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公认的难题。当前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弊病:
1.把鲜活生动的阅读教学演变为知识灌输,主要异化为字词教学、文体知识教学和课后练习解答。阅读教学当然与知识有关,要感悟文本必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但阅读不能等同于知识,它更是一种活动和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把纯粹可感的教学演变为无限拓展,甚至为学科异化。学生在缺乏与文本的对话之前,教师就天马行空地发挥,进行所谓的学科综合,把语文异化为其他学科的工具。实际上语文教学与测评应该尊重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尊重自己。
3.把阅读教学演变为无根的问题教学。教学过程满堂问满堂答,在缺乏阅读的基础上为完成问题而回答。正常的问题教学应该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之后才提问;应该注意提问的目的,认真思考提什么样的问题,提问要与阅读有关;应该注意把握提问的深度与广度,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与激励性。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是学生“作文难”的主要病根,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应该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做到“三个同步”:
1.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同步。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典范,学生不仅要从这些文章里吸取精神营养,还要从这些文章中得到启示,写出像样的文章来。课文倡导真善美、文明与科学,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明白这些就是做人的方向,也就是作文的主题。在阅读美文的过程中,学生可逐步增长智慧,明白事理情理,而怎样表达好事理情理,也是写作的能力之一。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紧密相连,在教学中同步进行,篇篇贯穿,篇篇强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阅读思路与写作思路同步。每篇范文的阅读其实都是三种思路的组合,一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教师的解答思路,三是学生的理解思路。教师借助教学参考书及其他参考资料,解答起来一般都能靠近作者的写作思路。但学生呢?如果他们是被动接受者,他们的理解大多数是教师强加的。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呢?这个时候,在教学中融合思想,让学生在阅读时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写时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去行文落笔,这样学生能体会到自己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写作教学的通道就顺畅了。
3.阅读吸收与写作释放同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题目想一想,假如这就是老师给的作文题,自己该怎样审题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开头结尾,最好边思考边拟写作提纲。接着,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与自己的设想对照,看看有哪些巧合,又有哪些不同,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并把课文中用得恰到好处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这篇课文的巧妙之处。读到叹为观止处,甚至可以背诵下来。课文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多,思想、情感、题材、体裁、技巧、语言等等,学生都可以借鉴,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良好的结合:
1.迁移想像。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仔细观察自然和社会后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课文是不同作者的亲身观察的结晶,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去观察别人所写的事、景、情、理,再和自己耳闻目睹的某些相类似情景、经历及感受联系起来,或者把自己放在文本描述的环境里“身临其境”,从而找到共鸣点。这和学生日常作文空想编造大不相同,因为他们的体验虽然是间接的,但是真实的,借助课文鲜活起来,弥补了实际观察的不足。
2.放手摹写。一篇课文,能触发学生灵感的语句往往不止一处,而且各人的联想也不尽相同。要鼓励学生有不拘前说的精神,从自身实践出发,写出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可以仿句仿段写,还可从课文中某一点出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能围绕一个中心,把自己的看法写清楚就行。例如本人在指导阅读泰格勒的《窗》之后,学生有的续写结尾,有的品评人物,有的评论欧·亨利式结尾的妙用,有的谈课文的启示,有的延伸谈“窗”……这些文章,有点像评论,但又不是评论,因为小作者观察与思考的触角伸得更远;有点像读后感,但又不是读后感,不过小作者生发出去的感想总与原作藕断丝连,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3.检查批改。一课一作,有个检查批改问题。学生写什么,我总是放手让他们写去,但放手不等于任由学生做与不做,不做就无法达到培养写作能力的目的,也容易助长懒惰之风。坚持重点批,选出典型做样子,引导学生自己改。在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画个红道道,让学生去动脑筋改,从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养成斟酌、推敲的习惯。学生自己改作文,可能一时不如老师改得好,但学生自己动脑想印象深刻,收益也会更大。
