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个简洁的课堂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machin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校内语文教研活动中,我执教苏教版二上《识字7》后,整体感觉比较扎实,教学设计从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努力让学生读准音、记清形、辨明义,全面细致的教学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但整堂课上下来,学生虽然学有所得,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这显然不符合低年级语文课堂的特点。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个人感觉并不轻松,由于教案细碎,教师的语言过多,我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长达7页纸的教案内容的回顾上。
  课后的研讨中,语文组同事们肯定了教学设计的扎实、细致,同时也指出了教学设计存在烦琐的问题,一直催促我“简洁,再简洁”,让我给教案好好“减个肥”。经过专家老师的点拨、同事间的磨课,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执教,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上都有了大幅度的精简。
  一、 瘦身第一步——清晰目标
  片段1:“亭”字的字形、字義教学
  【减肥前】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亭子图)这是什么?
  生:是一座亭子。
  师:大家看看图,想想亭子的样子,再仔细观察这个“亭”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像小亭子的样子。
  师:怎么个像法,你能对照图说说看吗?
  (图上标示出“顶、檐、柱子”等亭子的部件名称)
  生: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中间的部分就像口,突宝盖就像亭子的檐。
  师:下面几根柱子用什么来表示?
  生:丁。
  师:真有趣,我们看到这个“亭”字,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一起读读这个字。
  师:根据事物的样子,我们就能记住象形字的字形,看到字形,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意思,这是识字的一个好方法。
  【减肥后】
  师:(出示亭子的古体字)大家看看这个古体字,它像什么?
  生:像个小亭子!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这个字的样子很像一个小亭子。
  (出示亭子的图片,和古体字比较)
  师:比比看,它们哪里像?
  师:它们的形状很像,都是上面尖尖的,中间有个小窗子,下面有支撑的柱子。
  (出示“亭”字的古体字和今字)
  片段2:“鸟”字的字形教学
  【减肥前】
  (出示:鸟的图片与象形字演变过程、汉字进行对比)
  师:比比看,这只小鸟和“鸟”字哪儿像?
  (指名回答)
  师:伸出手指,我们一起来书空:撇是小鸟头上的羽毛,横折钩是小鸟的头,点是小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小鸟的身子,那这一横呢?
  生:这是小鸟的尾巴。
  师:这一横其实不是小鸟的尾巴。小鸟有四个小脚趾,在古代人们把这四个脚趾用四个点来表示,后来慢慢演变,就成了一横。
  【减肥后】
  (出示鸟图和古体字)
  师:“鸟”字也是个象形字,比比看,图和字哪里像?
  (只让学生说出大概的相似之处,不具体到笔画)
  【反思】清晰目标,忌盲目助长。
  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明白二年级语文究竟要教什么,也就是“清晰目标”是第一位的。识字写字、多读少写、激发兴趣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中高年级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要提前移植到低年级课堂上,不要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在教学象形字“亭”字时,我原来设计了让学生比较亭子的图片和“亭”字的相似之处,并且考虑到了二年级的学情,在课件上标出了“顶、檐、柱子”等亭子的部件名称,以为这样教学象形字才算扎实细致。第一次执教时,几位学生相互补充才完整地说出了图和字的相似之处,从生成来看,学生并不轻松。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在造字方法上只要求初步感知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所以,只要学生能够感觉到象形字的字形和实物很像就足够了。具体地把字的每个笔画和图的每个部分一一对应起来,无疑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激发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背道而驰。
  二、 瘦身第二步——精选内容
  片段3:第二句诗中难字“深”“但”的教学
  【减肥前】
  师:“深”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很多种意思,我们来选一选:
  ① 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② 时间长;③ 颜色浓。
  那这两个词中的“深”字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教你们一个好方法,就是把每种意思带入词语,比如“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的红叫深红,这显然不正确”。
  让学生选择正确义项:深红(③)深夜( ②)
  师:“林深不见鸟”的“深”字是什么意思呢?
  师:你们看,林子里的树那么多,长得又茂密,从林子外面到林子里面的距离很长很长,所以我们看不见小鸟呀!
