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为之,强化“生成”意识势必提升为重中之重。减少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巧用语文课堂教学生成之法,能让语文教学更快更好地走向生本。
【关键词】预设; 生成;生本;感悟;文本解读;内容理解;反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98-02
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以教材为本;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本。“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显示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而,如今的课堂不只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更应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为之,强化“生成”意识势在必行,减少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巧用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法,能让语文教学更快更好地走向生本。
1 题目生成,让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跑线”。省小语会理事长沈大安说:“有了精彩地文本解读才有出彩的语文课堂。”他还在《浙江省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后强调文本解读要走向生本。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教师解读文本最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答案和对策,并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1.1 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我先从题目“玫瑰花”切入。
①破题推想:看了课题后,你能推想出小鹿的玫瑰花是怎么样的吗?
②扣题理解:鹿弟弟为什么惋惜地说这玫瑰你白栽了?
③回题明理:鹿弟弟后来又为什么高兴地说你的玫瑰没白栽?
通过对题目的生成,让学生走向文本,走向朗读,走向思索。最后明白故事的表层,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表现出趣味。故事的深层,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2 教学《北京的灯亮起来了》时,我依然从题目生成,层层追问。
①读完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
②北京哪些地方的灯亮了?
③北京的灯亮起来后会是什么样的?
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题目的生成,再配以精彩鲜活的课件,可以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可以焕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可以教会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更能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情,发自内心的赞叹:北京的夜晚,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12. 北京亮起来了
灯光长安街:华灯高照
的的环形路:道道彩虹明亮
海世王府井:焕然一新辉煌
洋界故宫:银光闪闪
总 分 总
2 句子生成,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
句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炼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我不是最弱小的”,不论出自谁的口,定会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因为语气中的坚定会让人动容,更何况是一位孩子的心声呢。这是幼小的主人公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说出的一句话,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
为了能让学生更佳地体会文章的内涵,我是这样生成句子的:
2.1 自由读课文,找出提出的三个问题。
①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②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③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2.2 仔细品读课文,对每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第一句中,通过理解的延伸感受到家人之间的亲情(父母对孩子的爱,哥哥对弟弟的爱)。第二句中体会到萨沙那颗不甘示弱的心,决心做勇敢孩子的坚定信念。最后一句让学生们看到萨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了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强者,从而回归主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2.3 当萨沙得到妈妈的肯定自己不是最弱小时,你有什么感想吗?(主题升华)
生: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我们要去关心一些花草树木。
生:学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会关心别人就不是最弱小的。
生:我知道被人关心很幸福,关心别人更快乐。
学生的理解也许还比较肤浅,但老师可以告诉孩子,爱是一条无形的丝带,它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牢牢地拴在一起,于是我们互相关心、爱护着。有了爱,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风浪,我们不再害怕,生命也会变得更加坚强。当风雨来临时,我们尽可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让他们不再害怕,也让这份融融的爱意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让一颗颗坚强的心团结在一起,共同战胜风雨,迎接更灿烂的彩虹。
用这种句子生成法来探究文本,使学生能真正达到学语文的效果。这样的生成,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会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3 教程生成,让教学过程走向生本
教程是流动的而非晶体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案。
记得上学期自己在教《父亲和鸟》时,原本是让学生先朗读课文,说说你觉得父亲对鸟怎样?从哪里看出?然后再体会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突然一位学生打岔道:“父亲不是猎人,为什么那么了解鸟?”我愣了一下,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先找出父亲说的几次话,再仔细读读,说说父亲了解鸟有多少。再思考父亲为什么那么了解鸟。最后重点理解第13自然段--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师:父亲除了快活还有什么?
生:父亲除了快活还有担心、紧张、伤心……
师: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父亲(紧张)地说:
师:你为什么要填紧张?
……
……
师:父亲这么一说,你明白了什么?像这样的父亲可能会成为猎人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他爱鸟。
师:父亲和鸟就像()。
生:朋友。
师:是啊,父亲和鸟就像亲人、像手足、像益友、像我和爸爸妈妈一样,和谐相处。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
这样和孩子们在感性的交流与沟通中,让孩子们慢慢领悟到父亲和鸟的关系不同寻常,父亲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好似一家人,父亲简直就是一个鸟类专家;感受到原来人和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是那么美好,也领略到了人与自然是十分和谐,十分融洽;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生灵的种子。。
在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留出“弹性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让教学走向生本便水到渠成。
4 感悟生成,让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学生去感悟老师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而是老师在学生能够感悟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和提高。老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
《触摸春天》一课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怎样让学生领会安静拢住了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明白蝴蝶是被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的呢?
