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校内语文教研活动中,我执教苏教版二上《识字7》后,整体感觉比较扎实,教学设计从生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努力让学生读准音、记清形、辨明义,全面细致的教学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但整堂课上下来,学生虽然学有所得,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这显然不符合低年级语文课堂的特点。我在上课的过程中,个人感觉并不轻松,由于教案细碎,教师的语言过多,我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对长达7页纸的教案内容的回顾上。
课后的研讨中,语文组同事们肯定了教学设计的扎实、细致,同时也指出了教学设计存在烦琐的问题,一直催促我“简洁,再简洁”,让我给教案好好“减个肥”。经过专家老师的点拨、同事间的磨课,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执教,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上都有了大幅度的精简。
一、 瘦身第一步——清晰目标
片段1:“亭”字的字形、字義教学
【减肥前】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亭子图)这是什么?
生:是一座亭子。
师:大家看看图,想想亭子的样子,再仔细观察这个“亭”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像小亭子的样子。
师:怎么个像法,你能对照图说说看吗?
(图上标示出“顶、檐、柱子”等亭子的部件名称)
生: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中间的部分就像口,突宝盖就像亭子的檐。
师:下面几根柱子用什么来表示?
生:丁。
师:真有趣,我们看到这个“亭”字,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一起读读这个字。
师:根据事物的样子,我们就能记住象形字的字形,看到字形,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意思,这是识字的一个好方法。
【减肥后】
师:(出示亭子的古体字)大家看看这个古体字,它像什么?
生:像个小亭子!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这个字的样子很像一个小亭子。
(出示亭子的图片,和古体字比较)
师:比比看,它们哪里像?
师:它们的形状很像,都是上面尖尖的,中间有个小窗子,下面有支撑的柱子。
(出示“亭”字的古体字和今字)
片段2:“鸟”字的字形教学
【减肥前】
(出示:鸟的图片与象形字演变过程、汉字进行对比)
师:比比看,这只小鸟和“鸟”字哪儿像?
(指名回答)
师:伸出手指,我们一起来书空:撇是小鸟头上的羽毛,横折钩是小鸟的头,点是小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小鸟的身子,那这一横呢?
生:这是小鸟的尾巴。
师:这一横其实不是小鸟的尾巴。小鸟有四个小脚趾,在古代人们把这四个脚趾用四个点来表示,后来慢慢演变,就成了一横。
【减肥后】
(出示鸟图和古体字)
师:“鸟”字也是个象形字,比比看,图和字哪里像?
(只让学生说出大概的相似之处,不具体到笔画)
【反思】清晰目标,忌盲目助长。
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明白二年级语文究竟要教什么,也就是“清晰目标”是第一位的。识字写字、多读少写、激发兴趣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中高年级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要提前移植到低年级课堂上,不要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在教学象形字“亭”字时,我原来设计了让学生比较亭子的图片和“亭”字的相似之处,并且考虑到了二年级的学情,在课件上标出了“顶、檐、柱子”等亭子的部件名称,以为这样教学象形字才算扎实细致。第一次执教时,几位学生相互补充才完整地说出了图和字的相似之处,从生成来看,学生并不轻松。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在造字方法上只要求初步感知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所以,只要学生能够感觉到象形字的字形和实物很像就足够了。具体地把字的每个笔画和图的每个部分一一对应起来,无疑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激发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背道而驰。
二、 瘦身第二步——精选内容
片段3:第二句诗中难字“深”“但”的教学
【减肥前】
师:“深”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很多种意思,我们来选一选:
① 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② 时间长;③ 颜色浓。
那这两个词中的“深”字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教你们一个好方法,就是把每种意思带入词语,比如“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的红叫深红,这显然不正确”。
让学生选择正确义项:深红(③)深夜( ②)
师:“林深不见鸟”的“深”字是什么意思呢?
师:你们看,林子里的树那么多,长得又茂密,从林子外面到林子里面的距离很长很长,所以我们看不见小鸟呀!
师:现在“但”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只”和“可是”。“但闻鸟鸣声”,在这里,你觉得选哪种解释?
(很多学生选择“可是”,少数人选择“只”)
师:“但”字在这里就是“只”的意思。一起读读诗句。
师:看不到鸟,只能听见清脆的鸟叫声,这也正是人停下来侧耳听的原因。“但”字在这里是“只”的意思。
师:那“但闻鸟鸣声”的意思就是——(只能听见鸟的鸣叫声)
【减肥后】
师:“但闻鸟鸣声”告诉我们,这个人只听见了鸟的叫声,没有看见小鸟,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三四两行诗,注音:深)
师:自己读读这句诗,想想看,他为什么看不见小鸟呢?
生:树太多了,挡住了鸟儿。
师:什么叫“林深”?
生:树木多,长得很茂密。 (出示图)
师:你们看,林子里的树那么多,长得又茂密,怪不得我们看不见小鸟呀!
