络流行元素的使用,还需要人们去其糟蹋,取其精华。正所谓,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何将网络流行元素更好的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每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一定会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丽琴.网络流行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路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7):39-41.
[2]林宏.网络流行语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冲击及引导[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7):25-27.
关键词:初中教育;网络元素;道德与法治;融合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218
引言道德与法制,是人们健康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它所涵盖的内容和思想,起始于学校,應用在社会,并贯穿于整个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其真实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加之网络流行元素的融入,一改往日沉闷乏味的课堂气氛,活跃思维的同时,加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了法制观念意识。
一、因网络流行元素的局限性所衍生出的问题
(一)价值观扭曲
元素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它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抓住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不稳定的特点。众所周知,初中生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较弱,站在信息传播者的角度看,通过网络环境的建立,更容易与对方在思想意识上达成共识。由于没有成熟的是非观,学生往往会忽视信息过滤筛选的环节,将网络流行元素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全盘“打包”,加之在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交际法宝——“合群”的影响下,正确价值观的树立,逐渐沦为纸上谈兵。例如,对成功人士的盲目崇拜,催生出“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
关于马云的成功,姑且不论他的背景,即便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也不是因为有了钱才叫“成功”。更何况,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有多少创业者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甚至是倾家荡产,这难倒不是赌博吗?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幸存者偏差。大概意思是说,人们往往只愿意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结果,并没有去理性的分析其结果产生的原因。因此,与其说敌人太狡猾,倒不如说是,敌人的“伪装”恰恰迎合了自己的心意。究其本质,是教育出了问题。
(二)网络环境的恶化,导致网络流行元素的恶性循环
早期的网络环境,因其涵盖元素有限,使人们更容易分别真实与虚拟,但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真实生活元素被吸收,其中包括社会矛盾在网络环境下的折射。其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例如,2018年山东寿光发生的洪灾,经传播者改编,洪灾变成了瘟疫,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歪曲事实的网络流行元素传播,给学生的教育造成了极大阻挠,致使学生向错误的方向成长。
二、网络流行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路径
(一)有选择的融入
网络流行元素的融入,是以树立正确道德法制观念为前提,进而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该方式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网络流行元素是为教育而服务,借此展开全面的教学设计。所以,对流行元素的选择,应首先考虑其正当性和积极意义。
例如,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第二节《网上交友新时空》。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比较火爆的网络游戏——英雄联盟,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回忆,还原游戏中的虚拟场景,并借助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然后将网络游戏的负面性呈现在学生面前,凸显网络交往的局限性,让学生从“美好”的虚拟世界回归到真实生活中来。对于过分沉迷网络交往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迂回战术,即先帮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真实的部分,接着通过与实际生活相对比,来发现网络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而使学生对网络交往逐渐失去信心,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二)在恶化的网络环境中寻找希望
网络的普及,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与网络资源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正确面对现实,在两者之间寻找恰当的契合点,让道德法制观念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会学生在复杂的网络平台上寻找积极的元素;在恶化的网络环境中寻找希望,提升对正能量的敏感度。
例如,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交友的智慧》,第二节《少年有梦》。“梦想”一词贯穿整堂课程,一般在看到这个词时,学生往往会浮想联翩,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联系网络流行元素,如中国好声音。
再如,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第二节《深深浅浅话友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让人们可以更多的了解不同国家人们对友情的态度。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友情的理解和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如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话:“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它本身带有一定的消极性,但不能完全排斥,毕竟,网络语言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说明它存在一定的真实性。网络流行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要教会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寻找真理。因此,面对负面语言的传播,需要学生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在消极的环境下勇于发现积极的元素。
结束语综上所述,对于网络流行元素的使用,还需要人们去其糟蹋,取其精华。正所谓,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何将网络流行元素更好的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每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一定会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丽琴.网络流行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路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35(07):39-41.
[2]林宏.网络流行语言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冲击及引导[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