依稀记得学生的感悟:
4.1 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平常你怎么捉蝴蝶?
有的学生说要先去花丛中找到蝴蝶再去捉,有的学生说要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伸出手去捉,还有的学生说就算这样也不一定就能捉住蝴蝶,因为蝴蝶很灵敏,如果它发现有人来捉它,它肯定就飞走了,接着我就问学生,如果让你们闭上眼睛去捉蝴蝶,你们能捉住蝴蝶吗?学生闭上眼睛后,就叫开了:
“老师,我什么都看不见,怎么捉呀?”
“老师,太困难了,太难受了。”
4.2 接着我又让学生回到课文看看安静是怎么捉蝴蝶的?
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安静穿梭在花丛中,并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慢慢伸出双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落着花蝴蝶的月季花。从它一系列的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因此作者说安静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在牵引着她,指挥着她,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会被盲女捉住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灵性正是来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感悟,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用恰当的语言鼓励他们,能让评价真实地走向生本。
反馈评价在课堂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反馈评价要实事求是,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根据特定环境随机引发的,委婉、风趣、幽默、形象而又极富启发性,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著。
记得薛法根老师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一学生在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这句话时语气平淡。薛老师随机说道:“老师现在可不能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这条鱼不大,只有两三斤。”学生哄堂大笑。在让学生齐读时,薛老师发现不齐,便用疑惑不解的语气问道:“咦,我觉得有好多鲈鱼在跳?”教室里又是一阵笑声。“读齐了,记住,只有一条鲈鱼。”学生再次朗读非常整齐。
这样妙趣横生的评价语言呵护了童心,注重了引导,讲究了趣味,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课堂教学能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文本语言,没理由不走向生本。
5 教材生成,让内容选择走向生本
儿童就该有一片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语文课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在第四册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对春天的特征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我向他们推荐了一系列关于春天的文章,《找春天》、《春》、《春风是什么颜色的》、《雨天的歌》、《春天的拜访》、《春姑娘》等,让学生自己进行筛选,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品读,对特别感兴趣的段落或文章还可以背下来。学生阅读的兴趣真是盎然呀!在学习这一单元的几个周末,让学生一次,两次,多次地走向自然,走向不同的地方去寻找春天,去拜访春天。记录下自己的足迹,发现春天,留住春天,讴歌春天,赞美春天。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精彩纷呈的生活,我们不能让孩子们熟视无睹,应积极引导他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竖起耳朵认真倾听,用他们的感官去发现,春天真的来了!
看,这是一个二年级小朋友在虎山公园寻找到的春天。
寻找春天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到虎山上寻找美丽的春天。
一进虎山就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它们真像一个个小精灵,虎山真像一个大森林啊!那里有许多参天大树,有的枝繁叶茂,有的光秃秃的树枝上已经冒出了点点嫩芽,有绿绿的、黄黄的,还有红红的。在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大片樱花开了,非常漂亮,吸引了许多蜜蜂和蝴蝶。
来到了半山腰,这里绿草如茵,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的,美丽的金银花开满了整个山坡,绿树丛中,隐隐约约看见了一株桃树,也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
顺着台阶我们一直往上爬,路边有很多野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到了山顶,我们惊喜的发现,那里有几朵火红火红的杜鹃花,有的已经开放了,像个小喇叭,有的含苞欲放。
山顶上早有了很多人,我想他们是不是很我一样也是来寻找春天的呢?
