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也是县域的教育主管机构对下属学校办学情况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然而在谈论教学质量时,一线的学校抱怨最多的一句话是“优质生源被抢走”。北大的林小英教授说过“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很生源!”,优质生源流失→老师教不出成绩→找不到价值→加剧职业倦怠→教学质量进一步下滑→优质生源流失。当缺乏一个合适的评价体系时,当主管局对学校教学质量不满意时,学校报抱怨生源质量;校长批评老师时,老师也在抱怨生源质量。
采用“成绩排名法”虽然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到什么程度,但经常很难评价学校的努力。“生源质量”好的学校不努力,成绩排名仍然可以第一;“生源质量”最差的学校,校长和老师们绞尽脑子用“洪荒之力”提升教学质量,成绩排名仍然可然是垫底。这样会产生努力和不努力都一样,不利于整个县域内教学质量提升。
本文着力点在讨论构建以“生源系数”为基础的区域评价体系,引入“生源系数”模糊生源质量转化成直观的数据,1、使不同生源质量的学校间可以进行横向评价。2同时也可以让校内不同学科之间教学成效进行比较。3县域内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所有老师之间可以进行教学成效比较。
二、研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用“生源系数”表现生源质量。同样是生源质量好,好到什么程度,100分考90分是好,考75分也是好,但之间生源质量仍有差距;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可不到底差到什么程度,60可以是差,40分也是差,两者间也有本质的差别。所以评价生源质量必须有一个参照物---整个区域平均水平。
2、构建以“生源系数”为基础的区域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用数据表达各学校的教学成效,让区域内的生源最好学校和最差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教学成效的比较。A有利于教育主管局对各类学校有客观的评价。B通过评价促使各类学校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3、构建以“生源系数”为基础,让校内同一年段科任老师教学成效数据化。A使不同学科间可以进行比较。老师间总有一些人教学更投入些,一些人教学处于职业倦怠期。长期来不同学科间很难进行衡量,成绩不理想的,经常以不同学科试卷难度不一样为借口。B衡量各教研组间教学成效。
4、通过计算教师个人教学成效数据,让区域内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实现个人教学素养比较。以学校教学成效,乘于任教班级教学成效。
三、评价方法
(一)生源系数计算方法(以字母S表示)
例:某年度县域内有甲、乙、丙、丁四所初中学校,他们招收一批学生毕业考语数成绩平均分分别为160、140、120、100分。(为讨论方便,文中全部采用平均分为例。计算优秀率、及格率的方法一样。)假如这份试卷全县域的平均分132分。
S甲(甲校的生源系数)=160/132=1.212
S乙(乙校的生源系数)=140/132=1.06
S丙(丙校的生源系数)=120/132=0.909
S丁(丁校的生源系数)=100/132=0.758
【数据意义】:
通过各校的生源系数,基本实现了对四个学校的生源质量数据化。生源质量好与差的程度可以从系数看出来,其中甲校的生源系数1.212在四所学校中是最好,是全县域平均水平的1.21倍;而丁校生源系数是0.758在四所学校中生源最差,相当平均水平的75.8%。这个数据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后,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差的衡量依据。不足处:小学进入初中质量监测的学科少(语文和数学)系数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二)县域内四所学校教学成效评价方法(以字母C表示)
理想状态下,假如各校的教学成效都一样,均衡发展。那么各校进入初中后的质量检测分数将也保持恒定。即各校教学成效=(校检测平均分÷县域内检测平均分)÷生源系数,将都等于1。事实上经过进入初中一段时间后学习后,学校教学的发展会存在差异。
例:假如县域内四所学校进行语、数、英统考。甲、乙、丙、丁四所学校三科平均分总和分别是240、230、190、180分,这次考试全县域的平均分总和为215分。
