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师不仅是实施教育意图的工作者,也是经由语文教育去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积极的富有创造的专业实践者。语文教育的主体,就是这样一群特殊的人。语文的教学就应是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在教学中尊重生命,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要构建语文生命课堂:评价多元,让学生有安全感;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体悟感;师生互动,让学生有主人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028-02
高中时代是学生一生最富有生命力,生命色彩最丰富斑斓,生命成长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高中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师不仅是实施教育意图的工作者,也是经由语文教育去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积极的富有创造的专业实践者。语文教育的主体,就是这样一群特殊的人。语文的教学就应是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
生命的课堂则是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是‘活’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中谈尊重生命,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有生命的教学”,要求课堂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应试的各种训练;要求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那么,怎样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呢?
1 评价多元,让学生有安全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时,往往在教师面前畏首畏尾。为此生命课堂提出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二是民主的原则,多和学生商量;三是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学生自尊。
学生“无错”,是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动辄就以“错”、“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错”这样的语言来刺伤学生,而是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话就说,有想法就敢表述,不求标准答案。
2 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体悟感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就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凸现五个观念:①由教师权威转变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②由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兴趣;③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④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让学生品尝成功⑤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3 师生互动,让学生有主人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必须承认教师、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入。其次,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但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1 开放多变,让学生有灵活感: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人初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回归儿童的生活。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大胆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使学习的内容开放。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所以,新理念下的课堂要做到: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开放性备课;打破教学形式的封闭,开放性教学; 打破教学手段的封闭, 开放性评价。
3.2 问题突现,让学生有兴趣感:培养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能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了创新学习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启迪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指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多种模式,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例如,上海市闸北八中谢元老师在教《谈骨气》时,课堂上,老师请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中遇到的问题,令听课老师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三位同学提出相同的疑问:文中列举的那个不吃“嗟来之食”的穷困者怎么这么傻?已经饿到那个程度了,应该先吃了饭再说,古人说过,“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古人还说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古代不是还留下了韩信忍受“跨下之辱”,而终成大事的故事吗?这样的问题无疑是对教者的一种挑战,一种促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对师生的发展都起着完善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028-02
高中时代是学生一生最富有生命力,生命色彩最丰富斑斓,生命成长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高中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师不仅是实施教育意图的工作者,也是经由语文教育去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积极的富有创造的专业实践者。语文教育的主体,就是这样一群特殊的人。语文的教学就应是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
生命的课堂则是一种“有生命的教学,是‘活’的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中谈尊重生命,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因此“有生命的教学”,要求课堂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而不是为了应试的各种训练;要求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共同分享与协作。那么,怎样构建语文生命课堂呢?
1 评价多元,让学生有安全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时,往往在教师面前畏首畏尾。为此生命课堂提出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二是民主的原则,多和学生商量;三是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学生自尊。
学生“无错”,是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动辄就以“错”、“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错”这样的语言来刺伤学生,而是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话就说,有想法就敢表述,不求标准答案。
2 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体悟感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就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凸现五个观念:①由教师权威转变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②由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兴趣;③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④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让学生品尝成功⑤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3 师生互动,让学生有主人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必须承认教师、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入。其次,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但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1 开放多变,让学生有灵活感: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人初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回归儿童的生活。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大胆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使学习的内容开放。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所以,新理念下的课堂要做到: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开放性备课;打破教学形式的封闭,开放性教学; 打破教学手段的封闭, 开放性评价。
3.2 问题突现,让学生有兴趣感:培养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能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了创新学习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启迪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指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多种模式,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例如,上海市闸北八中谢元老师在教《谈骨气》时,课堂上,老师请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中遇到的问题,令听课老师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三位同学提出相同的疑问:文中列举的那个不吃“嗟来之食”的穷困者怎么这么傻?已经饿到那个程度了,应该先吃了饭再说,古人说过,“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古人还说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古代不是还留下了韩信忍受“跨下之辱”,而终成大事的故事吗?这样的问题无疑是对教者的一种挑战,一种促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指导学生提出问题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对师生的发展都起着完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