【反思】精选内容,忌主线不明。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对教材做“二度开发”,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改变教材,也不是说可以随便删减教材,而是思考我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具体学情,围绕着目标删繁就简、突出主线。低年级的课堂要精致,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要有其道理和价值。
我的详案在修改后,由原来的7页纸缩减为4页,教学设计有了明显的瘦身。这其中删去了不符合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留下的都是二年级学习的知识点。以“深”“但”两个生字的教学为例,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选择了出示多种义项让学生选择的方法,希望能给学生在学法上做指导。然而经过第一次执教,我发现这种“代进去试一试”选择义项的方法,对于大部分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难度,属于拔高内容,特别是“但”字到底是“但是”,还是“只”的意思讲授中,学生反而越听越糊涂,倒不如直接告诉来得高效。语文课就要化繁就简,以简驭繁,因为一切附属语文的东西很可能成为语文课堂的累赘,成为语文老师教语文的绊脚石。
三、 瘦身第三步——精炼语言
片段4:“亭”字的字义教学
【减肥前】
(教学完“亭”字的字音和字形)
师:亭子是指设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们休息用的一种建筑。(概念界定)
你们看,这是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凉亭,现在亭子的种类就更多了,你们平时还见过哪些亭子?
生:電话亭、报亭、警亭……
师:我们一起读读。
(生齐读词语)
【减肥后】
(教学完“亭”字的字音和字形)
师:你们见过亭子吗?在哪见过的?
生:我在公园里见过。
生:我们小区里有亭子。
师:公园和路旁会有凉亭,供人们乘凉和休息。(出示图)
生:我见过警察叔叔上班的小亭子。
(出示:岗亭、电话亭、报亭、书亭)
师:一起读读这些词语。
【反思】精炼语言,忌死板灌输。
这节课的简洁瘦身体现在了教师的语言上,生动、形象、简洁的语言能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浅显,枯燥变得有趣。词语的理解需要具体的语境做支撑,特别是低年级教师的语言更应该简洁化、生活化、儿童化。
在解释“亭”字的字义时,我原本在课件上映示一句颇为专业的名词解释,生涩的专业名词、冷冰冰的解释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在第二次执教时,我改为提问:“你们见过亭子吗?在哪里见到的?”这样一来,就把晦涩抽象的名词解释置于具体可感的生活语境中,将新知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举手争相介绍自己见过的亭子。这是一个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的过程,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而是让知识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浸润学生的心田。
一次次地讨论修改,一次次地教研组磨课,我的教案也在慢慢变得纤薄。大道至简,减掉了繁杂的目标、堆砌的内容、晦涩的语言,留下的是集体的智慧,是一个简洁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立贤小学)
课后的研讨中,语文组同事们肯定了教学设计的扎实、细致,同时也指出了教学设计存在烦琐的问题,一直催促我“简洁,再简洁”,让我给教案好好“减个肥”。经过专家老师的点拨、同事间的磨课,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执教,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上都有了大幅度的精简。
一、 瘦身第一步——清晰目标
片段1:“亭”字的字形、字義教学
【减肥前】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亭子图)这是什么?
生:是一座亭子。
师:大家看看图,想想亭子的样子,再仔细观察这个“亭”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像小亭子的样子。
师:怎么个像法,你能对照图说说看吗?
(图上标示出“顶、檐、柱子”等亭子的部件名称)
生: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中间的部分就像口,突宝盖就像亭子的檐。
师:下面几根柱子用什么来表示?
生:丁。
师:真有趣,我们看到这个“亭”字,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一起读读这个字。
师:根据事物的样子,我们就能记住象形字的字形,看到字形,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意思,这是识字的一个好方法。
【减肥后】
师:(出示亭子的古体字)大家看看这个古体字,它像什么?
生:像个小亭子!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这个字的样子很像一个小亭子。
(出示亭子的图片,和古体字比较)
师:比比看,它们哪里像?
师:它们的形状很像,都是上面尖尖的,中间有个小窗子,下面有支撑的柱子。
(出示“亭”字的古体字和今字)
片段2:“鸟”字的字形教学
【减肥前】
(出示:鸟的图片与象形字演变过程、汉字进行对比)
师:比比看,这只小鸟和“鸟”字哪儿像?
(指名回答)
师:伸出手指,我们一起来书空:撇是小鸟头上的羽毛,横折钩是小鸟的头,点是小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小鸟的身子,那这一横呢?
生:这是小鸟的尾巴。
师:这一横其实不是小鸟的尾巴。小鸟有四个小脚趾,在古代人们把这四个脚趾用四个点来表示,后来慢慢演变,就成了一横。
【减肥后】
(出示鸟图和古体字)
师:“鸟”字也是个象形字,比比看,图和字哪里像?