教材有了生成,让内容选择走向生本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有效地掌握课堂的生成之法,就能成就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创造性与鲜活性。我们应用心捕捉教学活动中反馈出来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使之更好地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再次由衷感叹:课堂因生成而活跃因生本而精彩! “生成”得法,“生本”有道。
【关键词】预设; 生成;生本;感悟;文本解读;内容理解;反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198-02
我国的教学历来重视知识的传承,以教材为本;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本。“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对应于“预设”。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显示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因而,如今的课堂不只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更应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为之,强化“生成”意识势在必行,减少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巧用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法,能让语文教学更快更好地走向生本。
1 题目生成,让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起跑线”。省小语会理事长沈大安说:“有了精彩地文本解读才有出彩的语文课堂。”他还在《浙江省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后强调文本解读要走向生本。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教师解读文本最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答案和对策,并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1.1 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我先从题目“玫瑰花”切入。
①破题推想:看了课题后,你能推想出小鹿的玫瑰花是怎么样的吗?
②扣题理解:鹿弟弟为什么惋惜地说这玫瑰你白栽了?
③回题明理:鹿弟弟后来又为什么高兴地说你的玫瑰没白栽?
通过对题目的生成,让学生走向文本,走向朗读,走向思索。最后明白故事的表层,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在巧合中表现出趣味。故事的深层,蕴含着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2 教学《北京的灯亮起来了》时,我依然从题目生成,层层追问。
①读完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
②北京哪些地方的灯亮了?
③北京的灯亮起来后会是什么样的?
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题目的生成,再配以精彩鲜活的课件,可以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可以焕发学生朗读的激情,可以教会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更能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情,发自内心的赞叹:北京的夜晚,多么明亮!多么辉煌!
12. 北京亮起来了
灯光长安街:华灯高照
的的环形路:道道彩虹明亮
海世王府井:焕然一新辉煌
洋界故宫:银光闪闪
总 分 总
2 句子生成,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
句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炼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我不是最弱小的”,不论出自谁的口,定会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因为语气中的坚定会让人动容,更何况是一位孩子的心声呢。这是幼小的主人公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说出的一句话,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
为了能让学生更佳地体会文章的内涵,我是这样生成句子的:
2.1 自由读课文,找出提出的三个问题。
①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
②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
③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2.2 仔细品读课文,对每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第一句中,通过理解的延伸感受到家人之间的亲情(父母对孩子的爱,哥哥对弟弟的爱)。第二句中体会到萨沙那颗不甘示弱的心,决心做勇敢孩子的坚定信念。最后一句让学生们看到萨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了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强者,从而回归主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2.3 当萨沙得到妈妈的肯定自己不是最弱小时,你有什么感想吗?(主题升华)
生: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我们要去关心一些花草树木。
生:学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会关心别人就不是最弱小的。
生:我知道被人关心很幸福,关心别人更快乐。
学生的理解也许还比较肤浅,但老师可以告诉孩子,爱是一条无形的丝带,它把我们每个人的心牢牢地拴在一起,于是我们互相关心、爱护着。有了爱,不管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风浪,我们不再害怕,生命也会变得更加坚强。当风雨来临时,我们尽可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让他们不再害怕,也让这份融融的爱意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让一颗颗坚强的心团结在一起,共同战胜风雨,迎接更灿烂的彩虹。
用这种句子生成法来探究文本,使学生能真正达到学语文的效果。这样的生成,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会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3 教程生成,让教学过程走向生本
教程是流动的而非晶体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案。
记得上学期自己在教《父亲和鸟》时,原本是让学生先朗读课文,说说你觉得父亲对鸟怎样?从哪里看出?然后再体会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突然一位学生打岔道:“父亲不是猎人,为什么那么了解鸟?”我愣了一下,马上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先找出父亲说的几次话,再仔细读读,说说父亲了解鸟有多少。再思考父亲为什么那么了解鸟。最后重点理解第13自然段--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师:父亲除了快活还有什么?
生:父亲除了快活还有担心、紧张、伤心……
师: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父亲(紧张)地说:
师:你为什么要填紧张?
……
……
师:父亲这么一说,你明白了什么?像这样的父亲可能会成为猎人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因为他爱鸟。
师:父亲和鸟就像()。
生:朋友。
师:是啊,父亲和鸟就像亲人、像手足、像益友、像我和爸爸妈妈一样,和谐相处。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我知道父亲这时也最快活。
这样和孩子们在感性的交流与沟通中,让孩子们慢慢领悟到父亲和鸟的关系不同寻常,父亲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好似一家人,父亲简直就是一个鸟类专家;感受到原来人和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是那么美好,也领略到了人与自然是十分和谐,十分融洽;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生灵的种子。。
在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留出“弹性区间”,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让教学走向生本便水到渠成。
4 感悟生成,让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学生去感悟老师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而是老师在学生能够感悟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和提高。老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
《触摸春天》一课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怎样让学生领会安静拢住了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明白蝴蝶是被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的呢?