  师:现在“但”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只”和“可是”。“但闻鸟鸣声”,在这里,你觉得选哪种解释?
  (很多学生选择“可是”,少数人选择“只”)
  师:“但”字在这里就是“只”的意思。一起读读诗句。
  师:看不到鸟,只能听见清脆的鸟叫声,这也正是人停下来侧耳听的原因。“但”字在这里是“只”的意思。
  师:那“但闻鸟鸣声”的意思就是——(只能听见鸟的鸣叫声)
  【减肥后】
  师:“但闻鸟鸣声”告诉我们,这个人只听见了鸟的叫声,没有看见小鸟,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三四两行诗,注音:深)
  师:自己读读这句诗,想想看,他为什么看不见小鸟呢?
  生:树太多了,挡住了鸟儿。
  师:什么叫“林深”?
  生:树木多,长得很茂密。   (出示图)
  师:你们看,林子里的树那么多,长得又茂密,怪不得我们看不见小鸟呀!
  【反思】精选内容,忌主线不明。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对教材做“二度开发”,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改变教材,也不是说可以随便删减教材,而是思考我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具体学情,围绕着目标删繁就简、突出主线。低年级的课堂要精致,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要有其道理和价值。
  我的详案在修改后,由原来的7页纸缩减为4页,教学设计有了明显的瘦身。这其中删去了不符合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留下的都是二年级学习的知识点。以“深”“但”两个生字的教学为例,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选择了出示多种义项让学生选择的方法,希望能给学生在学法上做指导。然而经过第一次执教,我发现这种“代进去试一试”选择义项的方法,对于大部分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难度,属于拔高内容,特别是“但”字到底是“但是”,还是“只”的意思讲授中,学生反而越听越糊涂,倒不如直接告诉来得高效。语文课就要化繁就简,以简驭繁,因为一切附属语文的东西很可能成为语文课堂的累赘,成为语文老师教语文的绊脚石。
  三、 瘦身第三步——精炼语言
  片段4:“亭”字的字义教学
  【减肥前】
  (教学完“亭”字的字音和字形)
  师:亭子是指设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们休息用的一种建筑。(概念界定)
  你们看,这是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凉亭,现在亭子的种类就更多了,你们平时还见过哪些亭子?
  生:電话亭、报亭、警亭……
  师:我们一起读读。
  (生齐读词语)
  【减肥后】
  (教学完“亭”字的字音和字形)
  师:你们见过亭子吗?在哪见过的?
  生:我在公园里见过。
  生:我们小区里有亭子。
  师:公园和路旁会有凉亭,供人们乘凉和休息。(出示图)
  生:我见过警察叔叔上班的小亭子。
  (出示:岗亭、电话亭、报亭、书亭)
  师:一起读读这些词语。
  【反思】精炼语言,忌死板灌输。
  这节课的简洁瘦身体现在了教师的语言上,生动、形象、简洁的语言能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浅显,枯燥变得有趣。词语的理解需要具体的语境做支撑,特别是低年级教师的语言更应该简洁化、生活化、儿童化。
  在解释“亭”字的字义时,我原本在课件上映示一句颇为专业的名词解释,生涩的专业名词、冷冰冰的解释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在第二次执教时,我改为提问:“你们见过亭子吗?在哪里见到的?”这样一来,就把晦涩抽象的名词解释置于具体可感的生活语境中,将新知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举手争相介绍自己见过的亭子。这是一个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的过程,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而是让知识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浸润学生的心田。
  一次次地讨论修改,一次次地教研组磨课,我的教案也在慢慢变得纤薄。大道至简,减掉了繁杂的目标、堆砌的内容、晦涩的语言,留下的是集体的智慧,是一个简洁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立贤小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是的,语文实践主要是言语实践,离开“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这个根本,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言语实践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笔者试图基于文本语言,教会学生习得言语,领会文章深刻要义。  一、 一词一句总关情  课文第3自然
期刊
“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是《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重要理念,更是2011年版的《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每一个”的意涵是写字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全学段、全过程予以重视;“写好”,则是指教师需确保学生课堂习字的时间,帮助学生通过日常书写练习,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循序渐进,逐步掌握书写的技能,做到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呢?  
