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的悲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理想与现实强烈比照之下的悲怆写照。
  关键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儒家伦理道德 理想 现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时的作品,“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的杜甫到了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得以在西郊浣花溪搭几间茅屋遮身度日。然而,茅屋难抵狂风大雨的袭击,屋顶茅草被风吹走,屋漏难以入睡,因有此作。
  诗对贫困的描述是这样开始的,秋天风大,屋上的茅草被风吹走了,“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眷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但是还是有些落到了岸上,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面对此作者却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要是下雨的话,怎么办呢?果不其然,天气大变,“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眼看就要下雨了,但作者却没有写雨,而是描述了睡具:“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被子已用多年,盖在身上已丝毫不觉温暖——“冷似铁”,可怜小孩子睡不好,布被一蹭就破了。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雨也来凑趣,“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自经丧乱少睡眼,长夜沾湿何由彻!”毕竟要熬过这样的夜晚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更不用讲比他脆弱的妻儿了。作者境遇之惨让人不忍卒读。
  诗写到这里,按常理,接下来应该是抒发自己直面苦难的豁达,或是一种受压抑的痛苦情感的宣泄。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这样,他联想到了天下的“寒士”,想到了他们痛苦并因为他们的痛苦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好像他们过不上幸福的生活是他的责任。此时,我想到了另一个人——陶渊明先生。当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愤而归家,过上“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苖稀”的贫困生活时,生活中他发出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自足感叹。可与杜甫的情怀相比较,那一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又怎能不让世人更加感叹。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先前是沉浸在自己苦难的描述之中。但作为一位具有博大胸怀的诗人,他一下子想到了天下的“寒士”也正像自己一样,自己只不过是他们千万人中的一员,自己也仿佛从一己之愁苦中挣脱出来了,看吧,还有那么多人受着苦,眼光、境界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在这种宏大的视野里,作者意气风发,个人的苦难意味已经感觉不到了。也许可以这样说,作者在极度的贫困的处境里仍然能保持着一颗关怀国民疾苦的心灵,从不屈服于贫困,不自怨自艾,或随波逐流,是与他内心里进行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道德和伦理的观念分不开的。正是这种观念在安慰着受苦受难的灵魂,支撑着他永远充满着热情去忍受着生活中贫困苦难的巨大重压。那么这种道德和伦理观念就不是简单的儒家伦理道德能够解释的了,也许我们能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找到答案。
  杜甫生活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在武则天掌权时任膳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从小就生活在这样家庭的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己也参加过进士考试,只是未中。四十岁时,写了三篇赋上呈,受到玄宗的赏识,进了集贤院,但没得到一官半职。仕途的不顺使杜甫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生活也困苦不堪,但这些没有改变他的儒家的出世关怀的精神,在困苦的生活中实践着儒家的伦理和道德。我想他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这种道德激情应是他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观念是仁政和王道,其目标是大同世界,为实现这个目标,儒家对个人的修养有着鲜明的伦理和道德的要求,也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实践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信条所概括的,其本质是“内圣外王”,这种思想要求知识分子以实行“道统”为己任,为实现礼乐传统、大同世界而努力,并内化为一种心系天下的伦理道德责任感。我想杜甫心中应是有一个信念世界的:天下是我的天下,我与天下荣辱与共,天下的“寒士”处于困境中,这是我的责任,这才是我担忧的。作者一下子发现了一个自己久违了的世界,所以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
  过分对苦难的宣泄,是不利于道德完善的,也是为杜甫所不允许的,理性使作者在感受苦难时淡化了苦难,更多地倾向于冷峻地陈述而少情感的直接流露和宣泄,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屋顶的茅草被风卷走后,一家人不得不在雨中过夜的凄惨经历。如果说有感情宣泄的话,那就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及整第四节。我想作者是耻于宣泄关于自己苦难的情感的。那深深内化于作者内心的道德和伦理的情感是儒家的以天下为己任,无我(或是大我)的那种责任感。至于为什么还能允许前面的个人的苦难有直接宣泄的机会,我以为是现实强大的压力造成的,人的本性里面不仅仅只有道德和伦理的东西,现实的苦难过于沉重,终于战胜了处处备受压制的道德观念,个人的苦难摆拖重重羁绊终于露出文本了,它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真切,那样的打动人心。