依稀记得学生的感悟:
4.1 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平常你怎么捉蝴蝶?
有的学生说要先去花丛中找到蝴蝶再去捉,有的学生说要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伸出手去捉,还有的学生说就算这样也不一定就能捉住蝴蝶,因为蝴蝶很灵敏,如果它发现有人来捉它,它肯定就飞走了,接着我就问学生,如果让你们闭上眼睛去捉蝴蝶,你们能捉住蝴蝶吗?学生闭上眼睛后,就叫开了:
“老师,我什么都看不见,怎么捉呀?”
“老师,太困难了,太难受了。”
4.2 接着我又让学生回到课文看看安静是怎么捉蝴蝶的?
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安静穿梭在花丛中,并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慢慢伸出双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落着花蝴蝶的月季花。从它一系列的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因此作者说安静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在牵引着她,指挥着她,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会被盲女捉住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灵性正是来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感悟,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用恰当的语言鼓励他们,能让评价真实地走向生本。
反馈评价在课堂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反馈评价要实事求是,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根据特定环境随机引发的,委婉、风趣、幽默、形象而又极富启发性,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著。
记得薛法根老师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一学生在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这句话时语气平淡。薛老师随机说道:“老师现在可不能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这条鱼不大,只有两三斤。”学生哄堂大笑。在让学生齐读时,薛老师发现不齐,便用疑惑不解的语气问道:“咦,我觉得有好多鲈鱼在跳?”教室里又是一阵笑声。“读齐了,记住,只有一条鲈鱼。”学生再次朗读非常整齐。
这样妙趣横生的评价语言呵护了童心,注重了引导,讲究了趣味,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使课堂教学能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文本语言,没理由不走向生本。
5 教材生成,让内容选择走向生本
儿童就该有一片童心,就该保持着童真童趣。语文课的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教材作二度开发。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什么、不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在第四册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学生对春天的特征已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但似乎意犹未尽。于是我向他们推荐了一系列关于春天的文章,《找春天》、《春》、《春风是什么颜色的》、《雨天的歌》、《春天的拜访》、《春姑娘》等,让学生自己进行筛选,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品读,对特别感兴趣的段落或文章还可以背下来。学生阅读的兴趣真是盎然呀!在学习这一单元的几个周末,让学生一次,两次,多次地走向自然,走向不同的地方去寻找春天,去拜访春天。记录下自己的足迹,发现春天,留住春天,讴歌春天,赞美春天。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精彩纷呈的生活,我们不能让孩子们熟视无睹,应积极引导他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竖起耳朵认真倾听,用他们的感官去发现,春天真的来了!
看,这是一个二年级小朋友在虎山公园寻找到的春天。
寻找春天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到虎山上寻找美丽的春天。
一进虎山就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它们真像一个个小精灵,虎山真像一个大森林啊!那里有许多参天大树,有的枝繁叶茂,有的光秃秃的树枝上已经冒出了点点嫩芽,有绿绿的、黄黄的,还有红红的。在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大片樱花开了,非常漂亮,吸引了许多蜜蜂和蝴蝶。
来到了半山腰,这里绿草如茵,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的,美丽的金银花开满了整个山坡,绿树丛中,隐隐约约看见了一株桃树,也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
顺着台阶我们一直往上爬,路边有很多野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蓝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到了山顶,我们惊喜的发现,那里有几朵火红火红的杜鹃花,有的已经开放了,像个小喇叭,有的含苞欲放。
山顶上早有了很多人,我想他们是不是很我一样也是来寻找春天的呢?
教材有了生成,让内容选择走向生本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有效地掌握课堂的生成之法,就能成就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创造性与鲜活性。我们应用心捕捉教学活动中反馈出来有效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使之更好地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本。再次由衷感叹:课堂因生成而活跃因生本而精彩! “生成”得法,“生本”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