(只让学生说出大概的相似之处,不具体到笔画)
【反思】清晰目标,忌盲目助长。
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明白二年级语文究竟要教什么,也就是“清晰目标”是第一位的。识字写字、多读少写、激发兴趣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中高年级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不要提前移植到低年级课堂上,不要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在教学象形字“亭”字时,我原来设计了让学生比较亭子的图片和“亭”字的相似之处,并且考虑到了二年级的学情,在课件上标出了“顶、檐、柱子”等亭子的部件名称,以为这样教学象形字才算扎实细致。第一次执教时,几位学生相互补充才完整地说出了图和字的相似之处,从生成来看,学生并不轻松。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低年级在造字方法上只要求初步感知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所以,只要学生能够感觉到象形字的字形和实物很像就足够了。具体地把字的每个笔画和图的每个部分一一对应起来,无疑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激发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背道而驰。
二、 瘦身第二步——精选内容
片段3:第二句诗中难字“深”“但”的教学
【减肥前】
师:“深”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有很多种意思,我们来选一选:
① 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② 时间长;③ 颜色浓。
那这两个词中的“深”字是什么意思呢?老师教你们一个好方法,就是把每种意思带入词语,比如“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的红叫深红,这显然不正确”。
让学生选择正确义项:深红(③)深夜( ②)
师:“林深不见鸟”的“深”字是什么意思呢?
师:你们看,林子里的树那么多,长得又茂密,从林子外面到林子里面的距离很长很长,所以我们看不见小鸟呀!
师:现在“但”字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只”和“可是”。“但闻鸟鸣声”,在这里,你觉得选哪种解释?
(很多学生选择“可是”,少数人选择“只”)
师:“但”字在这里就是“只”的意思。一起读读诗句。
师:看不到鸟,只能听见清脆的鸟叫声,这也正是人停下来侧耳听的原因。“但”字在这里是“只”的意思。
师:那“但闻鸟鸣声”的意思就是——(只能听见鸟的鸣叫声)
【减肥后】
师:“但闻鸟鸣声”告诉我们,这个人只听见了鸟的叫声,没有看见小鸟,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三四两行诗,注音:深)
师:自己读读这句诗,想想看,他为什么看不见小鸟呢?
生:树太多了,挡住了鸟儿。
师:什么叫“林深”?
生:树木多,长得很茂密。 (出示图)
师:你们看,林子里的树那么多,长得又茂密,怪不得我们看不见小鸟呀!
【反思】精选内容,忌主线不明。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需要对教材做“二度开发”,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开发”。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应当选择最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教学。当然,这里所说的选择最有价值的内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改变教材,也不是说可以随便删减教材,而是思考我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然后根据具体学情,围绕着目标删繁就简、突出主线。低年级的课堂要精致,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要有其道理和价值。
我的详案在修改后,由原来的7页纸缩减为4页,教学设计有了明显的瘦身。这其中删去了不符合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留下的都是二年级学习的知识点。以“深”“但”两个生字的教学为例,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选择了出示多种义项让学生选择的方法,希望能给学生在学法上做指导。然而经过第一次执教,我发现这种“代进去试一试”选择义项的方法,对于大部分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难度,属于拔高内容,特别是“但”字到底是“但是”,还是“只”的意思讲授中,学生反而越听越糊涂,倒不如直接告诉来得高效。语文课就要化繁就简,以简驭繁,因为一切附属语文的东西很可能成为语文课堂的累赘,成为语文老师教语文的绊脚石。
三、 瘦身第三步——精炼语言
片段4:“亭”字的字义教学
【减肥前】
(教学完“亭”字的字音和字形)
师:亭子是指设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们休息用的一种建筑。(概念界定)
你们看,这是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凉亭,现在亭子的种类就更多了,你们平时还见过哪些亭子?
生:電话亭、报亭、警亭……
师:我们一起读读。
(生齐读词语)
【减肥后】
(教学完“亭”字的字音和字形)
师:你们见过亭子吗?在哪见过的?
生:我在公园里见过。
生:我们小区里有亭子。
师:公园和路旁会有凉亭,供人们乘凉和休息。(出示图)
生:我见过警察叔叔上班的小亭子。
(出示:岗亭、电话亭、报亭、书亭)
师:一起读读这些词语。
【反思】精炼语言,忌死板灌输。
这节课的简洁瘦身体现在了教师的语言上,生动、形象、简洁的语言能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浅显,枯燥变得有趣。词语的理解需要具体的语境做支撑,特别是低年级教师的语言更应该简洁化、生活化、儿童化。
在解释“亭”字的字义时,我原本在课件上映示一句颇为专业的名词解释,生涩的专业名词、冷冰冰的解释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毫无吸引力。在第二次执教时,我改为提问:“你们见过亭子吗?在哪里见到的?”这样一来,就把晦涩抽象的名词解释置于具体可感的生活语境中,将新知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举手争相介绍自己见过的亭子。这是一个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的过程,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而是让知识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浸润学生的心田。
一次次地讨论修改,一次次地教研组磨课,我的教案也在慢慢变得纤薄。大道至简,减掉了繁杂的目标、堆砌的内容、晦涩的语言,留下的是集体的智慧,是一个简洁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立贤小学)