  至此我们可以得知,作者因为长期受苦难的重压,产生了摆脱苦难的需求,在理想信念上也一直没有实现的机会,空有一身才华,这种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很痛苦的,人总得有发泄的地方,于是写作便成了心灵得以释放的最好的地方,于是在诗中所有原来需要满足的意念被部分地得到了释放。因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苦难境地里的儒家道德与穷苦自我的统一,是远大理想与苦难生活的悲情倾诉,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人生悲歌。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甫全集.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75.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八年级上册课本及教师用书.语文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生物》(苏科版)教材采用小综合体系,按照大纲对知识内容的要求,确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为编写教材的主线,突出重点,有利于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结合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选择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本文从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出发,增加了一些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成就的内容,同时增加了许多学生实验和观察内容;教材安排了不少栏目,如观察、实验、讨论、思考、阅读
摘 要: 动机一般来说指任何情形下引起行动的驱动力。因此,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学习动机是诸多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英语教师懂得激励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对于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激发潜能,增强其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热情和教学实效是十分有益的。本文从学习动机角度,调查高中后进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原因,寻找激发后进生学习动机地策略,使后进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 高中后进生 学
摘 要: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应发挥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情感态度 语言  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的融
“洗课”一词据说最早是由江苏省教研室主任、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提出来的。“洗课”说得非常形象,洗衣服、洗水果、洗蔬菜,沙里淘金,洗出闪闪发光的宝物黄金。我认为,洗课是一种素质教育下课程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带来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追求方向,一种努力目标,它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声疾呼。早在1978年吕叔湘就提出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问题,而杨院长“洗课”的提出,说明语文课也要像淘金工人那样“淘尽黄
摘 要: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由于学生身心还未发育成熟和环境的干扰等,他们的思想波动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因此,教师应时时观察,常常提醒,多多鼓励。用仁爱之心,以宽容的手段、赏识的良方去创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后进生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进入优等生的行列。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转化后进生的做法。  关键词: 后进生 转化 爱心 赏识 宽容    一、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用温暖和真情感化他
摘 要: 如何准确理解题意,明确答题的要求,是考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从语文的视角分析历史试题的材料和设问,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也是高中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语文视角 历史试题 提高审题能力    新课标江苏历史高考试题突出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基于此因,从语文视角分析历史试题的材料和设问,是
准确到位、形象生动的语言是一节好课的必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可以借助板书、图片、实物、录像、投影等多种手段,但语言始终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初中历史教学要想让学生听得专注入神,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下面我针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加强课堂语言表达来提升历史课堂的艺术性。  一、“情”系课堂,进入角色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听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2004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考生准确无误地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呢?下面我谈谈一些做法。  一、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人们常说:“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考生必须抓住翻
一、课堂呈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平行》——画平行线  师:请利用手边的材料,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  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投影展示):  生1:我是利用直尺的两条边画的。  生2:我是利用数学本上的线画的。  生3:我是先用尺随便画一条,再把尺移过来画一条。  师:你能上来给我们大家演示一下吗?老师也想按照你的方法试试。  (师展示,并且师故意移偏了)  师:大家看,老师也学了他的方法,
摘 要: 作者通过两个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师不但要在物质上给幼儿以支持,还要在心理上、经验上给幼儿以支持,教师不仅应是活动的引导者,还应是活动的合作者。  关键词: 区域观摩活动个案 参与 互动    一、教学案例  活动一:理发店  为了体现游戏的自主性,新来的小张老师首先引导幼儿:“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理发店的游戏,你们商量一下谁来做顾客,谁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