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中诗词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它预设了人物命运,描绘了关键人物的形象、性格。但对其翻译的研究却与其重要地位不相匹配。本文旨在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下探讨《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的诗词翻译。
关键词: 红楼梦 目的论 翻译目的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自从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杨、霍两译本诞生以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两译本优劣展开讨论。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文化为切入点,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是杨宪益、霍克斯两译本中的诗词译文,意在从目的论角度研究《红楼梦》诗词翻译。
1 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赖斯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雏形;后来她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奠基之作,也是目的论的主要著作。
弗米尔认为,包括翻译自身在内的任何翻译行为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后来他将“目的”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并建立了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2 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目的分析
2.1 杨宪益的翻译目的
杨宪益翻译《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这种翻译目的的确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是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方规范的制约。外文出版社秉承将中国灿烂文化和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的信念,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因此,就职于此刊的杨宪益为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介绍出去,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大量作品。其次,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传统翻译观“信、达、雅”的影响,其中“信”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即翻译要忠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说:“我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
2.2 霍克斯的翻译目的
在《红楼梦》译本的序言中,霍克斯说:“我如能把这部中国小说给我的愉快传达一点点给读者,我就可以算是没有虚度此生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达他在阅读《红楼梦》时所获得的愉悦感。大卫·霍克斯坚持这种翻译方法是有原因的。
首先,霍克斯是英国人,在英国翻译《红楼梦》,他首先会受英语文化—当今最强势的文化的制约,不太尊重外国文化。同时,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是源于个人爱好,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霍克斯所认同的规范,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3 译例分析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枉凝眉)
杨译:One is an immortal flower of fairyland,/ The other fair flawless jade,/ And were it not predestined,/ Why should they meet again in this existence?/ Yes, if predestined,/ Why dose their love come to nothing?/…
霍譯:One was a flower from paradise,/ One a pure jade without spot or stain./ If each for the other one was not intended,/ Then why in this life did they meet again./ And yet if fate had meant them for each other, / Why was their earthly meeting all in vain?/…
这首诗是咏叹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悲剧的。由以上两译本可以看出,杨、霍两人在其中的文化意象的传达上截然不同。“阆苑仙葩”是个道教概念,“奇缘”和“今生”是个佛教术语,杨将其译成 “immortal flower of fairyland”,“predestined”和“existence”保留了中国文化的韵味。霍克斯借用了基督教术语“paradise”,“intended”和“in his life”这些被西方读者所熟知的词来翻译,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判词“可叹停机德”)
杨译: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 down, poor maid/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霍译: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wood hangs/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第二句是说黛玉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咏絮”意思是咏柳。在中国古代的送别诗中有折柳送别这一说,因此,咏柳就在这里指作诗。杨译通过“sing of willow- down”将这一文化传达出来,而霍译则将其省去,用一句“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来传达黛玉的聪慧,西方读者更易接受。“簪”本是中国古代女子发髻上的发饰。霍译中的“pin”原指古代西方女子在宴会上佩戴“胸针、饰针”,用在这里只是传达其指称意义,杨译的“hairpin”更明确的告诉译文读者“簪”的实际意义。
4 结语
功能主义目的论将翻译置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之中,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红楼梦》的诗词翻译也涉及到诸多文化传递。正是这一契合点使本文有了意义:此研究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目的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目的论出发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翻译。我们也发现,无论杨、霍使用哪种方法都各有所长。不同翻译方法取决于不同翻译目的;服务的读者群不同,翻译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 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原则与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2] 钟伟合,钟珏.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
关键词: 红楼梦 目的论 翻译目的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3(b)-0000-00
自从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杨、霍两译本诞生以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两译本优劣展开讨论。本文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文化为切入点,所采用的基本资料是杨宪益、霍克斯两译本中的诗词译文,意在从目的论角度研究《红楼梦》诗词翻译。
1 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赖斯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雏形;后来她与弗米尔合作出版的《翻译理论基础》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奠基之作,也是目的论的主要著作。
弗米尔认为,包括翻译自身在内的任何翻译行为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后来他将“目的”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并建立了功能主义的核心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2 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目的分析
2.1 杨宪益的翻译目的
杨宪益翻译《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这种翻译目的的确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是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方规范的制约。外文出版社秉承将中国灿烂文化和优秀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的信念,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因此,就职于此刊的杨宪益为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介绍出去,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大量作品。其次,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传统翻译观“信、达、雅”的影响,其中“信”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即翻译要忠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说:“我认为翻译的时候不能作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
2.2 霍克斯的翻译目的
在《红楼梦》译本的序言中,霍克斯说:“我如能把这部中国小说给我的愉快传达一点点给读者,我就可以算是没有虚度此生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达他在阅读《红楼梦》时所获得的愉悦感。大卫·霍克斯坚持这种翻译方法是有原因的。
首先,霍克斯是英国人,在英国翻译《红楼梦》,他首先会受英语文化—当今最强势的文化的制约,不太尊重外国文化。同时,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是源于个人爱好,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霍克斯所认同的规范,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3 译例分析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枉凝眉)
杨译:One is an immortal flower of fairyland,/ The other fair flawless jade,/ And were it not predestined,/ Why should they meet again in this existence?/ Yes, if predestined,/ Why dose their love come to nothing?/…
霍譯:One was a flower from paradise,/ One a pure jade without spot or stain./ If each for the other one was not intended,/ Then why in this life did they meet again./ And yet if fate had meant them for each other, / Why was their earthly meeting all in vain?/…
这首诗是咏叹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悲剧的。由以上两译本可以看出,杨、霍两人在其中的文化意象的传达上截然不同。“阆苑仙葩”是个道教概念,“奇缘”和“今生”是个佛教术语,杨将其译成 “immortal flower of fairyland”,“predestined”和“existence”保留了中国文化的韵味。霍克斯借用了基督教术语“paradise”,“intended”和“in his life”这些被西方读者所熟知的词来翻译,更容易被西方读者接受。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判词“可叹停机德”)
杨译: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 down, poor maid/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霍译: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wood hangs/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第二句是说黛玉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咏絮”意思是咏柳。在中国古代的送别诗中有折柳送别这一说,因此,咏柳就在这里指作诗。杨译通过“sing of willow- down”将这一文化传达出来,而霍译则将其省去,用一句“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来传达黛玉的聪慧,西方读者更易接受。“簪”本是中国古代女子发髻上的发饰。霍译中的“pin”原指古代西方女子在宴会上佩戴“胸针、饰针”,用在这里只是传达其指称意义,杨译的“hairpin”更明确的告诉译文读者“簪”的实际意义。
4 结语
功能主义目的论将翻译置于跨文化交际理论之中,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红楼梦》的诗词翻译也涉及到诸多文化传递。正是这一契合点使本文有了意义:此研究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目的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目的论出发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翻译。我们也发现,无论杨、霍使用哪种方法都各有所长。不同翻译方法取决于不同翻译目的;服务的读者群不同,翻译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 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原则与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2] 钟伟合,钟珏.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