C甲(甲校的教学成效)=(240/215)÷1.212(该校的生源系数S甲)=0.921
C乙(乙校的教学成效)=(230/215)÷1.06(该校的生源系数S乙)=1.01
C丙(丙校的教学成效)=(190/215)÷0.909(该校的生源系数S丙)=0.972
C丁(丁校的教学成效)=(180/215)÷0.758(该校的生源系数S丁)=1.104
【数据意义】:
1、实现了不同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评价。如果单纯从排名看,四所学校位次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甲>乙>丙>丁沒有什么变化。但从四所学校教学成效数据,我们将发现C丁>C乙>C丙>C甲,在区域四所学校中教学质量提升最快反而是排名垫底的丁校。这种评价方式能客观反映出丁校为提升成绩付出的努力和巨大进步,对薄弱校而言是极大的鼓励。(薄弱校教学质量提升很困难,它不仅仅是分数上的差距,还要面对课堂上组织教学和纪律维持、以及家长的不理解配合。)
2、实现了同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纵向动态监控。主管局可以通过一所学校,几次监测中教学成效数据的变化,看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趋势,及时的进行干预。
(三)学校内部教学成效评价方法
学校内部教学成效评价方法,侧重点用来介绍同一年段全体老师之间的教学质量评价(生源系数的采集途径不一样,可以应用到不同范围评价)。也就是说面对同一批学生,哪个学科或者哪个老师的教学成绩更好。
以单一次测试,评价某一年段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教学成效为例: A、计算样本校生源素质系数S=县域内所有考试学科平均分累加/样本校学科平均分累加
B、某学科教学成效C=平均分/全区平均分*生源系数
年段各学科均衡发展时,这个数值应该为100%
C、学科任教老师在n(n≥2)人,计算任教教师个人教学成效时
个人教学成效=某学科教学成效C×(任教班级平均分/年段平均分)
【数据意义】:
1、实现了同一学段但不同学科的老师之间进教学评价。
2、通过各学段教学成效累加可以实现对不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评价。
3、在老师循环教学的学校,生源系数采用入学的数据,可以实现教师在全校范围内的评价。
(四)区域内教师评价方法
要对区域肉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必须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各校生源质量不一样;二是不同学科监测试卷的难易度不一样;三是同一学科多名老师任教。
例:甲校在县域内的教学成效为C甲,参加测试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个学科。其中语文学科有张三和李四两位老师,张三任教班级语文平均分是105分,年级平均分100分。
张三在全县域内的教学成效=1/S甲×(甲校语文平均分/全区语文平均分)×(105/100)
【评价方法所表达的含义】
①考虑到接受的学生参差不齐,用1/S甲进行平衡。(S甲为入学时的生源素质。)
②用“甲校语文平均分/全区语文平均分”来排除不同学科试卷难易度不一样。
③用任教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两个老师间的教学效果不一样。
【生源系数采用】:
A采用入学时的生源系数。优点:公平,可以看出从某批次学生进入初中后,在某老师任教几年间成绩变化。缺点:这个只适用于保持循环教学的理想状态。
B上年度成绩重新计算生源系数。优点:适用于教师时常出现调整的状况。缺点:每年的生源系数都在变化,冲淡了差距的累积。
【数据的意义】
1、实现全区域内文化科老师的教学成效量化。
2、为选拔区域内教学成效突出的老师提供依据。
3、为竞聘上岗提供数据依据。
4、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
四、引入生源系数评价基础性工作
1、数据采集:A把好小升初质量检测的考试关和评分关。B入学后根据学籍系统名单,电脑自动计算S生源系数。
2、數据处理:财力允许情况下,委托专业人员编写程序。财力困难,可以利用电子表格编写公式。
3、模拟评价:区域情况千差万别,利用前几年的成绩,进行模拟评价。评价结果组织基层讨论,对问题比较突出的进行修正。
