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伴随着最新教育理念的渗透,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作为主抓教学教研工作同时又是骨干教师的我来说,如何引领教师顺利实施新课改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经过讨论与研究,我们确立了“转变观念、注重过程、重视培训、强化管理、调研指导、评估总结的整体思路。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引领教师顺利实施新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就我们与新课程走过的点点滴滴作一总结。
1 重管理,重建课改新制度
1.1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一系列保障制度。为使课改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成立了不同层次的实验组织机构,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为了把《方案》落到实处,中心校建立和完善了《新课程学习制度》、《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教育教学评估方案》等。此外,中心校还要求各校依据制度,冉修订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在教育教学中认真执行。
1.2 在奖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保障。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都筹措了一定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为满足课改实验需要,中心校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和配套政策。如设立了课改先进奖,奖励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把通识培训作为新一轮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是否参加通识培训及考核成绩与教师评优、晋级挂钩等。
1.3 加强调研,及时指导。中心校依照各项制度,狠抓新课程实施中的调研与指导。中心校人员经常到分包学校,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各校新课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导,使新课改在我乡得以顺利有序的实施。
2 重过程,春风化雨勤耕耘
万事开头难,但坚持不懈比开头更难。为使新课改在我乡尽快进入健康有序的快车道,我们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即:具体指导、课堂调研、总结交流。
2.1 具体指导。我们以一中、乡小实验年级为切入点,狠抓具体指导。在中心校校长的领导下,发挥中心校每个成员的优势,分包到一中、乡小实验年级各学科之中。一抓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课改实施能力的调查了解,全面考核、物色新课改骨干教师。经过多次理论培训、上课指导、课后交流与研讨,李瑞静、陈玉燕、范增玉等老师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以此引领其他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二抓集体备课。由骨干教师提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不定时随机抽查、了解与研讨,以便给教师实实在在的指导。三抓资源的共享。鉴于学校和教师缺乏新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的学习资料,为了帮助教师系统地理解新课程,借鉴新课例,中心校多渠道搜集资料、案例,通过新课改专题报告、下发新课改案例、交流心得体会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明晰的认识,达到了借鉴与吸收的目的。
2.2 课堂调研。我们对新课程的指导与建议应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为确保教学过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我们深入学校、教师,吸收课堂“活水”加以提炼,形成指导性建议。对此,中心校成员经常深入到课改实验的每一个班级,听课调研,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实情,随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难题。
2.3 总结交流。教师是新课程实实在在的推进者,没有一线教师对问题的发现、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新课改就不可能整体有序的推进。因此每学期,我们对实验年级的教师至少召开两次课改实施情况交流会,让教师讲困惑、谈体会、谈经验,人人发表看法,个个参与交流。我们分层次举行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改论坛,论新课改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与教学管理,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总结。通过交流、总结,相互借鉴与吸收,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
3 常培训,提升实力壮群体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败。基于此,我们坚持“乡校结合,研训一体”和“边实验,边探索,边培训”的原则,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研训活动。
3.1 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①进行宏观通识培训。秋期,中心校召开了新课改实验动员会、新课改专题学习会,利用课改学习日,以校为单位组织了通识培训。中心校定期抽查教师学习笔记,并对教师学习掌握情况进行了理论考试。③微观针对性培训。小学以乡为单位,初中以校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牵头,分别组织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具体解决各任课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对新教材的准确把握等。③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开展“备、讲、说、评、论”为主线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思想指导课堂教学。中心校组织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程论坛,举行了实验教材示范研讨课、优质课竞赛及说课比赛活动。
3.2 注意改进培训形式、方法和内容。不论是中心校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相结合,培训方法上采取中心校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研讨与个人探究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中,让教师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小组研讨,集中交流。
3.3 注重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一人培训一人受益的弊端,对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目标,规定任务,完成任务方可报销培训费、车票和伙食补助。即让他们回来后搞好乡级、校级培训,登台汇报新理念,示范讲课传授新经验,使外出教师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做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在乡、校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有笔记、有心得体会、有案例分析、有
实施课改的新思路。同时,中心校不断加强对教师学习的考核和检查力度,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要我改”为“我要改”、“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氛围。
4 重探索,建构教研新体系
课程改革,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而是一个充满探索的实践过程。这对当前颇为流行的灌输式教研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因此,我们着眼于“三变”,逐步建立民主和谐的主体参与式教研体系。
4.1 变表演为探索。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其着力点在于探索,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不知始于何时,这种探索却成了一种一厢情愿的表演,教研课演变成了表演课。教师只有听和看的权利,少有参与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我们从新理念出发,还教研以本来的面目。我乡举办的研讨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达到以研讨课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
4.2 变指导为服务。我们的职责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常常把个人的思想观点强加给教师,不经意中削弱了教师的自主性。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善于有效利用《课堂评价标准》,常常对照《课堂评价标准》严格要求教师,逐条评价课堂教学。殊不知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没有“特级”的潇洒,更没有“专家”的脱俗,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也不能完全拘泥于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评价形形色