期刊
山东省即墨市是青岛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因为其是青岛市较早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实验区,所以,我和高林生老师2004年之前,已经两次来为他们进行教材培训,并承诺适当的时候,带领名师送课上门。应他们邀请,2005年3月12日,我和高林生、于永正两位老师再赴即墨,给他们作第一二学段下册教材培训。  于永正老师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坛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是新世纪教育部推出的“跨世纪名师工程”首位名师,因此,即墨
期刊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和哲学家,面对什么都很好奇,由“问”到“学”,是儿童建构知识的自然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儿童成为他自己,当我们顺应儿童的需要,促使儿童自我建构知识,引导儿童因“问”而“学”,以“问”促“学”,“学”以致“问”,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問学力”。  一、 “问学力” 的提出与内涵  课改以来,课堂已从“教师讲授”到“教师导学”,发生着积极而又深刻的变化。但不能否认的
期刊
漫读宋词:  (岳飞)  苹果树下  摘一个  只摘一个  要是不甜  也是自己的选择  苹果树下  摸摸这个  看看那个  下定决心  就是它啦  带疤的苹果  虫儿尝过的  一定没错  小时候,每到夏天,家里的菜园常常种很多甜瓜。每次吃瓜的时候,大家都拣又大又光的吃,剩下的总是那些歪歪扭扭或疤疤裂裂的小瓜。“你们不懂,别看这些瓜长得不好看,可是却甜得很!”母亲指着篮子里挑剩的瓜说。“真的吗?”
期刊
一、 复习回顾,介绍迪拜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看老师板书课题,题目中“氵”旁的字比较多,注意三个“点”的安排要略有弧度。我们一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这里的“绿洲”其实就是一座座——  生:城市。  师:课文重点向我们介绍了沙漠中的哪座“绿洲”?  生:阿联酋的迪拜。  师:(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阿联酋最大的城市——迪拜。看到这些景色,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谁能按照下列的句式给大家
期刊
六年前,网络课盛行,我校的一位教师参加市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比武活动,执教的是《秦兵马俑》一课。我参与了磨课,回想起来,那时关注更多的是课件的精彩、网页的精美以及板书的精当,文本被打入了“冷宫”。  2011年4月,我上了一节校级教研课,也是《秦兵马俑》。记得当时我痴迷上语文课不姓“议”,姓“读”:一节语文课,与其在那儿“咬文嚼字”,不如让学生“咿咿呀呀”地读。于是,课堂就有了这样的呈现:从读开始,
期刊
一、 词串导入,质疑导读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题。(生读)请把卫星的任务读清楚。(生读课题)请你把卫星跟踪的对象告诉大家。(生再读课题)  师:(出示词语:大声嚷道 狂怒地嚷 狂暴地跳 暴跳如雷)你能读出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生读)  师:这几个词语其实都在传递一种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  生:发怒、非常生气。  师:请把你们理解到的意思,通过你们的声音
期刊
(一)“纯美孩童”单元组诗教学设计  陆云香  教学内容:白居易《池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教学目标:以《池上》为例,引出“孩童”形象,通过抓住诗中“偷采”“不解藏踪迹”的描写,体会孩童顽皮可爱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以“不解藏踪迹”为话题,延伸学习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初步感受组诗的主题  1. 同学们,今
期刊
从书声琅琅的金色校园,到岁月悠悠的人生长途,朗读是一座神奇的桥,一座以文字和声音建造的心灵之桥。跨越时间和空间,跨越学科和语种,连接我们学习与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给你知识,给你智慧,给你热情与安慰;给你思维与精神的营养,给你语言与行动的力量——因为建造它的,不仅有古今中外的文学家与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还有世世代代的书香门第、私塾公庠,更有“三味书屋”“知心大姐”“百家讲坛”,直到最近在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