4、宣传解释:任何的评价都很难做到完美。引入“生源系数”的目的,一是在于引导对学校或教师进行评价时应关注生源质量的差距;二是评价体系只是提供一种想路,在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区情、校情进行完善。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指标就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也是县域的教育主管机构对下属学校办学情况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然而在谈论教学质量时,一线的学校抱怨最多的一句话是“优质生源被抢走”。北大的林小英教授说过“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很生源!”,优质生源流失→老师教不出成绩→找不到价值→加剧职业倦怠→教学质量进一步下滑→优质生源流失。当缺乏一个合适的评价体系时,当主管局对学校教学质量不满意时,学校报抱怨生源质量;校长批评老师时,老师也在抱怨生源质量。
采用“成绩排名法”虽然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到什么程度,但经常很难评价学校的努力。“生源质量”好的学校不努力,成绩排名仍然可以第一;“生源质量”最差的学校,校长和老师们绞尽脑子用“洪荒之力”提升教学质量,成绩排名仍然可然是垫底。这样会产生努力和不努力都一样,不利于整个县域内教学质量提升。
本文着力点在讨论构建以“生源系数”为基础的区域评价体系,引入“生源系数”模糊生源质量转化成直观的数据,1、使不同生源质量的学校间可以进行横向评价。2同时也可以让校内不同学科之间教学成效进行比较。3县域内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所有老师之间可以进行教学成效比较。
二、研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用“生源系数”表现生源质量。同样是生源质量好,好到什么程度,100分考90分是好,考75分也是好,但之间生源质量仍有差距;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可不到底差到什么程度,60可以是差,40分也是差,两者间也有本质的差别。所以评价生源质量必须有一个参照物---整个区域平均水平。
2、构建以“生源系数”为基础的区域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用数据表达各学校的教学成效,让区域内的生源最好学校和最差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教学成效的比较。A有利于教育主管局对各类学校有客观的评价。B通过评价促使各类学校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3、构建以“生源系数”为基础,让校内同一年段科任老师教学成效数据化。A使不同学科间可以进行比较。老师间总有一些人教学更投入些,一些人教学处于职业倦怠期。长期来不同学科间很难进行衡量,成绩不理想的,经常以不同学科试卷难度不一样为借口。B衡量各教研组间教学成效。
4、通过计算教师个人教学成效数据,让区域内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实现个人教学素养比较。以学校教学成效,乘于任教班级教学成效。
三、评价方法
(一)生源系数计算方法(以字母S表示)
例:某年度县域内有甲、乙、丙、丁四所初中学校,他们招收一批学生毕业考语数成绩平均分分别为160、140、120、100分。(为讨论方便,文中全部采用平均分为例。计算优秀率、及格率的方法一样。)假如这份试卷全县域的平均分132分。
S甲(甲校的生源系数)=160/132=1.212
S乙(乙校的生源系数)=140/132=1.06
S丙(丙校的生源系数)=120/132=0.909
S丁(丁校的生源系数)=100/132=0.758
【数据意义】:
通过各校的生源系数,基本实现了对四个学校的生源质量数据化。生源质量好与差的程度可以从系数看出来,其中甲校的生源系数1.212在四所学校中是最好,是全县域平均水平的1.21倍;而丁校生源系数是0.758在四所学校中生源最差,相当平均水平的75.8%。这个数据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后,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差的衡量依据。不足处:小学进入初中质量监测的学科少(语文和数学)系数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二)县域内四所学校教学成效评价方法(以字母C表示)
理想状态下,假如各校的教学成效都一样,均衡发展。那么各校进入初中后的质量检测分数将也保持恒定。即各校教学成效=(校检测平均分÷县域内检测平均分)÷生源系数,将都等于1。事实上经过进入初中一段时间后学习后,学校教学的发展会存在差异。