色的课堂教学。要使新课程真正在现实中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抛弃求全责备、面面俱到的评价标准。也许这一堂课只有一个闪光点、只有一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但只要是符合新课程思想的、只要有创新的东西,就应得到肯定和赞赏,使教师感到欣慰、得到满足,以保护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强化服务意识。我们的目的是服务课改、服务教师,引领教师逐步成长,逐步走向新课程。
4.3 变观众为主角。课程变了,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的角色也应随着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的主角之一。我们的做法是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和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每次教研活动前,我们都要求教师明确研究的主题、熟悉教材内容、组织参与式讨论,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在理念创新上鼓励百家争鸣,让每位教师都有述说自己感受的机会。
5 重验收,总结反思促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尽善尽美,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领导、教师、学生所改变的点滴就是良好的成绩。为了了解课改实施情况,我们根据实验进展情况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检查、验收、评估、总结活动。首先,对校本培训、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考核。然后,以“三优”、“四课”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实验年级教师说课、讲课比赛活动.又进行了新课改优质案例、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心校选取实验优质课在全乡观摩,予以推广,将部分优质教案和优秀论文打印下发各校相互借鉴。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深化,中心校每两个月组织一次阶段性检查和验收,重点查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程开发情况,查教师对学生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优秀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在全乡推广。今年4月,我们在乡小召开了课改实验现场会,会上校长介绍了本校在新课改培训、教研及评价方面的尝试:教导主任介绍了在落实教学常规中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做法:会上对乡小教案、作业、听课记录、教师学习笔记进行了展览。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学校在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反思和交流,并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制订措施积极整改。5月,课改评估小组深入学校对各校课改实施情况又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检查和评估,评出了一批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不断地总结,认真地反思,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师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教师没有真正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教师很难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往往不到位,教师最多采用“启发式”、“一问一答式”、“讨论式”,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的现象。第三,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讨论不是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是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而设计的。第四,部分教师没有建立现代课程观,弄不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不会创造和开发课程,部分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
我们在引领教师投身新课改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反思与实践,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努力还不够,距课改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坚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开拓创新,我们的课改实验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好。
1 重管理,重建课改新制度
1.1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一系列保障制度。为使课改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成立了不同层次的实验组织机构,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为了把《方案》落到实处,中心校建立和完善了《新课程学习制度》、《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教育教学评估方案》等。此外,中心校还要求各校依据制度,冉修订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在教育教学中认真执行。
1.2 在奖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保障。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都筹措了一定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为满足课改实验需要,中心校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和配套政策。如设立了课改先进奖,奖励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把通识培训作为新一轮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是否参加通识培训及考核成绩与教师评优、晋级挂钩等。
1.3 加强调研,及时指导。中心校依照各项制度,狠抓新课程实施中的调研与指导。中心校人员经常到分包学校,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各校新课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导,使新课改在我乡得以顺利有序的实施。
2 重过程,春风化雨勤耕耘
万事开头难,但坚持不懈比开头更难。为使新课改在我乡尽快进入健康有序的快车道,我们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即:具体指导、课堂调研、总结交流。
2.1 具体指导。我们以一中、乡小实验年级为切入点,狠抓具体指导。在中心校校长的领导下,发挥中心校每个成员的优势,分包到一中、乡小实验年级各学科之中。一抓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课改实施能力的调查了解,全面考核、物色新课改骨干教师。经过多次理论培训、上课指导、课后交流与研讨,李瑞静、陈玉燕、范增玉等老师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以此引领其他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二抓集体备课。由骨干教师提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不定时随机抽查、了解与研讨,以便给教师实实在在的指导。三抓资源的共享。鉴于学校和教师缺乏新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的学习资料,为了帮助教师系统地理解新课程,借鉴新课例,中心校多渠道搜集资料、案例,通过新课改专题报告、下发新课改案例、交流心得体会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明晰的认识,达到了借鉴与吸收的目的。
2.2 课堂调研。我们对新课程的指导与建议应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为确保教学过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我们深入学校、教师,吸收课堂“活水”加以提炼,形成指导性建议。对此,中心校成员经常深入到课改实验的每一个班级,听课调研,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实情,随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难题。
2.3 总结交流。教师是新课程实实在在的推进者,没有一线教师对问题的发现、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新课改就不可能整体有序的推进。因此每学期,我们对实验年级的教师至少召开两次课改实施情况交流会,让教师讲困惑、谈体会、谈经验,人人发表看法,个个参与交流。我们分层次举行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改论坛,论新课改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与教学管理,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总结。通过交流、总结,相互借鉴与吸收,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