1.把鲜活生动的阅读教学演变为知识灌输,主要异化为字词教学、文体知识教学和课后练习解答。阅读教学当然与知识有关,要感悟文本必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但阅读不能等同于知识,它更是一种活动和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把纯粹可感的教学演变为无限拓展,甚至为学科异化。学生在缺乏与文本的对话之前,教师就天马行空地发挥,进行所谓的学科综合,把语文异化为其他学科的工具。实际上语文教学与测评应该尊重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尊重自己。
3.把阅读教学演变为无根的问题教学。教学过程满堂问满堂答,在缺乏阅读的基础上为完成问题而回答。正常的问题教学应该在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之后才提问;应该注意提问的目的,认真思考提什么样的问题,提问要与阅读有关;应该注意把握提问的深度与广度,问题应具有启发性与激励性。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是学生“作文难”的主要病根,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应该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做到“三个同步”:
1.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同步。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典范,学生不仅要从这些文章里吸取精神营养,还要从这些文章中得到启示,写出像样的文章来。课文倡导真善美、文明与科学,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明白这些就是做人的方向,也就是作文的主题。在阅读美文的过程中,学生可逐步增长智慧,明白事理情理,而怎样表达好事理情理,也是写作的能力之一。阅读目标与写作目标紧密相连,在教学中同步进行,篇篇贯穿,篇篇强化,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阅读思路与写作思路同步。每篇范文的阅读其实都是三种思路的组合,一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二是教师的解答思路,三是学生的理解思路。教师借助教学参考书及其他参考资料,解答起来一般都能靠近作者的写作思路。但学生呢?如果他们是被动接受者,他们的理解大多数是教师强加的。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呢?这个时候,在教学中融合思想,让学生在阅读时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思考揣摩,写时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去行文落笔,这样学生能体会到自己既是读者又是作者,写作教学的通道就顺畅了。
3.阅读吸收与写作释放同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题目想一想,假如这就是老师给的作文题,自己该怎样审题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开头结尾,最好边思考边拟写作提纲。接着,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与自己的设想对照,看看有哪些巧合,又有哪些不同,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并把课文中用得恰到好处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这篇课文的巧妙之处。读到叹为观止处,甚至可以背诵下来。课文可以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多,思想、情感、题材、体裁、技巧、语言等等,学生都可以借鉴,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良好的结合:
1.迁移想像。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在仔细观察自然和社会后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课文是不同作者的亲身观察的结晶,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去观察别人所写的事、景、情、理,再和自己耳闻目睹的某些相类似情景、经历及感受联系起来,或者把自己放在文本描述的环境里“身临其境”,从而找到共鸣点。这和学生日常作文空想编造大不相同,因为他们的体验虽然是间接的,但是真实的,借助课文鲜活起来,弥补了实际观察的不足。
2.放手摹写。一篇课文,能触发学生灵感的语句往往不止一处,而且各人的联想也不尽相同。要鼓励学生有不拘前说的精神,从自身实践出发,写出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可以仿句仿段写,还可从课文中某一点出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能围绕一个中心,把自己的看法写清楚就行。例如本人在指导阅读泰格勒的《窗》之后,学生有的续写结尾,有的品评人物,有的评论欧·亨利式结尾的妙用,有的谈课文的启示,有的延伸谈“窗”……这些文章,有点像评论,但又不是评论,因为小作者观察与思考的触角伸得更远;有点像读后感,但又不是读后感,不过小作者生发出去的感想总与原作藕断丝连,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3.检查批改。一课一作,有个检查批改问题。学生写什么,我总是放手让他们写去,但放手不等于任由学生做与不做,不做就无法达到培养写作能力的目的,也容易助长懒惰之风。坚持重点批,选出典型做样子,引导学生自己改。在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画个红道道,让学生去动脑筋改,从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养成斟酌、推敲的习惯。学生自己改作文,可能一时不如老师改得好,但学生自己动脑想印象深刻,收益也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