例:假如县域内四所学校进行语、数、英统考。甲、乙、丙、丁四所学校三科平均分总和分别是240、230、190、180分,这次考试全县域的平均分总和为215分。
C甲(甲校的教学成效)=(240/215)÷1.212(该校的生源系数S甲)=0.921
C乙(乙校的教学成效)=(230/215)÷1.06(该校的生源系数S乙)=1.01
C丙(丙校的教学成效)=(190/215)÷0.909(该校的生源系数S丙)=0.972
C丁(丁校的教学成效)=(180/215)÷0.758(该校的生源系数S丁)=1.104
【数据意义】:
1、实现了不同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评价。如果单纯从排名看,四所学校位次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甲>乙>丙>丁沒有什么变化。但从四所学校教学成效数据,我们将发现C丁>C乙>C丙>C甲,在区域四所学校中教学质量提升最快反而是排名垫底的丁校。这种评价方式能客观反映出丁校为提升成绩付出的努力和巨大进步,对薄弱校而言是极大的鼓励。(薄弱校教学质量提升很困难,它不仅仅是分数上的差距,还要面对课堂上组织教学和纪律维持、以及家长的不理解配合。)
2、实现了同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纵向动态监控。主管局可以通过一所学校,几次监测中教学成效数据的变化,看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趋势,及时的进行干预。
(三)学校内部教学成效评价方法
学校内部教学成效评价方法,侧重点用来介绍同一年段全体老师之间的教学质量评价(生源系数的采集途径不一样,可以应用到不同范围评价)。也就是说面对同一批学生,哪个学科或者哪个老师的教学成绩更好。
以单一次测试,评价某一年段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教学成效为例: A、计算样本校生源素质系数S=县域内所有考试学科平均分累加/样本校学科平均分累加
B、某学科教学成效C=平均分/全区平均分*生源系数
年段各学科均衡发展时,这个数值应该为100%
C、学科任教老师在n(n≥2)人,计算任教教师个人教学成效时
个人教学成效=某学科教学成效C×(任教班级平均分/年段平均分)
【数据意义】:
1、实现了同一学段但不同学科的老师之间进教学评价。
2、通过各学段教学成效累加可以实现对不同学科教研组之间的评价。
3、在老师循环教学的学校,生源系数采用入学的数据,可以实现教师在全校范围内的评价。
(四)区域内教师评价方法
要对区域肉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必须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各校生源质量不一样;二是不同学科监测试卷的难易度不一样;三是同一学科多名老师任教。
例:甲校在县域内的教学成效为C甲,参加测试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四个学科。其中语文学科有张三和李四两位老师,张三任教班级语文平均分是105分,年级平均分100分。
张三在全县域内的教学成效=1/S甲×(甲校语文平均分/全区语文平均分)×(105/100)
【评价方法所表达的含义】
①考虑到接受的学生参差不齐,用1/S甲进行平衡。(S甲为入学时的生源素质。)
②用“甲校语文平均分/全区语文平均分”来排除不同学科试卷难易度不一样。
③用任教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两个老师间的教学效果不一样。
【生源系数采用】:
A采用入学时的生源系数。优点:公平,可以看出从某批次学生进入初中后,在某老师任教几年间成绩变化。缺点:这个只适用于保持循环教学的理想状态。
B上年度成绩重新计算生源系数。优点:适用于教师时常出现调整的状况。缺点:每年的生源系数都在变化,冲淡了差距的累积。
【数据的意义】
1、实现全区域内文化科老师的教学成效量化。
2、为选拔区域内教学成效突出的老师提供依据。
3、为竞聘上岗提供数据依据。
4、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
四、引入生源系数评价基础性工作
1、数据采集:A把好小升初质量检测的考试关和评分关。B入学后根据学籍系统名单,电脑自动计算S生源系数。
2、數据处理:财力允许情况下,委托专业人员编写程序。财力困难,可以利用电子表格编写公式。
3、模拟评价:区域情况千差万别,利用前几年的成绩,进行模拟评价。评价结果组织基层讨论,对问题比较突出的进行修正。
4、宣传解释:任何的评价都很难做到完美。引入“生源系数”的目的,一是在于引导对学校或教师进行评价时应关注生源质量的差距;二是评价体系只是提供一种想路,在实际应用时应结合区情、校情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