3 常培训,提升实力壮群体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败。基于此,我们坚持“乡校结合,研训一体”和“边实验,边探索,边培训”的原则,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研训活动。
3.1 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①进行宏观通识培训。秋期,中心校召开了新课改实验动员会、新课改专题学习会,利用课改学习日,以校为单位组织了通识培训。中心校定期抽查教师学习笔记,并对教师学习掌握情况进行了理论考试。③微观针对性培训。小学以乡为单位,初中以校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牵头,分别组织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具体解决各任课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对新教材的准确把握等。③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开展“备、讲、说、评、论”为主线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思想指导课堂教学。中心校组织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程论坛,举行了实验教材示范研讨课、优质课竞赛及说课比赛活动。
3.2 注意改进培训形式、方法和内容。不论是中心校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相结合,培训方法上采取中心校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研讨与个人探究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中,让教师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小组研讨,集中交流。
3.3 注重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一人培训一人受益的弊端,对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目标,规定任务,完成任务方可报销培训费、车票和伙食补助。即让他们回来后搞好乡级、校级培训,登台汇报新理念,示范讲课传授新经验,使外出教师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做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在乡、校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有笔记、有心得体会、有案例分析、有
实施课改的新思路。同时,中心校不断加强对教师学习的考核和检查力度,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要我改”为“我要改”、“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氛围。
4 重探索,建构教研新体系
课程改革,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而是一个充满探索的实践过程。这对当前颇为流行的灌输式教研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因此,我们着眼于“三变”,逐步建立民主和谐的主体参与式教研体系。
4.1 变表演为探索。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其着力点在于探索,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不知始于何时,这种探索却成了一种一厢情愿的表演,教研课演变成了表演课。教师只有听和看的权利,少有参与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我们从新理念出发,还教研以本来的面目。我乡举办的研讨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达到以研讨课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
4.2 变指导为服务。我们的职责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常常把个人的思想观点强加给教师,不经意中削弱了教师的自主性。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善于有效利用《课堂评价标准》,常常对照《课堂评价标准》严格要求教师,逐条评价课堂教学。殊不知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没有“特级”的潇洒,更没有“专家”的脱俗,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也不能完全拘泥于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评价形形色
色的课堂教学。要使新课程真正在现实中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抛弃求全责备、面面俱到的评价标准。也许这一堂课只有一个闪光点、只有一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但只要是符合新课程思想的、只要有创新的东西,就应得到肯定和赞赏,使教师感到欣慰、得到满足,以保护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强化服务意识。我们的目的是服务课改、服务教师,引领教师逐步成长,逐步走向新课程。
4.3 变观众为主角。课程变了,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的角色也应随着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的主角之一。我们的做法是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和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每次教研活动前,我们都要求教师明确研究的主题、熟悉教材内容、组织参与式讨论,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在理念创新上鼓励百家争鸣,让每位教师都有述说自己感受的机会。
5 重验收,总结反思促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尽善尽美,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领导、教师、学生所改变的点滴就是良好的成绩。为了了解课改实施情况,我们根据实验进展情况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检查、验收、评估、总结活动。首先,对校本培训、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考核。然后,以“三优”、“四课”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实验年级教师说课、讲课比赛活动.又进行了新课改优质案例、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心校选取实验优质课在全乡观摩,予以推广,将部分优质教案和优秀论文打印下发各校相互借鉴。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深化,中心校每两个月组织一次阶段性检查和验收,重点查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程开发情况,查教师对学生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优秀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在全乡推广。今年4月,我们在乡小召开了课改实验现场会,会上校长介绍了本校在新课改培训、教研及评价方面的尝试:教导主任介绍了在落实教学常规中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做法:会上对乡小教案、作业、听课记录、教师学习笔记进行了展览。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学校在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反思和交流,并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制订措施积极整改。5月,课改评估小组深入学校对各校课改实施情况又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检查和评估,评出了一批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不断地总结,认真地反思,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师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教师没有真正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教师很难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很难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二,“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的互动往往不到位,教师最多采用“启发式”、“一问一答式”、“讨论式”,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的现象。第三,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讨论不是出于学生内在的需要,而是教师出于教学的需要而设计的。第四,部分教师没有建立现代课程观,弄不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不会创造和开发课程,部分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
我们在引领教师投身新课改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反思与实践,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努力还不够,距课改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坚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开拓创新,我们的课改实验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